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

且飲且狂醉


問題:為什麼說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

......

前言

名人被人臧否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學者也未必沒有不準確的研究結論。因此有一部分人說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也可以理解。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在這兩派人中,我更喜歡有理有據的反對者。對我們這種普通觀眾來說,聽完高曉松的講解後,還能聽到其他人的糾錯的說法,當然收穫更大。

一、高曉松的價值

以前我是比較喜歡看百家講壇的,百家講壇上的王立群、易中天等人比起高曉松來說,學術上應該地位更高,不過也有不少人指出了他們的一些疏忽之處。但是在後來,百家講壇漸漸沒落了。

高曉松作為一個娛樂界的明星,卻有著這些學者沒有的經歷和知識的廣度,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王立群不會去講阿拉斯加的雪山,易中天也不會講好萊塢的電影,而高曉松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給我們打開一扇巨大的窗戶,這是高曉松的價值所在。

二、效率與內容

1、內容

我自己估計,喜歡高曉松的人大多是中青年,我和高曉松同齡,但是遠沒有他的閱歷和見識。我們這個年齡或者80、90後的人們還要忙工作忙家庭,沒有時間去研究什麼歷史學術問題,但是大家都有興趣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歷史上我們不熟悉的故事。高曉松在內容上很契合我們的需求。

2、效率

時間有限,傳統媒體和新興的自媒體卻多如牛毛,讓我們再眼花繚亂中選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選擇高曉松可以更有效率的學習我想知道的知識。要知道高曉松講的這些知識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財富,不是管理營銷知識,因此在我們有限的時間內一定要注意效率的問題,我們還要留下時間是工作和學習解決與工作相關的知識。

因此高曉松的性價比是最高的。

三、得到了什麼

老街感覺得到了知識的同時,也是一種休息,聽高曉松講故事不會讓我們感覺辛苦。

另外高曉松講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例如一戰後有關青島在巴黎和會中的背後的故事;例如二戰後各個國家例如南斯拉夫一些民族的悲慘的故事;例如西方電影工業的故事等等;例如動亂時期清華大學武3斗的故事.....

我不知道絕對的真和假,但我相信我們以前瞭解的未必全面和真實,高曉松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了我們不知道的一面。

無論是深度、廣度和不同的角度,高曉松作品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結語

我是曉說、曉松奇談的忠實觀眾,從優酷到愛奇藝又回到優酷,我應該一集不落地看了所有的視頻。至於他是不是歷史發明家我不評論,我看所有的書都不是完全盲目相信,但是不妨礙我從中學習到知識,對於高曉松的評價是,我的收穫非常大,值得我一直看下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話說高老師就是一奇葩!

他發明很多相關語!


比如三無朝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朝代,無名君,無名士,無名將

比如中國近代沒有國家概念

說近代(1860年代以前)我們這裡的人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封國”的概念。還說“中華民族”這四個字是日本人近代給起的。

以上三個只是小小的幾個例證而已,他也算現在史學界的一股清流啊。


作為一個公知人物,如此大言不慚,妄言歷史,讓所有的看客該如何想?

如果是一個小孩子,看他的節目,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然後就把他的話當作至理名言,那麼,請問,我們的歷史是被他發明了,還是歷史被他改變了?

這裡就不繼續多說啦了,有些事情言盡於此,大家可以帶腦子去思考一下,他的身份背景。

你們說要實錘,特補一段。

第一,最“最臊眉耷眼”的朝代,恕我才疏學淺,這個詞其實是個好比喻,不過用在明不合適,合適下一代。

臊眉,是打不起精神的意思,耷眼,是不好意思面對別人,感覺羞愧的意思這樣的詞為何能用到“剛明”的身上?

一個無二漢之和親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二晉之分裂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二宋之歲幣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一個無清朝之恥辱的朝代被說臊眉耷眼!

第二,無明君?

洪武大帝朱元璋 驅元北逐 恢復家國

永樂大帝朱棣 北伐 修書 下海

宣宗皇帝朱瞻基,三楊輔政,仁宣之治

那個不是明君?

即使玩世不恭,但是敢於上陣殺敵的朱厚照。

即使糊塗一生,但是臨危不懼拒不投降的朱祁鎮。

即使被說昏聵,但是平倭反正保朝鮮的萬曆皇帝。

即使到啦最後,還有兵敗不降,以身殉國君王死社稷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無名士。

千古少見的名士,開一代儒學宗派,心學創始人,一代全才王陽明王守仁!

《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一生心血匯聚的振世之作《永樂大典》流芳百世流傳千古有沒有。

歷史上第一個踐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徐霞客

平倭定患,徐渭

太多我就不一一舉例啦。 他說的名士只有唐伯虎,因為周星馳😓😓😓

無名將

名將的標準應該是是對外揚我國威,對內穩定國家。

藍玉-追逐北元到捕魚爾海,自盛唐以來的第一功績。

鄭成功-擊退荷蘭,揚威海上,保境安民

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載,蒙古為之膽寒,女真誰敢造次?

李如松-蕩倭平叛,打的豐臣秀吉抱頭鼠竄。

戚繼光-鴛鴦陣法獨步天下,蕩平海江。戚家軍大名日人聞風散膽。

胡宗憲-東南五省縱橫捭闔 就算到啦明朝末期也是名將輩出

孫傳庭,袁崇煥,孫承宗。哪一個不是大將之才?

以上來自我原來寫的文章。


阿斗不傻


主要是這哥們太牛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歷史都被他給抖出來了,別的我意見不是很大,但是他說明朝是三無王朝(無明君,無名臣,無名人),感覺這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先不說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仁宣之治,孝宗中興,何謂無名君呢?劉基:在民間諸葛亮一般的存在,解縉:永樂大典的主編,于謙: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楊廷和,高拱,徐階,張居正:千古一相。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徳,藍玉,戚繼光,等將星閃耀,怎說無名臣呢?以唐寅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著作等身的楊慎,施耐庵,吳承恩,羅貫中,聖賢轉世的陽明子,一生坎坷的徐渭,他的畫可與梵高比美,他還是軍事家,文學家,怎能說大明無名人呢?

其實這也不怪他,他們家都是搞科研,做學問的,他是他們家最不成器的一個,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家裡人週末或者節假日聚會的時候,他家的那些學者說的什麼,他大部是聽不懂的,只能坐在一邊沏茶倒水,難免很多東西都沒聽清楚,再加上現在音樂創作太難了,得找口飯吃啊!於是家裡大人們的聊天記錄就成了他的賣點。


隨遇而安41432


當年《同桌的你》算是紅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詞曲作者高曉松憑藉著這首歌在各大頒獎禮上拿獎無數。他也算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第一批創業者和受益者,後來因為酒駕事件登上過熱搜,2013年又因為《曉說》這檔熱播網綜,成為受大家喜愛的脫口秀主持人,算是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高曉松有著顯赫的出身,外婆是有著“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陸士嘉,外公是兩院院士張維,爺爺高景德曾是清華大學的校長,父母都是清華大學教授。或許是家庭的良好氛圍,讓高曉松博古通今,而《曉說》這檔節目正好是為他量身打造,加上高曉松風趣幽默、侃侃而談的性格,讓這檔節目和高曉松本人再次名聲大噪。

《曉說》歸根結底其實是一檔歷史類的個人脫口秀,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強如高曉松這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牛人,也難免會有說錯的時候,更何況他對歷史的解讀帶著強烈的個人意志和觀點,有些不喜歡節目風格的人和一些咬文嚼字的歷史學者們就會說他是歷史發明家。

客觀的說,《曉說》這檔節目絕大部分的歷史觀點是公正客觀的,涉及到的歷史資料也非常權威,高曉松在節目中的表達也是相對嚴謹的,偶爾的調侃和戲謔也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就是因為他時不時的調侃,才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和接地氣,說他是歷史發明家似乎有失偏頗。


顏公子看劇


在這個話題下面為高曉松“洗地”的朋友真是幽默,讓筆者想起了一個老掉牙的笑話。

一個詩人向他朋友抱怨說:“一個銀行家寫了一首糟詩,什麼事都沒有!還有一幫人為他叫好。”詩人頓了頓,繼續說:“而我這個詩人,如果填了一張假支票。。。我肯定完蛋了!”

筆者當然知道這個笑話的重點是“附庸風雅”和“違法犯罪(填假支票)”的不同,而實際上,詩人抱怨的前半部分暴露出一個尷尬的現實:銀行家附庸風雅,眾人向金錢低頭的事實。


怕不是某些媒體人對“正史”抱有什麼偏見吧。

可能文言文看起來很枯燥,某些人自己沒有能力去閱讀,於是自我安慰:“史書是很枯燥無味的。”

其實,在正史書籍中同樣薈萃了大量的小段子,引人入勝。

我就繼續再講一個小故事:宋代人蘇子美“《漢書》下酒”的段子。

原文如下:

蘇舜欽字子美,豪放不羈,好飲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飲一斗為率。公使人密覘之,聞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徂擊秦皇帝,誤中副車”,遽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杯。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杯。公聞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翻譯一下:

  • 蘇舜欽,字子美,為人豪放不羈,而且喜歡喝酒。他在外舅杜祁公家居住時,每天傍晚讀書,還要喝酒,每次至少要喝一斗。外舅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偷看他,發現蘇子美在看《漢書·張良傳》,當他看到“張良帶著刺客去行刺秦始皇,誤中副車”時,便擊掌感嘆:“可惜啊!沒打中!”然後滿滿喝一杯;他又獨讀到張良與劉邦互相交心時,又拍著桌子說:“君臣相知,真是難得啊!”又再滿滿喝一杯。。。外舅聽到下人彙報情況後,大笑:“有如此下酒菜,喝一斗都不算多啊!”

看看,古人蘇子美看《漢書》,非但不覺得枯燥乏味,還趁著書興來飲酒。他外舅也認同他的興趣。

可見,真正喜歡看史書的人,自然看得進去,而且史書中的人物故事同樣寫得很精彩,往往令人擊節讚歎。

也只有不看史書,看不懂史書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知識量的不足,又要想裝成見多識廣的樣子,才會把曲解歷史當成理所當然的事。

關於高曉松的《曉松奇談》

我不知道有人在這裡吹噓“高曉松出身顯赫”能證明出什麼?因為他出身顯赫,就代表他就一定有真才實學?我只知道高曉松的音樂才能,在中國流行樂壇的地位。

但他自從進入歷史文化圈來,諸位:

銀行家有錢,是不是就代表他寫的就一定不是糟詩了呢?

荒唐!

有人吹噓高曉松的節目講歷史很嚴謹。。。我看還是省省吧。

第一點,節目內容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原創,他自己只負責在臺前表演,大部分內容是他的團隊製作的。

這裡還有人不知道,他的《曉松奇談》節目團隊長期剽竊網絡著名歷史地圖製作團隊“史圖館”作品的事嗎?

【史圖館負責人“幻想淺綠”在知乎吐槽被高曉松《曉松奇談》節目抄襲作品】

該節目組接到“史圖館”的版權投訴後,先拖延,後置之不理。

我沒說這是高曉松的個人意願,我肯定的是:這個剽竊行為是這個節目團隊的集體意願。

所以,高曉松這個純潔,善良的人是被矇在鼓裡的,他本人沒有任何歷史常識,他的節目很可能是靠團隊幫他策劃+抄襲完成的。

如果你們看到高曉松在臺前表演,就堅信他一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那你們這是太相信一個銀行家的詩歌水平了。(微笑)

第二點,切題環節。

高曉松在一次節目中,為了否定安陽曹操墓,他搬出《三國志·于禁傳》的內容作為證據。

《三國志·于禁傳》:(曹丕)欲遣(于禁)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

高曉松不太懂“陵屋”到底是什麼玩意,於是解讀成了“墓道”。。。

高曉松的邏輯是,安陽方面在墓道里沒看到看到曹丕令人制作的壁畫,所以這個曹操墓是假的

實際上,陵屋是建立在陵墓之上,或者是外面,附近的屋子,存放先人遺物,用來紀念,祭奠先人。類似於現代的XX紀念館之類。

而且,曹操墓的陵屋很快就被曹丕下令拆毀了,現在是絕對不可能看到的了。

《晉書》:至文帝黃初三年,乃詔曰:……古不墓祭,皆設於廟。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

所以,高曉松在節目中提出論據根本就是無根之木,是建立在自己對歷史記載瞭解不全面,對“陵屋”這個名詞完全不理解之上的。


最後,我仍然願意相信:

高曉松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他絕不是一個歷史發明家。

在節目中胡說八道,使用無授權圖片,都是製作團隊乾的事。


“幻想淺綠”也是這麼認為的。


潯陽鹹魚


關於高曉松在節目中出現的知識性錯誤,這個問題下的許多達人,如潯陽鹹魚同志已經列舉了不少,答主在前不久的一個回答“曹衝稱象是不是真事?怎麼看待高曉松反駁陳寅恪的觀點?

”中,已經指出高曉松有意或無意曲解了陳寅恪的原文,以此炒作自己的做法。

今天在這裡,不專門針對高曉松或者其他誰,只是來談談近年來歷史娛樂化的一個現象,以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歷史研究。

1.從學院到民間——歷史研究與歷史熱愛

歷史學本身是一門成熟的學科,在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中,都有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專家。但是,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不乏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往往在民間隨便找個老大爺,都能給你從三皇五帝說到辛亥革命。此外,我們的一些傳統藝術,比如

評書、大鼓、戲曲,有很多內容也是在說歷史。

(單田芳先生)

那麼專門的歷史研究和民間的歷史愛好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答主覺得,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專門的歷史研究不那麼“有意思”

  • 舉個例子,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回到劉備身邊,過五關斬六將,這段故事是非常精彩的。
  • 但是對專門的研究者來說,《三國志》中是說了關羽先降曹再離開,可並沒有記載五關六將的事兒,一下子就變得乾巴巴的,是不是?

  • 再比方說,評書演義《楊家將》是非常具有群眾基礎的,很多人對楊家將
    血染金沙灘、大破天門陣等故事非常熟悉,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北宋時期真實發生過的事兒。
  • 但是對專門的研究者而言,通過閱讀《宋史》以及其他相對嚴謹的史料,就知道楊業的事蹟基本為真,但是之後的許多事兒,其實是演義傳說虛構的。

當然,並不是說歷史研究就是絕對枯燥無聊的,你如果真的熱愛並且擅長,那就能夠在史料中撥開雲霧見青天,尋找到許多有意思的發現,只是這種有意思,跟普通曆史愛好的有意思可能不大一樣。

2.歷史娛樂化——團隊構思,個人表演

說起歷史娛樂化,評書演義可以看作一種傳統的形式,而大概是從十多年前《百家講壇》熱播開始,新時代的歷史娛樂化開始萌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儘管也存在一些個人看法甚至知識錯誤,但是大體還可接受,而且讓很多人開始注意歷史知識了,有其好處。一直到袁騰飛講塞北,這些在講壇上講的歷史,整體尚可,但是娛樂成分逐漸增多。

再往後,隨著自媒體的發達,某奇談、某某說之類的節目也開始推出。

如果說,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還是以獨立的老師身份為主,那麼這些自媒體的主講人,則較少有教師出身的。

實際上,這些主講人背後都是有一個知識團隊,為他們尋找話題、組織材料、編寫講稿,最後才是由他們在臺前“表演”出來,所以我們會看到,這些主講人的知識範圍簡直太龐大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有時候團隊的知識儲備不足,還要去請外援。答主的一位朋友,就曾經受邀,為一位以收藏文物出名的主講人補充文物和歷史知識。

既然如此,我們就該知道一個前提——節目中講得好或講的壞,很大程度上不是這些臺前的主講人的個人水平決定的,而是背後的團隊。

熟悉一點當前媒體制作的朋友也自然知道,節目收視率是首先要保證的,即便是央視的科教節目也不能免俗。為了吸引大家的關注,很多時候得主動製造話題,發一些驚世之語,不管後面能不能嚴謹論證,反正話題是引出來了。相反,像嚴肅的歷史研究那樣,正兒八經地講一些“索然無味”的知識,肯定是行不通的。

除了內容外,

主講人的“表演”也很重要。以答主的經驗,大學中的不少歷史老師講起課來,底下的學生是昏昏欲睡的。要是這樣上節目去講,那收視率恐怕會跌到底。所以,這些自媒體的主講人,必須得會賣關子、講段子,談談人生閱歷,說說海外經歷,這樣一來,大家才會持續關注。

3.學歷史的功效

每個人學歷史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對專業學者來說,這是吃飯的傢伙,不用心不行。對於普通的愛好者來說,有的看看歷史讀物,圖個樂,也就罷了。

前面提到的那位文物收藏家,曾經在一期電視節目上懟了一位歷史教授,他的大概意思是:歷史從來沒有真相,只有道理,讀史做人。

這個觀點,很多人認可,在頭條上也有讀者拿來“教育”答主。

實際上答主認為呢,這位先生在偷換概念。

很多歷史事件的真相可能是無法獲知的,但是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通過歷史研究的方法去接近真相,而探尋歷史真相跟學習歷史道理,並不矛盾啊。

在閱讀這篇回答的朋友,假如你肯用幾分鐘時間去瀏覽一下百度百科詞條的“歷史研究法”,或者多花點時間看看歷史學的基本教材,就能知道這門學科是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的,對於一些看上去破朔迷離的事兒,通過蒐集史料、邏輯分析,是可以做到將明顯有誤的說法排除掉,從而更接近真相的。

而探尋真相,並不影響我們去從歷史中學習道理。恰恰相反,真相愈加明朗,傳遞的道理也更加有力。

扯得有點遠,每個人心中的歷史不一樣,瞭解歷史的途徑也不一樣。沒時間去自己看書,從這些節目中去吸取一點知識,也並無不可,但是答主還是希望,朋友們在選擇歷史讀物的時候,能夠儘量提升一點“逼格”。

在頭條上,曾經跟一個讀者辯論魏晉南北朝的問題,後來他勸答主多讀讀正經的歷史研究著作,答主問是田餘慶還是陳寅恪的書啊?他說:

《魚羊野史》。。。

這樣的情況,還是少一點吧!


考古軍中馬前卒


一個歷史愛好者的脫口秀,你非得當歷史講座看?

高曉松以其獨特的家庭,朋友圈,豐富的知識量和獨特的視角,講述了許多我們之前沒注意的歷史細節和獨特觀點。

這對一個脫口秀來說就足夠了,遠比你看跑男來的有營養。

當然,不得不說高曉松有部分歷史知識確實有偏差或者疏漏,有個別期節目帶有一些的個人情緒,比如講音樂那期。

但是作為一個所謂的雜家,他的許多觀點都是比較中正客觀,很多人不敢講的。比如評價張學良。

由於涉獵比較雜,有疏漏也屬於正常。高曉松在節目中也經常強調這是個人觀點。或者他覺得可能還有其他記載時,也會說僅就他看到的史料。

而且很多歷史問題,連歷史學家都有爭議,高曉松只是傾向某一方。

更有一些,根本就是某些鍵盤俠,民間歷史發明家搞出來的。比如網絡上爭議最大的明朝和宋朝的許多觀點。

說明朝三無確實過了一些,至少前五個皇帝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明代或者說元代開始,我國就開始原地踏步甚至下行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八股文和禁海,可謂是禍害數百年。

網上本來就罵成一鍋粥,高曉松一旦涉及,自然因其公眾人物的特點,瞬間進入輿論中心點。

於是一批批感到自尊心收到傷害的,黑,粉,憤青,鍵盤俠就一擁而上。看提問者的口氣,我猜你也是其中之一。

簡而言之,你就把他當成擴充你一個平民百姓世界觀的娛樂節目好了,真較真歷史問題,不如去大學裡找個歷史教授槓一下。

或者去看百家講壇。

天眼觀世界——從上帝視角重新審視這顆星球。歡迎關注。


天眼觀世界


高曉松,以前知道他是個導演,是個音樂人,九十年代中期,推出過個人作品《青春無悔》,還導演過一部反映青春和愛情的電影,叫《那時花開》,此片獲得過法國里昂電影節最高獎,還獲得過美國雪城電影節評委獎。後來主持脫口秀節目《曉說》。這個節目看過一點,內容涉獵歷史、傳說、閱歷等等,不過,總感覺不如梁宏達說得好,說得有趣。

2011年底,高曉松著實火了一把,可事兒卻不咋的,因醉駕被判拘役六個月,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一個人出點臭事兒,並不能遮掩其才。我個人認為高曉松還是頂有才的,儘管我不大看他的節目。

說實話,沒太弄懂"高曉松是歷史發明家"這個問題,是他自己說他是歷史發明家,還是別人冠名的,不大清楚。想一想這問題挺鬼的,單從字面來看,意思就很扯蛋。歷史需要發明?還有專門發明歷史的發明家?什麼歷史是高曉松發明的?他是神仙哪,法力無邊嗎,仙掌一抹,日月星辰,山川江海,一咕腦兒的像喝高了酒,咕嚕咕嚕翻胃似的,從嘴裡傾倒出來嗎。如有這樣的法力,我想上帝一定會打他屁股了,你何方神聖,竟敢越俎待刨。

高曉松不是神仙,應該發明不了什麼,就更不能發明歷史了。歷史自有歷史的軌跡,歷史有歷史的發展規律。如果梳理歷史,發現了歷史的什麼破綻,獲得了什麼思想,什麼觀點,只能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你解破了一些歷史的道道而已,誰敢張大嘴說,他是歷史的發明家。

歷史從來就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歷史是所有人創造的,是全體人民的事,個人不過在其中扮演了個人的角色罷了。有大角色,小角色,也還有跑跑龍套的,個人在歷史中無疑都發揮了個人的作用,散發了個人的一點能量。這是我理解,所以,歷史沒有發明家,發明家這個詞不應該胡亂套用,胡亂套用的話,就好比把吃說成屙,把屙說成吃一樣,荒唐可笑了。


笑月6


因為他的那套東西只適合小白們看,小白看他的節目後都會覺得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間無所不曉的奇才,好像看高曉松自己也會變成知識分子一樣,而真正的讀書人文化人則覺得他壓根是在口出妄語一派胡言,充其量是一個口才極好的藝人,真正的學術上的內容非常膚淺,主觀而又片面,堪稱文藝青年版的老梁,他的節目很多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翻來覆去的重複,拿著別人的東西來賣弄自己,我奉勸真有立志當知識分子的當代青年,與其浪費時間看高曉松,不如多看幾本好書來的實際。


永不迷路的迷鹿


我是曉松的鐵粉,每期都看;或者聽。講的非常有趣,樂於去聽;樂於去接觸。不像很多的歷史學家,專業,但不酷,不吸引人;而影響力小。好聽,好玩;能科普。善莫大焉!

很多期和羅輯思維的話題差不多,那又如何?

對比下高曉松的三國和張大春的三國就能看出來兩個人的不同來。張大春的100多集,講的非常詳細,非常深入淺出,專業。有多少人願意仔細聽呢?而高只是講7集;乾貨很多。顯然曉松的播放量估計肯定差兩個數量級。就像馬未都先生說的,周杰倫的青花瓷的影響力是他講再多的瓷器都是比不上的!

套用偉人的話:抓住老鼠的是好貓!至於是不是專業歷史專家,真沒有那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