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爲什麼會認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成雪濤


金庸是當代著名的武俠小說家,我和許多人一樣非常尊敬他,但是對金庸先生這個觀點真的不敢苟同。金庸之所以這麼說,跟其先祖與清朝有很大的淵源密不可分,與其說金庸在抹黑明朝,不如說金庸是在為自己的先祖洗白。金庸先祖叫查伊璜,曾因舉報有人編寫明史,致使幾十位書生慘遭清廷殺害,查家因此有功,備受清廷青睞,據說,查家在清朝一共出了7個進士。

明朝做為漢族人統治的最後王朝,無論其繁榮富有在當時世界也屬一流。

洪武之治,永宣盛世,弘治中興,誰敢說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 ,最腐朽、最殘暴的統治!說了那也是譁眾取寵,睜眼說瞎話。既是嘉靖、萬曆多年不上朝,大明的國家機器照常運轉,因為它有領先世界的內閣制度。反觀清朝,皇帝敢幾十年不臨朝嗎!絕對不敢,因為他對漢人不放心,他要大權獨攬,集生殺予奪於一身。清朝皇帝所謂的勤奮,說白了就是專權。

明朝有偉大航海家鄭和,他在大海上縱橫馳聘時,哥倫布說不定還穿著開襠褲呢!李時珍、徐霞客、宋應星、徐光啟,這些都是享譽後世的大科學家,他們的思想、學識絕對是領先於那個時代的。再看看清朝,有幾個能拿出手的大科學家。其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華民族徹底落伍了,讓領先世界兩千多年的中國,成了愚昧落後的代名詞。所謂的康乾盛世,在外國人眼中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血性,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不是慌忙逃命,而是留下:任賊分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丹心血書。金庸說崇禎殘暴,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反觀清朝,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咸豐丟下京城幾十萬百姓,逃到熱河避暑去了,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慈禧倉惶西竄,美其名曰:巡遊。同是王朝末期,明清兩朝皇帝的境界有天淵之別,真讓人扼腕嘆息,不知金庸先生做何感想!

至於袁崇煥,死的的確很慘,但真的一點都不冤。他擅殺毛文龍,使清朝沒有後顧之憂,心腹之患, 他所謂的關寧防線,耗盡明朝的國庫,最終也沒能擋住滿清的鐵騎。他所謂的五年平遼,實際上就是欺君之罪,擱在清朝,也是難逃一死。

金庸想借袁崇煥之死,把大明朝說的一無是處,但事實擺在那,白的抹不黑,黑的洗不白。不過落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鬧劇。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強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也是為袁崇煥冤死叫屈。

這是學者個人的觀點,痛恨明朝帝王專制推行特務政治的極端陰暗。

明朝有過政治輝煌、經濟繁榮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過朱皇帝創制的八股取士,成為了濟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先後建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刺探情報,監控大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務政治籠罩著整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或近侍太監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製造了不少錯假冤案。

雖然朱元璋樹鐵碑不許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動不動就躲在深宮長期不臨朝,像嘉靖、萬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讓變態的刑餘之人宦官作為皇帝的傳話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權,內閣傾軋,結果弄成了這樣那樣的黨爭此消彼長。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明熹宗與李丁版魏忠賢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懶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黨爭不斷。先不說明朝最後亡在太監和黨爭之上,就連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統年間),也是皇帝把權力交與太監王振,導致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傾覆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皇帝做了敵人俘虜,差點毀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卻沒有驚醒明朝的皇帝。他們繼續寵信太監,愈演愈烈,最後演成了太監魏忠賢被公開稱謂九千九百歲,直逼皇帝的萬歲。

皇上活不了萬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弄得天啟帝早逝,崇禎帝即位。崇禎不露聲色地剷除魏忠賢,卻留下魏閹餘孽利用救時良將袁崇煥的書生氣短,製造了危害社稷的陰謀。

在這樣腐朽黑暗的時代,袁崇煥劫數難逃。同樣寵信太監的崇禎帝,雖然有意要做一箇中興之主,卻因怒袁崇煥不爭,殘忍將其地處以了千刀萬剮。


以禮觀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所以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先祖是這種人,難道還能歌頌明朝嗎?


薩沙


首先明確一下我的立場,我絕對不是什麼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評價儘量客觀而且不帶感情,請各路噴子別急著噴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觀點,或者至少後面需要加一個“之一”。明朝確實非常腐朽、黑暗,也許還比較殘暴,但是清朝幾乎完全承繼了明朝的制度,在這些方面兩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關之初對漢人進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長期以往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這個朝代有的方面還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後半句話是正確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後幾年,確實這個王朝已經到了該亡、必須亡的地步了。長年累月的苛捐雜稅、官員階層對百姓變本加厲的盤剝,以及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使得這個政權真的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此時任何改革都很難將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場痛到徹骨的大變革,才能徹底把這個王朝摧毀,然後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適合接班的那個政權嗎?



青言論史


沒錯,金庸的卻是說這樣的話,而且金庸也在《鹿鼎記》中盛讚康熙是一位聖主明君。沒錯金庸的確對明朝沒有什麼好感,也的確對清朝的一些皇帝大加讚揚過。但金庸真的就是某些人口中的滿遺,漢奸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名人對明朝的評價:

毛澤東:“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而對於明粉口中的聖主明君嘉靖,主席的評價是:“昏庸老朽,不辦正事。”對萬曆:“窮奢極欲一個無道昏君。”然而他對康熙的評價頗高。

魯迅:“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

李敖:“明朝政治中的鬧劇一面,是中華民族的大恥辱”

怎麼說?按照明粉的標準,這些人也應該被劃入“滿遺”或者“漢奸”的行列了,事實上,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對明朝都持負面評價態度,沒有誰會認為嘉靖和萬曆是千古一帝,除了熟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明粉專家們。

另外,金庸不是滿人,不是蒙古人,也不是旗人,祖上也不是包衣,這是非常明確的!說金庸是旗人或者滿人,純粹是無恥的造謠罷了!金庸的祖先和廣大明粉的祖先一樣,都是在滿人的統治下剃髮易服不敢反抗的漢人順民罷了!



而且,金庸的卻不喜歡明朝,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為明朝說一句好話,但他也不見得喜歡清朝,否則也不會在《書劍恩仇錄》中將乾隆黑了個底朝天,更不會在《碧血劍》中描寫清軍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但明粉不會知道這些,即使知道,按照他們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觀點,金庸也一定是“滿遺漢奸”無疑了!

最後聲明:本人是漢族,祖上是明末女將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當然後來也遺憾地和明粉們的祖先一樣成了滿清統治下的順民。所以,我不是滿遺,不是韃子,不是雜胡,也沒有資格當漢奸。我不喜歡明朝,也討厭清朝,對我來說,明朝的獨夫民賊和清朝的獨夫民賊都是一樣的。畢竟我是一個現代人,即使在古代我的祖先也是一介平民,犯不著為那些把我們百姓視為賤役的封建皇帝搖旗吶喊。


秦王嬴蕩


明朝在史學界本來名聲就不好,倒退20、30年,看看老一點的港片,什麼錦衣衛、東廠西廠之類,就知道明朝那個時候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如何;所以並不是金庸黑明朝,而是金庸那個年代人們普遍對明朝的映像就是那樣,那時候你說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我估計沒多少人有異議;也就是現在極端民族主義崛起後,明粉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許多似是而非的言論忽悠的許多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一愣一愣的;這裡明清之間的長短我不做比較,我想說的是明清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兩個王朝就本質而言並沒有太大區別,沒必要非比個高下;另外金庸寫的小說可能很多地方確實和史實有差異,但人家寫的是小說而已,沒必要過於較真,個人有個人的觀點而已,金庸的在武俠小說界地位就算某些人再怎麼噴,也改變不了


軒轅林


 「我的朋友查良鏞」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家,筆者要特別聲明,「小查詩人」金庸並不是「最偉大之一」,他就是「最偉大」。

  小查的小說最偉大,而他的史學就差了一大截了。史才、史筆、史識都未臻一流境界。資深而合格的金庸小說讀者理當知道這治史三條件,小查在《鹿鼎記》寫過,借吳之榮的口來拍已死的莊廷鑨的馬屁。

  出題的同學是抄了小查在《碧血劍》附錄的〈袁崇煥評傳〉一文的說法。

  中國一個國祚長的朝代動輒二百年,試問二百年江山可以全期都腐朽、黑暗和殘暴嗎?這在初等程度的邏輯學入門都不過關。我們讀歷史,總要將一個時代分期,以明朝為例,一代君主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可以用年號來分期。洪武如何、建文如何、永樂又如何等等。同一個皇帝,如果坐了龍椅十多年,以至數十年,總得要再分期。例如萬曆初年,有張居正主政,根本就是明末的盛世,後期才出現皇帝幾十年不見大臣的怪現狀。

  其實我們一般同學最熟悉的三國時代,才是中國歷史上可以確知最黑暗的時代,魏臣陳群指出,在東漢末大亂之後,人口還不及漢一大郡。明代出現過大規模死亡事件,或因天災、或因戰亂,但是還沒有出現過漢末那樣原居民十不存一的慘況。

  說到統治者殘暴,明代諸帝還是太祖、成祖兩父子殺人較多,但是再多也多不過東晉末五湖十六國到北朝那麼厲害。

  小查這篇〈袁崇煥評傳〉還有一大過失,就是用開玩笑的口吻假設東莞人袁崇煥領兵時罵過廣府髒話,小查的猜想是根據小時候長輩談及來自廣東的十九路軍一邊抗日一邊罵「X他媽」。結果有許多讀書不用心的人,當為崇崇煥本人有罵「X他媽」的「證據」。

  筆者的結論是:小查上述的結論,是很輕率、隨口說的小說家言,不是歷史學家的嚴格學術論證。


[潘國森],已刊行單行本30餘本,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者,精通金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並與我溝通交流。


潘先森說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朝代,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有仔細認真看過中國古代十幾個朝代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明朝沒有大文豪、大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明朝有,但沒有值得標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識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說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還差了一點。

從開創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檢,認真想想真想不出一個明君,毛主席詩詞裡「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沒用一個明朝皇帝來標榜,明朝皇帝要麼就殘暴嗜殺,要麼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十多年不出宮,要麼就喜歡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樂皇帝有一點作為,沒有一個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袁承煥、洪承疇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監干政,最壞的太監是魏忠賢,做太監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監就是鄭和。
而且明朝後期又腐敗懦弱,被外族打斷了中華民族最後的漢族文明,導致清朝的閉關鎖國,一個世界最強的朝代變得衰敗直到滅亡。


瀟湘家天下


首先聲明,楊角風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清粉,就是一個普普通通通過換種視角的看似胡說八道的方式,講一些自己的獨特感想!


首先,金庸作為一名小說作家,他寫的這些武俠小說,伴隨了很多人的成長,也是他最大的標籤,在這點上,毋庸置疑,他是一個創作了很多偉大作品的小說家。

但是從他家族來講,或許就有不同意見了,比如他的祖上查繼佐,就是康熙年間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因此導致了大量漢人被殺,而査家卻因此大富大貴!因為受到清朝朝廷的寵信,短短几十年,他所在的查氏一脈竟出了七名進士、兩位翰林!

在當時的環境下,滿族是排斥漢族的,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是相當罕見的。

當然,這跟金庸自身而言,是沒有太大關係的,畢竟那是祖上曾經做過的事情,但是如果因此給自己族人洗白,我覺得也比較蒼白無力,不如不說話……

不過後來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就非常反感“文字獄”,或許這是金庸老先生對祖上做的事情的一種委婉的看法吧!

不過,一個韋小寶倒是其次,在《鹿鼎記》中還有一個有名的抗清義士叫吳六奇,在小說中是一名正面人物。但是在歷史中,他是一個投降清朝的明將,用我們漢人的話講,那就是漢奸。

有人分析,這是因為吳六奇跟金庸的祖上關係不錯,所以給他洗白,由此也得出金庸居心不良!
不過,小說是小說,並不能當歷史來看,不過投降明將那麼多,偏偏選了這一個,到底為何,不得而知……

在金庸的筆下,寫清朝的比較多,給人感覺就是粉飾清朝明顯,其實他寫明朝的也很多,也存在粉飾,但是他提到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我並不認同!

當然,他說這句話的前提是為袁崇煥喊冤,其實說白了,主要是痛恨當時的特務政治體制!

因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夠高,所以後代的子孫大都文學方面造詣比較低,但在其他方面卻牛叉的很,什麼木匠皇帝啊,花卉皇帝啊,做生意皇帝啊,煉丹皇帝啊,都有。

甚至出現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國家能好的了嗎?皇帝不上朝,國家大事誰來治理?自然就不可預料了……

尤其是那特務機構,弄得人心惶惶,安全沒有一點保障!

在這一點上,清朝也確實吸取了教訓,最起碼在皇帝這個階層,是要比明朝的皇帝勤奮的多,也正統一些,最起碼沒有出現過不辦公的皇帝!

所以,明朝的三大特點就是皇帝懶政、宦官干政、黨爭不斷,也正是這三個特點,導致了明朝滅亡!

那麼清朝相對明朝就好的多嗎?

對於滿族來說,那是肯定的好的多,可是對於漢族和其他民族來講,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剛入關時候的大屠殺,這是很野蠻的方式,至少在中國已經很久沒出現過屠城的事情了!

當然朱元璋時期的幾次大案,殺的人也有十來萬了,挺恐怖的,比如藍玉案……

從客觀上講,清朝不適合統治中國,因為它是少數民族統治,只能維護少數人的利益,比如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其實他們的心中也把自己定位為侵略者,有朝一日還要回到東三省。

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朝確實該滅亡,但是,取代它的應該是一個漢族王朝,滿族的弊端太多,瞻前顧後,也磨掉了很多千百年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禮儀道德,最重要的是,磨掉了中國人的血性!

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而這種血性,直到很多年以後,才又回到我們身邊,這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心平氣和,客觀冷靜。

首先,金庸在小說寫作上,絕對稱得上大師;但在史學研究上,他的史觀出現偏差和錯誤,卻是有目共睹的。

話說回來,就算真是史學大師,也同樣會存在有史觀偏差和史學錯誤的。

比如閻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樣存在嚴重的“貶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閻崇年,還遭到了情緒失控的網友的掌摑。

這些人,包括金庸,為什麼如此憎惡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史學材料的影響;二、家世淵源。

我寫有一本《是誰在抹黑明朝》,有詳細分析過明史材料被黑的種種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本來,《明實錄》的記載遠比《明史》客觀,問題是,《明實錄》共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且文字鬆散,記載事件斷層、割裂,不是具備執著信念、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很難卒讀。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

為了編纂這部書,清廷從順治二年(1645)設《明史》館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於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書時間之長,為中國古代官修史書之最。

結合出現在清朝那些數不勝數、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文字獄來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謂煞費苦心。

則由他們修出的東西,就免不了要“謗明頌清”了。

與《明史》相比,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為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兩相參照,“清優明劣”,一目瞭然。

再補充一下,《明實錄》裡,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東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箇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談談民間私修的材料。

關於清朝的文字獄,那可是一字不慎,就會掉腦袋、甚至誅家滅族的大禍事,那麼,民間對清朝的評價,就只剩下歌功頌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環境太寬鬆了。

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當代的周幽王、漢靈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明朝書肆業發達、印刷業、出版業非常興盛,許多文人科考失敗,就會淪落為寫書的槍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錄用,就會大肆誹謗朝廷,極力醜化當朝統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歡看皇帝的八卦新聞,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明成祖怒斬三千宮女、明宣宗溺愛蛐蛐、明武宗梅龍鎮戲嬌娥、明世宗喜吞宮女大姨媽等等奇聞怪談不斷以訛傳訛,最後深植民間,幾成歷史定論。

特別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們除了大加引用各種野史文獻來抹黑明朝外,還著極力製造一種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國不愛我,我不愛國”的氛圍,為自己投清順清作藉口。

所以,如果不認真進行考辨,“貶明褒清”的思想就會由此誕生。

接下來說說家世淵源。

以金庸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其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的子孫手裡購得朱國楨收集的許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私自組織編寫隊伍,編寫前朝國史。書成,為增強書的權威性,私自將“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參訂名單。

查繼佐嗅出清朝文字風氣的嚴酷性,立刻向當政者檢舉告密。

此舉,牽扯了千餘人入獄,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而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輝煌發達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說,清廷對查家是有恩的。

則金庸對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兩朝相對比,金庸當然是“貶明褒清”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