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秦朝之前的朝代都很長,六七百年的都有,秦之後的朝代最長也不過三百年?

息伴風行


我看了很多問題都說到原因是中央集權和分封制,我認為是片面的。歷史老師總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算分幾種滅亡的情況:都是隻有一種答案,就是沒有錢花了

比如說秦隋滅亡得比較早,那是亂花錢造成的,搞的最後沒錢花,於是滅亡了。

至於晉、宋被外族所滅,那是花錢花錯了造成的,都花錢來享受了,搞軍備沒錢,於是滅亡了。

漢唐明等王朝,那是由於土地兼併導致收不到稅,沒錢花,於是也滅亡了。

拋去特殊的朝代,封建王朝最長不過三百年的最主要原因: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導致處於被剝削的農民階級失去生產資料——土地,只能依附地主做佃戶。當然能做佃戶還是好的,畢竟有口飯吃;隨著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大部分只能去做流民。而政府的稅收來源也是農民,而對於剝削階級的地主,卻收極少的稅或免稅。那麼封建王朝不超過300年主要原因還是300年的時間整個中原的土地兼併差不多了。

那為啥秦以前朝代那麼長呢?那是因為秦以前的社會制度主要是奴隸制,奴隸主的財富主要是人而不是土地。而人與土地最大的差別是人會逝去而土地不會。因此奴隸主的奴隸無法通過購買兼併到威脅國家統治的地步,但土地會隨著兼併越來越多卻不會減少。

至於日本也是一樣的,一兩百年由於土地兼併的問題要換一次幕府,跟中國換朝代差不多意思,主要是名稱不一樣,鬧事的主體不一樣。

歐洲由於不統一,國家分散,因此土地兼併的範圍不大。就算有農民鬧事範圍也很小,鬧不出封建主的五指山。


銫媒體


夏商周三代,被稱作“先秦時代”。這三個朝代的國祚都比較長,然而自秦朝建立封建大一統王朝之後,歷朝歷代的統治,最長也就三百年左右。

先秦時代,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人口不多,統治結構也沒有後世那麼完整複雜,整個社會的階級矛盾也沒有那麼的強烈。因而可以存在比較長的時間。


跨入封建時代之後,人口增加,統治範圍也越來越大,整個社會經濟與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讓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加速加深,最終難以控制而崩潰。

其實先秦時代的夏商周,國祚綿長也並非與後世相同,比如周代,分為西周東周,西周時代後期周天子已經衰落,東周時代更是名存實亡,所以“東周”的存在感非常低。

後世的朝代,比如趙匡胤,比如楊堅等,若是肯做一個大權在握的臣子,卻依舊保留著皇帝的尊榮,普通日本的幕府,那可能中國有不少王朝也能延續相當長時間。


澹奕


秦之前的幾朝,是真正的封建社會,例如周朝,封土建邦,周王為天下共主,也就是名義上的,周王對諸侯的要求也不高,按時納貢和隨周王出征,前面一個一般就是幾年一朝見,後面的其實也很少很少會有,從周王到諸侯,行政體系的統治成本極低,平時大家各過各的,漸漸地,周王勢力衰微,差不多人畜無害,一些強國也懶得搭理周王,周王勢得以續命800年。再加上那時人少地多,不存在土地兼併的嚴重問題,改朝換代的事情不大可能發生。

而秦以後,就是純粹的帝制社會了。為了有效的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每一個帝國都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發達的網絡,從中央到地方直至管控到每一個農民,以郡縣制為依託,以發達的驛道和文書網絡為媒介載體,從秦開始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也是從公元前2世紀以來,世界上唯一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的國家。

這個強大網絡的建立隨之而來的就是強大的統治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保證帝國的穩定稅收,可以確保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以及大型工程的資源調動能力,當然,這個不能過度開發,否則就像秦和隋,過於透支民力,最終朝廷只有十幾年的壽命。

而在太平盛世,不管漢唐,還是宋明,朝代剛建立,由於百廢待興,人口稀少,土地很多,開國皇帝會重新建立一套體系,基本上農民也都是自耕農,佃農很少,但隨著時間推移,一般開國100多年達到繁榮頂峰,也是衰弱的開始。此時人口激增,而土地兼併不斷惡化,國家最根本的土地資源不斷向少部分人集中,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要麼流亡要麼成為佃農,不管變成什麼,這意味著朝廷能收到的稅、徵到的兵、動用的勞役就不斷少下去。

而地方豪強則不斷崛起壯大,擴充勢力,而中央政府開始勢力衰微,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中央政府的賑災和抵抗外敵的能力也不斷下降,這又給中央政府造成新的威脅。

如果出現一箇中興皇帝,想要重新分配國家土地、清查人口、奪取對基層的控制權,可行嗎?那王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死說明這個辦法壓根行不通,在既得利益嚴重受威脅的時候,這反而會加速促使群雄四起,王朝會垮的更快。

這就是一個走不通的死循環,要麼王朝不作為任由走到死衚衕,最後來個天災人禍什麼的搞得狼煙四起,天下大亂,一方面群雄逐鹿,一方面流民四起,農民暴亂,經過一番重新洗牌,在新王朝均田安民的感召下,又一個新王朝誕生了。

自秦以後,歷朝歷代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中央皇權與地方豪強爭奪土地和人口的爭鬥,是皇帝需要的小農經濟與地方豪強的莊園經濟的激烈碰撞,只可惜,一般最後都是雙輸,皇帝死了,王朝沒了,豪強99%以上也死了或一無所有,要麼有時運氣好的出一個豪強代表做新王朝的皇帝。


雲中史記


古語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通過研究發現,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就沒有一個大統一的王朝持續時間超過三百年,兩宋也是合起來才超過400年,就連最強大的唐朝,也僅僅享國289年,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要來講講中國王朝的覆滅模式:

第一種:

制度奔潰,就是在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互相爭鬥導致國家滅亡。比較典型的有:秦朝、兩漢、兩晉、隋朝、唐朝。

第二種:

壽終正寢,王朝延續到一定的時期,民亂四起,軍隊四處鎮壓,儘管國家制度沒有大的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國家消耗嚴重,最終覆亡。這種模式的主要作亂者是體制外的人員,比如明朝,要不是明朝被內部消耗太嚴重,估計滿清沒什麼希望入主中原。

第三種:

外敵入侵,這樣的屬於時運不濟,被人滅掉,比如北宋和南宋。

元朝有點第一種和第二種的綜合因素在內,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制度太差,清朝的滅亡原因有點特殊,暫不討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中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制度奔潰佔據絕大多數,體制內的人員追求自身利益,謀權篡位或者武力衝突導致國力衰微,最終滅亡了。

各朝代是怎樣滅亡的呢?

秦朝主要由於胡亥、趙高亂政,才讓王朝早夭;西漢,皇帝聲色犬馬,不理朝政,被外戚把持,滅亡。

東漢,被宦官和外戚把持政權,最後被軍頭篡權,軍閥割據,相互大戰,東漢滅亡。西晉,八王之亂,國家滅亡,東晉,桓玄/劉裕篡位,國滅。

隋煬帝自大膨脹,翻下很多政策錯誤,導致內部反叛,國滅。唐朝節度使權利太大,國家最後失控。

最後來總結下各朝代滅亡的原因:

第一種,是皇帝自己瞎搞,導致國家完蛋;第二種是權力制衡失敗,各方爭鬥,國家奔潰;第三種是軍力制衡失敗,掌握軍隊的將領叛亂,國家滅亡。

實際上,每個朝代都會在前一朝的基礎進行改良,比如兩漢以後,選拔官員由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到了後來又改為科舉制。最高權力中心,也由三公九卿演化為後來的三省六部制。

宋朝開始,文官的地位大大超過武官,在此後的明朝和清朝都沒有出現體制內將領帶兵反叛的問題。

還有就是對皇帝權力的制約,不斷的在進步。在西漢,皇帝要是不理朝政,那就可以導致天下大亂。到了明朝,文官們已經不歡迎皇帝來處理朝政了,就算皇帝自己玩一輩子,朝政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此時皇帝的意志,已經越來越難對抗文官政府的意志,可以說這是逐步的向“虛君共和制”的方向在發展。

綜合來看,古代中國的政治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求解決政治制度問題的方案。

因此,兩漢都是200年就滅亡,兩晉和隋處在激變之中,幾十年就完蛋了。唐朝持續了將近300年才滅亡,宋朝是被外敵入侵滅掉的,在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中,非常罕見。

儘管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總的來說,由於制度的進步,朝代的生命力都在不斷增長。中間也由於一些客觀的原因或者外部難以把控的因素,導致滅亡,因而也不能一概而論。


回憶還是要忘記


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享國都很長是因為當時經濟水平低,各個部落差不多是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皇權不出京城,各地的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力,有自己的軍隊、司法、行政,犯不著和天子叫板,天子也沒有多大的權力,所以天子和諸侯關係很疏遠,大家相安無事。

秦朝以後都是大一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皇帝的權力空前擴張,人人都盯著這塊肥肉,但凡皇帝昏庸,天下豪強

莫不揭竿而起,所以改朝換代勢在必行。朝代最長也就不過三百年。


浩蕩揚子江


造成此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與演變。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秦朝之前,包括夏商周三代,中國的社會體制為奴隸制社會,秦朝之後,一直到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則是封建社會。而伴隨著這一條主線的,則是中央集權制度從開始形成到逐漸強化,最後達到頂峰,之後崩潰的過程。

周王朝

中央集權政府的確立以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作為標誌。秦朝之前,不論是商王,還是周天子,他們實際上只是天下的一個共主,也就是說商王周王對各地區或者各諸侯國的統治是十分薄弱並且十分有限的,商朝時周國便可以自行掌握封國內所有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到周朝時,周天子所分封的諸侯也是一樣,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只要在禮節上遵從天子的統治,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封國的主人。此時的統治階級是天子以及天子之下的各級諸侯(也可以成為大奴隸主),最為重要的是各級諸侯的統治地位在周朝宗法制以及嫡長子繼承製的固定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世襲的。有權力,而且權力又可以世襲,這就大大減少諸侯與天子之間的利益糾紛,也可以說,天子通過犧牲部分權力與利益,來換取比較長時間的名義上的統治(當然,這可能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最好的政治制度了)。

周朝統治金字塔

而秦朝以後,中央集權的政府制度逐漸確立和完善。此時的統治主體變成了皇帝以及皇帝任命的官僚。中央政府的權力日益膨脹,相對的,地方政府則只能完全聽命於中央,作為地方的實際的統治者,也就是各級官僚,他們和之前的諸侯相比,不僅權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更重要的是,他們手中剩餘的權力不能通過世襲的方式留給自己的後代,而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官僚手中的權力。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強化,實際上大大增加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歷朝歷代,苛政暴虐,農民起義只是朝代終結的導火索,王朝崩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王朝內部,也就是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糾紛,造成了統治階級本身的瓦解。外在的表現便是地方官員要麼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支持農民起義,要麼乾脆直接領頭,反抗之前的皇帝。封建王朝成立初期,皇帝以及中央政府比較強勢,這一部分矛盾暫時被壓制下來,但一旦皇帝沒法有效控制中央政府,地方勢力便會開始蠢蠢欲動,形成割據事實,此時如果局勢較為均衡,則中央政府或者說王朝名號還會名義上持續下去,甚至比之前王朝沒有割據勢力時存在更長的時間(比如唐朝)。

秦帝國

當然,中央集權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資源的利用效率,極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中央集權的事實,以及對地方的壓制,確實縮短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這是因為秦以前的朝代跟秦乃至以後的朝代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不過一談這個問題我這火氣就上升,我就感覺我們這一代人是被騙大的。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到了清末也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扯淡!

秦以前的朝代商、周叫封建制,到了秦朝實行中央集權,設立郡縣制,中國的這個封建時代就已經結束了。

封建的意思就是:封土建國,或者叫封諸侯建同姓。我們中國人跟西方人的行政劃分上有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在國家的概念上,我們還有一個概念叫天下。商周時期,中國的最高行政首長叫天子,掌管著天下。天下再分成各個諸侯國,天子自己也有一國。

所以現在人也都是張嘴就說錯,國家興亡,下一句是啥?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才是匹夫有責。

商周時期的這種把天下分成各個諸侯國的形式就是封建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各個諸侯國屬於比較鬆散的聯盟,各過各的小日子。而天子作為總盟主,維護諸侯國之間的平衡。哪個諸侯國有不軌行為,比如說欺負鄰居,那麼,天子就可以糾集其他的諸侯去修理他。所以,那時候的戰爭主要也是以說服教育為主,遠遠沒有後來的戰爭血腥。而這樣的政治制度,就是儒家最為推崇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廢除了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的帝國。

商周時期的封建制也可以稱為邦國,秦以後的中央集權制也可以稱為帝國。

大家到這裡發現邦國與帝國的主要區別沒有:權利!

邦國制是分權的,而帝國制是集權的。

邦國制是天子掌握一部分權利,但也把一部分權利下放到諸侯國,這樣,權利之間就得到了制衡。簡單的說誰都別做的太過分,做過分了,別人合夥收拾你。

而帝國制,權利完全掌握在皇帝的個人手裡,這個權利太大,就算有宰相,分掉一部分,也沒什麼本質區別。所以,在帝國制下,皇帝掌握著絕對權利,很容易胡作非為,任性行事。幾代皇帝的胡鬧足以摧毀一個朝代。遇到隋煬帝那樣的,一個就夠了。

老百姓都是願意過太平日子的,而邦國制,天子和諸侯的權利不大,彼此之間相互制約,野心也就得到了遏制,這樣的制度自然會長久。

在佛家有這樣的說法,為什麼朝代都不長久,因為這些朝代都是在統治者的私慾下建立起來的。根據這個邏輯,帝國制的統治者私慾肯定是更重,所以朝代短命。邦國制的統治者私慾會輕很多,維持的時間也就更長了。


銳視覺何老師


夏朝統治時間:470年,傳16帝;
商朝統治時間:554年,傳31帝;


周朝統治時間:786年,傳38帝;
而秦朝及以後的王朝統治時間確實沒有超過300年的,具體原因後人評說不一,也各有說辭。

不過也有人說,秦朝以後的大一統王朝沒有超過300年的根本原因是:

夏商周是:連鎖加盟股份企業;

秦朝以後:家族直營獨資企業;


求圖55


秦大一統之前本質上不叫朝代,而應該叫部落(諸侯)聯盟時期(相對於外族統稱華夏),夏商都是分封部落(諸侯)聯盟,各部落(諸侯)各自為政,聽調不聽宣,中央權力並不大但有威懾力相當於族長,誰不聽族長的,大家群起而攻之,各邦國之間勢力獨立發展形成平衡,商紂王時國力非常大中央開疆拓土有點像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樣子,也有點要破除分封統一集權的樣子,動了太多諸侯的奶酪,但是紂王常年在外征戰耗費了國力,後來國內空虛被周鑽了空子,周(當時是一方諸侯)和其他諸侯關係好,所以周得到了很多諸侯的支持,把中央(商紂王)幹掉了,周得了天下,為了得到更廣範的支持繼續分封諸侯(和漢朝初期分封目的是一樣的),周朝之所以時間長也是因為分封的諸侯數量太多,而且諸侯勢力也不大,各諸侯也暗地擴充自己的地盤(勢力由小到大發展幾百年直至能挑戰中央),西周亡於犬戎(周奸申侯裡應外合有點像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所以烽火戲諸侯實際是假的而是中央被外來侵略差點亡國,有點靖康恥的味道,西周才200多年結束了生命)這樣週中央勢力得到毀滅性打擊(秦開始抓住機會得到分封,秦一統天下的種子在被犬戎佔領的周都附近紮根),中央沒有了威懾力!繼而東周開始就是諸侯攻伐的戲了,形成了春秋五霸(挾天子以令諸侯300年),週中央就是傀儡一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更是週中央無能威信掃地,開始了戰國(250多年),之後秦國逐漸壯大,雖然只統一15年,但秦從獲分封到一統天下用了600多年,秦滅周開始就是秦為天下共主了,所以秦時間並不短,秦朝是第一次大一統開啟新紀元,時間定為15年是說中央統治全國的時間(和平統一的中央集權),後世朝代以此為標準,單要說秦600多年,時間不短,400年的漢朝也是戰亂不斷,只算中央全統時期也就從漢武帝開始時間也不長,之後王莽改制也15年,加上三國前的動亂,但為了好劃分統一稱為漢朝時期(包括西漢東漢),而夏商周統稱為先秦時期,所以後世王朝是因政權更迭而劃分顯的短,但仔細看,王朝更迭除了元清,都是前王朝的權臣(可以看做諸侯)竊國,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樣,政權更迭頻繁,800年的周朝是籠統的說顯的實際長(不然說大齊也800年姜子牙時算,大楚800年,大秦700年也是可以的),細分的話周沒統一集權都不能算朝代


秦始皇帝秦王政


中國的大王朝為什麼沒有想西歐的英國或日本的王朝一樣續存到現代呢?特別是先秦以後沒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先看看數據,先秦的周朝,包括東周西周,(約前11世紀到前256年)800餘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約600餘年。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約400餘年。 以後的唐(618——907)共計290年;明(1368——1644)共計276年;清(1636——1911)共計275年;西漢(前202——8)共計210年;遼(916——1125)共計209年;東漢(25——220)共計195年;北宋(960——1126)共計167年;金(1115——1234)共計120年;元(1271——1368)共計98年。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

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

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

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