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01 大象與小木樁的故事

有人看過大象表演嗎?

體積龐大的大象,在馴獸師的指揮下,體態輕盈地做出一個個高難度地動作,讓人歎為觀止。表演後,大象就被拴在一個小木樁上,安靜地休息。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小小的木樁,能夠拴住大象呢?要知道一隻成年公象的體重可以達到6-8噸,甚至以輕易地撞翻一輛小汽車,估計打個噴嚏都能把木樁連根拔起。

其中的秘密,要從大象小時候說起。小象剛下生不久,就被馴獸師拴在小木樁上。當時的小象力量太小,根本無法掙脫木樁。反覆實驗無果,小象就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掙脫木樁,也就變得“認命”了。

時間流逝,雖然木樁還是那個木樁,但是小象變成了大象。可是,大象認為自己還是無法掙脫木樁的限制。因為在大象的觀念裡,木樁的力量比自己強大太多,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根本不會去嘗試。

這,就是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在他的著作中,講述的一則經典故事。

在家庭教育裡,這則故事側面揭示了,“習得性無助”到底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影響。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02 習得性無助:被電擊的狗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首先提出的。

塞利格曼在1967年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起初,只要蜂鳴器一響起,就對關入籠內而無法逃避的狗,加以電擊。狗在狹小的空間裡,避無可避,只能聽天由命。

過了一段時間,塞利格曼把籠子打開,然後開啟蜂鳴器。按照我們的預想,狗肯定會第一時間逃跑。但是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狗還是蜷縮在籠子一角,無助地等待電擊的到來,甚至發出呻吟和顫抖。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全景呈現。因為反覆的電擊,狗已經喪失了鬥志。就算可以選擇,它們也放棄希望。就像實驗中的狗一樣,如果孩子在反覆失利,無法取得好成績的情況下,就會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努力也毫無用處,就會選擇自我放逐,被動順從,隨波逐流。

但塞利格曼指出,“習得性無助”的產生,“並不在於人類,被消極的事件或結果打擊了多少次,而是在於這件事情或結果,被個體知覺為自己難以控制和改變時,才會產生無助感”。

所以說,患上“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在父母的訓斥下,認為失敗是永久的,不可改變的,導致了惡性循環:學不會——害怕學習——討厭學習——更學不會——放棄學習,從而陷入對自己絕望的陰影中,無法自拔。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學不會”,是這些孩子的口頭禪。因為總把失敗歸因於自己沒有能力,所以也就放棄了努力。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03 不訓斥孩子,總表揚孩子,就是好的嗎?

但如同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為了不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有的家長學了正面管教後,就會習慣於隨時隨地表揚孩子。

“你真是太棒了!”

“我家孩子就是聰明!”

“幹什麼成什麼,厲害!”

父母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上述這些讚揚的詞彙,掛在嘴邊,就會讓孩子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時間長了,孩子一遇到挫折或者難度大一點的任務,就會傾向於害怕困難而逃避,或者因為壓力過大而感覺焦慮、抑鬱,不經嘗試又選擇放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輸不起”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當父母太難了,說吧說不得,表揚也表揚不得,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別急,如果你的孩子是0-6歲,我推薦《小七老師育兒說:早教痛點答疑5堂課》這本書供參考。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小七老師是金寶貝教育集團的“明星講師”,常年在一線接觸父母和孩子,積累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對0-6歲孩子的親密關係連接、良好個性養成、學習習慣內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線上課程超過200萬粉絲,是名副其實的兒童早期教育專家。

本書就是他的心血之作,全篇採用Q&A(提問&回答)的方式,為我們的育兒難題提供可借鑑的答案。

回到上面的問題,怎樣才能:不讓孩子患上習得性無助,同時也能 “輸得起”,擁有良好的抗壓力呢?

答案就是既不要為了鍛鍊孩子,故意打擊、貶低他們。而是要“依舊給孩子肯定的環境,但是應該在細節上鼓勵孩子”。

04 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並不難

首先,如果孩子因為受挫而傷心時,或者因為成功而沾沾自喜時,父母要告訴孩子,成功與失敗,都很正常。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也要學會“示弱”,讓小孩子協助自己,去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然後告訴他們你的欣賞與感謝。

其次,也要讓孩子適當受挫。一帆風順的順境人生,不會培養出能夠擁有平和心態的孩子。在和孩子玩耍時,也不能總是讓孩子贏。而是讓孩子懂得,“誰更努力,誰得到的回報就更大”。

再次,父母在平時生活中,一定不能只聚焦事情的結果,而是要多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比如孩子在練習投籃時,就可以說:

“你剛才投的時候非常用力,我發現你的雙腳都在蹬地,而且胳膊伸得很長,你特別努力地做動作。”

要強調這些細節的鼓勵,才是最好的。

父母對於細節的肯定,也會讓孩子在做事過程中更加投入,而不是單純根據結果好壞,來判定自己的價值。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6歲之前,這段成長的關鍵期。除了大腦科學對於神經元的突觸修剪理論外,最大的原因,是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培養他的忍耐、抵禦誘惑、培養自制力等等可以受用一生的品質。

因為孩子一過6歲,就會更多的和同學、他人等外部環境中習得知識,模仿行為,父母的影響力就會漸漸減弱。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孩子大了,父母就不好管了。

就像小七老師說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0到6歲孩子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有兩件事:一是讓孩子的人格發展健全,二是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如果能做到上述兩條,那麼,一切親子問題,都將不是問題了。


“學不會”或“輸不起”:培養擁有良好抗壓力的孩子,這麼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