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枝櫸「十六」昔日獅吼兒童劇團的「總教師爺」——韓盛岫

當提到昔日西安獅吼兒童劇團,不能不提起被譽為該團的“總教師爺”——韓盛岫先生。

韓盛岫是北京人,生於1909年,卒於1987年,比樊粹庭先生小四歲。他於1920年入“富連成”社學藝,排“盛”字輩,與裘盛戎、葉盛章、葉盛蘭等同科。他專工雜角,生、旦、醜、淨都演,尤以武功見著。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由北京出發,沿途經保定、石家莊、太原、鄭州等地,一邊搭班演出,一邊兼任戲班教師。1942年他來到西安,在秦腔名家封至模創辦的易俗社中擔任教師期間,結識了樊粹庭先生,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與豫劇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細究枝櫸「十六」昔日獅吼兒童劇團的“總教師爺”——韓盛岫

韓盛岫照片

(一)樊粹庭、韓盛岫與西安獅吼兒童劇團

韓先生為人隨和,講義氣,交友甚廣,一生在戲曲圈裡交識了不少精英,樊粹庭就是其中一個。

當年樊粹庭帶領的劇團,幾乎陷於絕境,吃飯都成了問題。樊粹庭幾次找韓盛岫商議,據韓先生回憶:“1943年,樊先生找我商量,說到,‘劇團還有戲箱,還有打鼓師傅于振河,拉琴師傅溫如弼,還有幾個青年演員。’我說:‘這就好辦!我們可以招一些新學生,我在專修班(指秦腔)任課的同時,無條件地給你訓練這班學生。’”

此話引起了樊粹庭先生的極大熱情,他與韓先生及劇團人員,在西安招了第一批河南籍抗戰難童三十多名,在北關一所破爛的大眾劇場開班啦!老師和學員一起住幾間破草房裡,睡地鋪,吃雜麵,生活十分艱苦。訓練場地是一座不遮風雨的破蓆棚,練功用具也極其簡陋。用舊帆布片兒縫成袋子,裝些麥秸就是練“跟斗”的毯子,練“把子功”用的是長短木棍……

在如此困難的物質條件下,樊先生和韓先生整天泡在那裡,于振河、張百讓、張敬盟等教孩子們唱,韓先生還要指導孩子們練功、排戲,累得他們不亦樂乎。

經過大家的努力,招收的這批學員,僅僅兩個月就在西安北關小蓆棚裡演出了。不多久,韓盛岫還給學生排練出大本戲,如肖淑琴的《南陽關》,溫好德的《丁家山》,王景雲的《滌恥血》等等。直到此時,韓先生還在秦腔專修班任教,在獅吼兒童劇團算是兼課,直到1944年,獅吼劇團去寶雞演出時,他才辭退那邊的課,正式在獅吼劇團幹事了。


細究枝櫸「十六」昔日獅吼兒童劇團的“總教師爺”——韓盛岫

樊粹庭與獅吼兒童劇團的孩子們



他倆的關係可以用“志同道合”四個字來形容,用韓先生自己的話說:“我愛樊粹庭,把他當成知心摯友。我愛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具有改革精神,他是一個極有才華的劇作家兼導演。”

韓盛岫曾經說過:“我也是個愛改革,愛在藝術上出新點子的人。那時京劇界有些同事,把我叫叛徒,就因為我教豫劇,教秦腔,教眉戶、碗碗腔等劇種的學生們時,如果用京劇表演動作,就要適當改動,都要適應地方劇種的特點。我一貫反對用京劇的一套,同化其他劇種。恐怕也就是因為我的想法和做法,才得到象樊粹庭先生等這樣的專家的賞識吧!我們成了配合默契的藝術合作者,成了終生要好的摯友。”這段文字清楚不過地表明二人友誼的基礎。

(二)韓盛岫為豫劇培養出不少名角

當年西安獅吼兒童劇團在招收第一批學生後,之後又招收了二十多個。韓盛岫先生是京劇名科班出身,不僅技藝超群,而且武功精湛,把豫劇中不擅長的武打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比方說,1944年兒童劇團到寶雞演出,為配合正月十五元宵節,樊先生編了一個《孫悟空大鬧花燈》的武打喜劇,請韓盛岫為此劇設計武打場面。韓老參照京劇中孫悟空的套圈、火圈等傳統程式動作,使這出戏喜慶、新穎、別緻,深受觀眾喜愛,成為兒童劇團的常演劇目。

韓盛岫是京劇名家,但從不以“老大”自居,從不輕看地方劇種。他是戲曲改革者,排戲時從不照搬現成的程式,總是經過深思熟慮,重新進行組合,每出戏都有新的招數,與眾不同,因此得到同行專家的賞識與讚揚。他和樊先生曾共同排演了不少好戲,如為常警惕排演了《石秀探莊》《神亭嶺》,為董有道排演了《白江河》,為關靈鳳排演了《漢江女》,還為溫好德、石兆明、張敬盟、曲玉林、王敬先等排演了《黑旋風李逵》《清風寨》《洗浮山》,為陳道根、何尚志排演了《蘆花蕩》,為宋解英排演了《呂四娘》和《水淹泗州》。其中,在《水淹泗州》中,還專門為演員宋解英設計了三寸木製的蹺工鞋,穿蹺工鞋作武打,在豫劇中還是沒有的。他還與樊先生共同排演了《金山寺》《雷峰塔》(王敬先扮演青蛇,關靈鳳扮演白蛇)和《紅蛛女》(王敬先、肖淑琴主演)。此外,韓先生還自編自導了一出叫《蒙關雲》的武打戲,由王孝友扮演狄青,邢楓雲扮演女將,號稱《女八大錘》。

從上面排演的一批劇目看,大都側重於武打戲。說明韓盛岫先生對豫劇武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豫劇武打戲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成為“樊戲”藝術的一塊奠基石,成為樊家班的一員幕後戰將。

自1944年到西安解放前夕,獅吼兒童劇團輾轉演出子寶雞、平涼、三原、西安等地,以陣容整齊、做戲細緻、武打精彩、舞臺作風嚴肅認真、劇目別具一格等藝術特點,贏得廣大觀眾的讚許,名聲日益擴大。在解放前的七年中,獅吼兒童劇團 (1947年改稱獅吼劇團)培養演員共計六十餘名,其中在社會上獲得一定聲譽的有:張敬盟、王景雲、關靈鳳、王敬先、華翰磊、王韻生、邢楓雲、趙國瑞、何尚達等。這主要是樊粹庭的功勞,但也不可忘掉韓盛岫這位“總教師爺”的功勞!

以上資料參考了石磊先生《樊戲研究》一書中部分文字,在此順致感謝!

本文提到了韓先生在西安教秦腔,教眉戶、碗碗腔等劇種的情況。秦腔著名劇作家馬健翎(與樊粹庭在豫劇中地位相當)曾說:“在業務上我有一雙左右臂,表演上是韓盛岫,音樂唱腔上是李正敏。”說明韓先生在秦腔界也很有聲望。

詳見http://baike.so.com/doc/986253.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