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曆書》中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潔而明淨”是清明的寓意,而清明節的特點在於多雨,以及緬懷先人。

在小編的家鄉,清明是除了春節之外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家鄉的人無論身處何方,每逢清明,家族中一定得有人回鄉祭祖,山間多新筍,泥土粘雨鞋。然後翻翻族譜,長輩們會給孩子們一些教導,平輩們互相寒暄。總之是一件很莊嚴又特別給人家族感的一件事。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族譜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東西,裡面記載了每一輩用什麼字取名,例如我爺爺那一輩取字“繼”,是後繼有人,繼承的意思,我爸爸那一輩是“才”,希望這一輩的子孫都成為棟樑之才,我們這一輩是“廣”,寓意人生之路四通八達。

可惜的是女孩子的名字是不能記在族譜上的,這點小編還憤憤不平了好久。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清明的詩句,大家也可以在評論中分享自己喜歡的詩詞。或者有想要了解的詩詞也可以在評論裡說呀~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1.《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解析: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但是清明節氣的特點,人們內心的愁緒卻都躍然紙上。

2.《寒食》——韓翃(hong,第二聲)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解析: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3.《閭門即事》——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解析: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無新煙,說明四處都在憑弔亡人,那燃燒紙錢的煙分明是去歲的,年年依舊,思念依舊。特別是“試上”一詞,把作者不敢窺望淒涼之景的心情生動地勾畫出來了。

4.《寒食詩》——雲表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解析:寒食為節令名稱,指“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起源於前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於此日禁火寒食。作者從佛家的生死輪迴和避世思想出發,指出今年躺在新墳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掃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來祭掃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將被埋入墳墓。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5.《寒食》——趙鼎

寂寂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解析:清明有插柳郊遊的習俗。通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

6.《寒食上冢》——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解析: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一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後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你。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7.《青門引·春思》——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解析:此為春日懷人之作。詞中所寫時間是寒食節近清明時,地點是詞人獨處的家中。全詞抒寫了詞人感於自己生活孤獨寂寞,因外景而引發的懷舊情懷和憂苦心境。

8.《喜遷鶯·清明節》——薛昭蘊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解析: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描繪了舉子們於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9.《寒食》——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

白衫眠古巷,紅索搭高枝。

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欲垂。

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

解析:這首詩主要描寫寒食節的景象,一年一年,每逢清明,便是人們祭祖還鄉的日子。

10.《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解析:詩文的意思大概描述了清明時節,詩人與好友林中相聚的情形,下闕詩文表達的就是對於兩位好朋友的寄語,表達了詩人對於友人的希望和祝願。

詩詞與佳節——在古代過節之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