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治療偏頭痛針刺更勝一籌

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血管性頭痛,是神經-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所致的、以反覆發作性的一側或雙側頭部暴發性的劇烈痛疼為主症,伴有噁心嘔吐、羞明,或延及患側面肌拘急麻木,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後可自行緩解。根據頭痛發作前有無先兆症狀,將其分為有先兆的偏頭痛(典型偏頭痛)和沒有先兆的偏頭痛(普通型偏頭痛或單純性偏頭痛)兩種,另外尚有一類臨床較少見的特殊類型偏頭痛,也稱為複雜型偏頭痛,是指具有神經功能確失體徵的偏頭痛。偏頭痛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確,目前普遍認為與遺傳、內分泌、環境和精神等內外因素有關。我國偏頭痛的患病率為 985.2/10萬,年發病率為 79.7/10萬。男女之比為 1∶4。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治療偏頭痛針刺更勝一籌


偏頭痛屬於中醫的“頭痛”;“頭風”;“厥頭痛”;“頭痛”等範疇。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頭面風候》首先提出“頭風”的病證,宋代楊士瀛《仁斎直指方》對頭風痛的臨床症狀作了更詳細的描述,李東垣《東垣十書?內外傷辨》把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並明確地指出偏頭痛的病名:“如頭半邊痛者……此偏頭痛也。”《靈樞?營衛生會》有“營在脈中,衛在脈外”之說來強調營氣和衛氣在調節血管舒縮功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不節,久病致瘀致使營衛不和、氣機運行不利造成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脾失健運又是氣血虧虛或痰濁內生阻於經絡使腦海失養而致病是中醫對偏頭痛病因病機的認識。

偏頭痛治宜調和營衛,通絡止痛為大法。取合谷、太沖、液門透中渚、太陽透率谷。令患者取舒適的仰臥位或患側在上的側臥位並將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合谷、太沖各1寸,患者自然握拳,毫針針身與手背平行由液門穴刺入沿第4、5掌骨間透刺向中渚穴,術者左手拇食指將太陽穴局部皮膚自然捏起,右手持毫針針身與顳部平行由太陽穴進針透向率谷穴。合谷、太沖施以平補平瀉捻轉手法1分鐘,液門透中渚施以緩慢的小幅度提插手法,以有麻脹感向臂肘肩部傳導為原度(如果針感可上傳至頭部且有清涼感的話效果最佳),太陽透率谷施以大幅度緩慢捻轉手法10次。留針20分鐘,期間合谷、太沖加強手法一次其餘穴位不做任何操作。起針時太陽穴處需擠出由黑紅轉至淡紅的血。每日一次,連續針刺3次一療程。方中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偏於補氣、調氣;太沖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於補血、調血。兩穴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腑一髒,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陰陽相配能夠使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達到調和營衛、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息風、鎮靜安神、解痙止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之功能。針刺四關穴對脈管的舒縮具有良性的雙向性調節作用,既可緩解血管過度收縮,又可抑制血管過度擴張,切合偏頭痛患者的關鍵病理環節。液門和中渚穴均位於手少陽三焦經,該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的關衝穴,沿上肢外側正中上行,經肩、頸,從耳後直上,經耳上角到耳前,止於眉梢的絲竹空。針刺後可以調三焦經氣促使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從而達到解痙止痛之目的。太陽透率谷可以直接刺激穴位所在部位十分豐富的神經,施以大幅度緩慢捻轉手法可“以痛止痛”來抑制痛覺衝動的產生,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代謝,調整血液循環以增加局部血氧供應,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狀態。合谷、太沖、液門、中渚、太陽、率谷協同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治療偏頭痛具有獨特的功能和良好的功效且無任何毒副作用。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