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起源與功用

詩歌的產生應當是十分久遠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曾說過:“民生而志,詠歌所含。”就是說,詩歌應該與“民生”同時。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談到詩歌何時起源時,雖不持具體明確的意見,但認為其起源當很早:“謳歌之初,則疑其起自大庭(‘大庭’或謂在黃帝之前,見鄭玄《詩譜序》,但一說為神農之號)時矣。然謳歌自當久遠,其名‘詩’,未知何代。”孔穎達這一意見是針對有些經學家認為詩起源於虞舜時代而發。上述這些意見應該說都是精審的。原始時代,由於文字尚未形成,“遺文不睹”,但這並不等於說,原始時代沒有口頭流傳的歌謠。從後代文字的記載來看,詩歌的產生也同樣說明了:它是現實勞動生活以及原始宗教迷信的需要。《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上、逐(‘’古‘肉’字)”,正是原始狩獵生活的反映;《淮南子》卷十二《道應》之“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詁所說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等,更說明了詩歌是起源於人們生活、勞動的需要,它的節奏感不僅可以使勞動者步調協同一致,而且,可以減輕人們精神和心理上的緊張和疲勞。《呂氏春秋·順說》篇中的一則故事,更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其謳歌而引。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齊,因謂役人曰:‘我為汝歌,汝為我和。’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至於以詩歌發揮巫術宗教作用的,如《禮記·郊特牲》所載蜡祭詩的“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實際上是一種咒語。《詩經》中的許多詩更充分地反映了詩歌在這方面的作用,如反映祭祀社稷神的祭詩《載芟》、《良耜》,祭祀祖先神的《生民》、《公劉》、《綿》等等。

詩的起源與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