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活在父母負面情緒下長大的孩子們,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長大的你們還好嗎?

在水一方166690476


小時候,當照顧我們的人(父母或長輩)讓我們期望落空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做一些重要的決定,可能是:

我再也不要感受到這種感覺了,為了這樣,我必須做出一個相應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所以,五花八門的防禦機制就被我們建立起來了:

  • 決定:我做什麼都受到責罰,所以,從此以後我做事都被動,而且小心翼翼。

  • 感受:動輒得咎,我總會犯錯。

  • 決定:父母讓我失望,所以,我從此再也不相信別人,始終懷疑別人的承諾。

  • 感受:被背叛、辜負。

  • 決定:父母吵架、打架,讓我驚恐不已,我決定以後不跟任何人起衝突,所以我隱藏我自己,避免衝突。

  • 感受:我的真正想法,寧可委屈、憋著,就是不能說出來。

  • 決定:爸爸或媽媽無故責備、體罰我,我決定把對他們的感情凍結起來,愛恨一起打包放入心中的冰箱裡。

  • 感受:沒有人理解我,他們如果看到真正的我,也會不喜歡我,所以我不能太敞開心扉給別人,因為他們會傷害我。

  • 決定:爸爸或媽媽剝奪了我應有的一些權利,我決定,不讓任何人再侵佔我的利益或剝奪我的權益。

  • 感受:別人都是來剝削我的,佔我的便宜的。

  • 決定:爸爸或媽媽太難取悅了,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我想我必須讓自己有用,並且做很多事情,才能換取到他們的愛。

  • 感受:別人不會以我的本來樣貌愛我,所以我必須用付出來交換愛。

就這樣,我們小時候的種種誤解,讓我們建立了自己在關係中的態度。為什麼是誤解?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可愛的地方,父母沒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和被愛,所以孩子誤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而事實是:父母是根本沒有能力給出愛的,他們自顧不暇,智慧不夠,意識層次比較低,根本不懂得怎麼愛孩子。

所以,我們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心中有一個(或幾個)“壞人”,首先就是自己不夠好,然後就是父母不好,虧待了我們,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對父母有著他們沒有意識到或是不敢承認的怨氣。

這股怨氣尾隨著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中,因為親密關係是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最親近的,所以,我們常常把這股怨氣投射在親密關係裡面,把對方變成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壞人”。我就常常被親密的人投射成“壞媽媽”,對我有著不成比例的怨恨,渾然忘了我曾經為他們付出了多少。

最好玩的是,因為帶著這樣的創傷和感受,我們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會不自覺的創造、複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渾然不覺對方只是個替代品、犧牲者和你的投射板。

最真實的你,都藏在壓抑的情緒裡

怎麼辦呢?

每當生活中,有人觸動我們負面感受和情緒時,我們先放掉對那個人的批判和故事,甚至把那個人都完全置身於你的感受、思維、情緒之外,只是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

一開始,你當然可以分析它,看看它是小時候哪一個與父母互動模式產生的感受,試著去擁有它。(own it!) 因為我們常做的事就是推開這個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最好丟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為我們承擔。

當你能夠把與這個情緒相關的人事物暫時放在一旁不去理會,而只是靜靜的一個人看著它,守候著它,與它在一起的時候,它就能全然地表達它自己。

想哭就哭,想叫就叫,想打枕頭就打,用呼吸在身體某個部分釋放它(胸腔、腹部、肩膀),讓它不與任何其他人事物牽纏的自然流動,它就自由了,釋放了。日後它再出現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害怕它、壓抑它、轉移它、躲避它了。

試一次吧。第一次的時候可能感覺好像要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想這一輩子都在逃避這些情緒,因而把關係、事情、工作都搞砸了,自己也不快樂,那麼就勇敢地去嘗試並且練習吧。

海靈格大師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要等到受苦受夠的時候,才能去做。

沒關係,自由、解脫、喜悅、自在,永遠在這裡等著你,我們一起加油!


張德芬


小時候的印象是我媽媽特別容易抱怨,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因為和我大娘,也就是我爸爸哥哥的媳婦吵架,然後當時我爸爸沒有幫她,所以從我記事起,那件事情就天天被媽媽拿來說爸爸,天天罵我大伯一家不是東西。尤其是下雨天,爸媽不用去幹活,歇在家裡就是吵架。媽媽罵著就哭了。然後就和爸爸吵架。那會兒給我的感覺是,我特別想把大伯一家殺了,覺得那樣子媽媽的仇就報了。童年就是在媽媽的悲傷情緒裡度過的。最要命的是,在我家,如果有一個人不開心,其他人都不可以笑,都必須哭喪著臉,尤其是媽媽不開心的情況下,所以童年的家裡,笑聲很少,每天很壓抑。然後隨著長大,出來上學了,可是媽媽每次有點事打電話都是帶著情緒化,很悲觀。語氣特別差。搞得我也不開心,而且她讓你做的事情必須馬上做,晚一點就嘮叨。我覺得自己從小受媽媽的影響,遇見事情也是會抱怨和悲觀。所以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心態,遇見事情要積極面對。希望以後我有了孩子,我會教會孩子遇事要積極的面對,解決,而不是抱怨。總之,我現在明白了一句話,娶妻不好毀三代的意思了。有個積極,正能量的妻子,對孩子真的一生都是一個積極的影響。


手機用戶4358273426


婆婆在32歲那年就開始守寡,一個人撫養五個孩子。

她怨兩邊親戚沒有一個人出來幫他們,其實那個時候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怎麼樣。而她對條件比自己稍微差一點的,也會瞧不起。

現在婆婆的四女兒身家過億,過年的時候,四女婿說:拿5000塊錢給媽吧。四女兒說:給2000就好了。

每年她飛到各地去旅遊,寧願送幾千塊錢一個的包給同學,也從來沒有給婆婆報名去哪裡旅遊。

給婆婆買的任何東西都是算計好了又算計。

在四姐老公未發家之前,他們有一次買房還差400萬,大姐將自己的房產和公司做抵押替她無息貸款到了400萬,替他們省了60萬的利息。

四姐夫後來說:我們給20萬給大姐吧。最後大姐分文未要。

去年大姐工廠經濟週轉困難,想向她借30萬發工資,她說那她要賣股票,實際完全沒問題的。

現在全家數她過得最好,她也將自家人踩到腳底下。


遇見湘女子


長大的我們還好。


我的爸媽都是性格很急躁的那種,小時候七歲前會尿床,媽媽剛開始是罵我,那麼大孩子還尿床。後來一次半夜尿床被媽媽拽起來打到牙齒都掉了。

記得還有一次,我寫作業的時候調皮,我要吃零食,爸爸不讓,一個不耐煩爸爸重重的給了我一巴掌。

那個時候特別特別的恨他們,每天過的不開心,總覺得自己被虐帶了。性格特別的內向,不敢跟別的小孩玩,學校裡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一直到初中也沒什麼朋友,總是一個人玩。

後來有一次爸媽在上海打工,暑假把和弟弟接去玩。一次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一個心裡學家分析婚姻家庭的,我覺得她說的現像特別的符合我的情況。

我當時還鬧著一定要諮詢一下這位心理老師,爸媽死活不讓,硬說那是給精神病人看病的。我還記得那個心理老師就是著名的情感專家張怡筠,後來我非常關注心理這塊,經常看看心理的書籍。

慢慢通過書籍瞭解了自己所處的狀態,知道怎麼去慢慢消化爸媽給我心裡造成的陰影。

併發誓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讓他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


軒媽成長記


我爸媽性格不合,多次要離婚,都沒離成,我還小的時候,他們各種吵架。吵一次我就哭一次,受不了我就躲出去,我覺得自己性格有點敏感之外還算正常吧,我只要不回家就是很開心的,即便長大了一回家,我還是會擔心他們突然吵架。我媽是那種更多關心我和弟弟學習成績或者工作的那種,反正一聊天就是問這些,我爸還是比較關心我開不開心,我跟我爸比較聊得來,但是我爸做的一些事很過分,所以我也說不好他是不是真的愛我們。————分割線————我現在畢業工作了,能養活自己,性格比較內向,有一個愛我的,我也愛的男朋友。我過得很好。我弟還在上大三,馬上大四了,只希望他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和他女朋友好好的。從自己擁有的來看,我們還是很幸福的。😋


言午醬


這個話題,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一般來說都會有著不好的影響。大部分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內心的也會有著更多的焦慮。從心理層面來講,一個人的成長,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關係,即使我們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在家庭中,當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影響家庭的穩定,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種子。因為孩子只是一張空白的紙,因此,當他們第一次接受到新的事物,就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發生口角,甚至有肢體衝突,就會投射到他們的心理,久而久之,會導致他們失去安全感,性格容易焦躁。這樣造成的結果,他們不能夠很好地與別人交往,影響以後的婚姻生活。

還有一種情況我是比較擔心的,就是父母將負面情緒直接發洩到孩子身上,例如有時候孩子不聽話,總是違背父母的意願。我相信,這種做法很可能會讓他們變本加厲,或者口服心不服,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因此,我的建議是,能夠避免就儘量避免。

良好的夫妻關係,會讓孩子懂得用積極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係,同時,他們也會對未來的婚姻感到自信。


不過,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有其兩面性的,有些孩子比較懂事,面對父母的責罵,懂得自我檢討,使他們奮發向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這個社會不存在沒有問題的家庭,也不存在沒有問題的父母,只不過每個孩子感受到和經歷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在心理學上有著名的一句話: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我認為同理:每個人也都是精神病,只看發作不發作,何時發作,能否發作。


人在成長中必然經歷挫折、痛苦、矛盾,這是成長的代價和修行,避無可避,每個人都是披荊斬棘走過來的。絕大多數人,雖然心理有傷口,卻能安好的生活。有些人確實受不了這方面的刺激,一旦有心理上的風吹草動,傷口會讓人感到痛苦無比。再有一部分人可能就確實有不少心理上的問題了。

但無論怎麼樣,我們不可忽視,人是強大的復原力和自我修復能力的,記憶也會適時的選擇遺忘,這極好的幫助人減輕痛苦,快樂成長。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心有傷痛、生活安好的原因。


其實人是需要安慰和鼓勵的,有了負面的情緒和傷痛,需要找出口宣洩一下的,這是一種積極的方式和方法。倘若憋在心裡反而容易出問題。

還是那句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有痛苦不要倒下,相信自己,給自己減壓。

生活取決於你自己,與人無關。即便是父母有錯,那是他們錯在了無知的年代,原諒他們,放鬆自己!


信欣老師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和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一生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這是心理學上的共識了。我想或許題主父母在你幼年施加的負面情緒是在太深刻,造成你至今還沒有走出這樣的陰影,所以想在網上了解一下緩解自己內心的那份焦慮情緒吧。

我一向認為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高過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好壞是家庭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孩子性格心理成長的重要土壤。很多時候,其實孩子所受到的責罵並不是孩子本身的錯誤,而是父母夫妻關係好壞的一種投射而已。而一個良好的夫妻關係當然可以給孩子帶來較好的安全感和依戀感了。並且,在一定角度上我們還能夠看到,家庭產生大量負性心理情緒的現象與夫妻關係呈正相關的。

曾經我也看到一個朋友家裡,因為夫妻關係經常性的吵鬧,導致孩子的性格比較焦躁,情緒容易波動。而他們已經成年的孩子,都不願意待在家裡,在讀書的時候,哪怕是放暑寒假都寧可到親戚家去,只有過年沒辦法才會回來。到了可以婚戀的年齡,她們馬上就要張羅著找戀人,那種迫不及待的心理正是家庭沒有建立良好歸屬感的體現。我不知道以後她們會不會把這種無安全感建立在親子關係的糾纏上,至少,從心理學上來看,我還是比較擔心這種現象的發生的。

當然,很多的孩子也會轉化的很好。任何一種情緒都會有它的雙面性的。當我們把它積極昇華,就有可能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正如一塊臭豆乾,要是發酵的比較好,就變成我們愛吃的臭豆腐了。


鵜鶘心理


不知道別的孩子是怎麼樣的。我反正從有記憶起,留下來的就是父母的吵架,冷戰,現在他們是很少吵架了,但是卻是常年的冷戰,只要同時和父母在一起,別人大概是幸福,我只有尷尬不知所措,因為和爸爸多說一句話,就會得到媽媽的不滿,再加上常年的母親負面情緒強加到我身上,時時和你吐槽,我現在看到父母的消息本能的就不敢打開看,心情就會極差,甚至會影響好幾天,因為那條小小永遠不會是單純的關心你啊,每每都是她遇到不滿和不爽了來你這裡說你不孝順,不知道陪著她說話,安慰她。可是你們試過這樣的日子過二十幾年嗎,我前段時間被家裡催婚,母親說你再不嫁人怎麼生孩子,我說我這輩子都不會要小孩,我不會教育他,我也怕我自己的情緒影響他,所以我不想害他,我媽說那你老了怎麼辦,你看我生了你現在你就的每個月養著我,以後你生了孩子才能讓他養著你啊,我那一刻只想說,就是因為看到了你和爸爸這種婚姻,我才不想結婚,就是因為做你們的孩子真的好痛苦,我才不想要孩子啊。真的,希望父母們生下了孩子,就對他負責一點,不然真的會崩潰。


豆豆35008


我覺得這取決於孩子是否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我的男閨蜜因為從小學開始就住校,他爸媽天天在家吵架,也沒有太影響他,反而因為小時候學校比較好,心理比較健全,綜合能力很強。當然此處說的是從小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我這個朋友也說他自己在沒有轉到寄宿小學之前,特別的調皮搗蛋,爸媽一吵架,他就煩躁,想發洩的那種心情只能到學校裡去欺負同學來轉嫁。因為受不了爸媽在家裡吵架,他往外面跑,離家遠遠的就好。而且他的父親常常因為跟他母親爭吵後講一身怒氣發洩在他身上。媽媽生氣回了外婆家,他父親連飯都不給他做也不給他錢買吃的,他很小開始自己做飯,現在反而成了他的特長了。他的父親也從來不認可他的任何決定,但是他在這樣家庭長大形成的叛逆個性也讓他處在完全跟自己父親對抗的狀態下,越不支持他,越要做,他的創業現在做得有聲有色。當然,在生活中會有一點影響,比如別人的建議他也有點抗拒,可是他自己有意識,懂得調整。

總得來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