心理諮詢說:輸不起的人,永遠贏不了!

心理諮詢說:輸不起的人,永遠贏不了!​​


前兩天,陪兒子參加一個課外班開展的親子游戲活動。與兒子同一組的一位年紀較長,約摸6—7歲的女生,在參加一個遊戲時,本已具備較大優勢,卻在途中不懼出現失誤,女生沒有想著如何彌補,而是當即哭鬧著退場。

一場小小的遊戲,主要是考驗孩子的協調能力,輸贏本身無所謂,只要完成遊戲都能得到獎勵。

但女生的“玻璃心”讓她失去了完成比賽的機會。而當家長不知所措地勸慰時,卻又似乎在滋長那種嬌矜。

其實,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上進,要追求成功,卻很少關注挫折感教育,教育孩子學會怎樣面對失敗,走出失敗。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我們最應該告訴他們的是“輸不起的人永遠也贏不了!”

1

心理諮詢說:輸不起的人,永遠贏不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

相對於成功的幸運,失敗的考驗則更加青睞我們。

生活上的溝坎,事業上的不順,在人生的經歷中都往往如影隨形。

放眼歷史上的許多風雲人物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很少有一直順風順水,永遠與失敗失之交臂的人能笑到最後,倒是那些生活越順遂的人,越容易在一次失敗後一蹶不振。

將“屢戰屢敗”這個成語改寫成“屢敗屢戰”的曾國藩說是最典型的例證。

據史書記載,曾國藩少年時並非聰穎過人、才華出眾,反倒顯得木納拘謹。有野史記載,其少年時期十分愚笨。有天晚上,書房來了小偷,正在翻箱倒櫃找東西,恰好曾國藩從私塾回來,小偷聽見腳步聲,趕緊藏到床底下。曾國藩推門進來,開始複習當天學過的內容,特別是有一篇文章,雖然不長但是他怎麼也背不下來。曾國藩很執著,雖然已經學到了後半夜,但還是沒有睡覺的意思,反覆地洗臉然後回到座位上接著背那篇文章。這可苦了床底下的小偷,他本想等曾國藩學一會兒睡覺後,他出來再拿一點東西,然後就走。但是,聽曾國藩讀文章的勁頭,好像這晚不睡了。炎熱的夏天,他在床底下滿頭是汗。小偷耐著性子,聽曾國藩又讀那篇文章幾百遍,還是背不下來之後,實在控制不住自己了。從床底下爬出來,來到曾國藩面前,拿過曾國藩手中的書摔在地上,吼道:“就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在床地下聽都聽會了。”說完很流利地把曾國藩背了大半夜還沒有背下來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然後揚長而去,曾國藩直直地看著小偷,羞愧難當。

當然笨不是曾國藩身上的亮點,他的亮點是勤奮,刻苦,經得起失敗,不但在科舉考試,在仕途中的不順能夠堅持下來,即使戰敗依然堅韌不拔。辦團練的初次顯身手,曾國藩本想揚眉吐氣,但卻一敗塗地。同僚之中也有看他笑話,奚落他的人,曾國藩也曾羞愧投河,但命不該絕,被部屬所救。後來,他知恥而後勇,知敗而求勝,終於在屢敗屢戰後打敗了太平軍,奪回了金陵城。

2

心理諮詢說:輸不起的人,永遠贏不了!​​


海明威曾借《老人與海》告訴我們一個樸實的道理: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它,但就是打不敗它。

許多誤讀這本書的人,總是想用它解釋求勝的決心和追求成功的毅力對人生成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思考失敗和挫折對於成功的滋養。

其實,書中那個瘦骨如柴的老人,之所以在風浪和不幸中愈挫愈勇,並不是他求勝的決心拯救了他,而是他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能夠在挫敗後勇敢地站起來。

可是這本書的作者,並沒有戰勝,也沒有走出生活中的考驗和失敗,最終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失敗和成功都是生活中的一種經歷。用佛家歷劫的觀點來解釋,失敗是“劫”,成功何嘗又不是呢?只是成功的“劫”更加隱密,更加具有迷惑性。許多人或許還記得中學課本中那篇《傷仲永》的課文,許多天資聰穎的人,之所以苗而不秀,併為是命運捉弄,而是他們缺少面對挫折的智慧和勇氣。

3

心理諮詢說:輸不起的人,永遠贏不了!

就人生而言,成功不可預期,失敗不可避免。對於成功失敗,我們很少能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看天外雲捲雲舒”的佛系境界。我們應該知道失敗與成功都是人生的經歷,酸甜苦辣吸收了都有營養,只有不拒絕每一種滋味,才能營養均衡,笑到最後。

吃“苦”如吃補,最是壯筋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越是渴求成功,越需要能經得起失敗,越需要品嚐和轉化失敗中苦澀的能力。雖然沒有人喜歡苦澀的食物,沒有人喜歡艱苦的工作,但苦澀的東西也往往有特別的營養和功效,有的清熱袪火,有的先苦後甜、讓人唇齒留香;失敗更是檢驗人的“試金石”、鍛造人的“紅爐火”。失敗的“苦”是成就事業、強壯筋骨的必備經歷。

吃“辣”能提神,最是警醒人。辛辣入口,能讓人面紅耳赤、汗顏醒腦,最是提振精神。人生難得是諍友。諍友是一面鏡子,能“照”出你的缺點和錯誤,能用善意提醒,讓你正衣冠、修品行;能用辣語辛言,讓你出出汗、紅紅臉。人生在世,難免行差踏錯,誘惑面前欣欣然時,最易“見食不見鉤”,如果有人扯扯袖子,就能猛然警醒;得意時飄飄然最易自以為是,如果有人辣語批評,就能及時轉變,避免樂極生悲。

吃“酸”能強心,最是煉性情。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打天真。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酸楚失意的滋味也常常如影隨行。人生的“酸”可以是初衷不被理解、志向不被認可的寂寞,可以是懷才不遇、曲高和寡的失意,也可能是經歷失敗、深受打擊的酸楚,還可能是人生意外、事業瓶頸造成的苦痛。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種“酸”最能蝕魂銷骨、最能消磨意志,可以讓一個雄心勃勃的人萎靡不振,讓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自拋自棄,讓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消極避世,但這種“酸”也最考驗和磨礪一個人的情商、強健一個人的心靈。善於吮吸“酸楚”中的養分,經歷挫折時昇華鐵一般的信念,堅守本心、不迷失自我、不改變志向,才是成功需要的物質;他人誤解、人生失意時,清貧自守,不媚俗、不消沉、不放棄,才能等到機遇,贏得轉機;不幸降臨時,坦然面對、愈挫愈勇。

吃“甜”當有度,禮讓莫爭先。“甜”的滋味人人喜愛,也是許多食物中能直接轉化成營養和能量的成分,因而許多人求之若渴、嗜之如命、奮勇爭先。殊不知“甜”既養人,也“膩”人,貪圖太多增加內臟的負擔,甚至損害身體健康。就人生和事業而言,許多人都對能嚐到“甜頭”的事趨之若鶩,渴望每一項工作都能少苦多甜。但吮吸“甜”裡的養分,還需多重過程、少重結果。增強事業進取心、學習求知慾,儘可能追求“甜”,時時處處體現擔當,但又不為“甜頭”遮望眼、總想著把好事往自己身上“劃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