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正己化人 道行天下

【狂狷】

■“狂狷(juàn)”出自《論語》:“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大概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找不到“中庸之行”的人為友,就與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為,大有所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為;

■很多人以為“狂狷”是不中聽的話,是批評。其實,孔子所言的“狂狷”毫無貶義。那“狂狷”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狂”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狷”是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汙。中國古人“狂”而進取,進取之途一旦被堵塞,就要學會“狷”而自守,“狂狷”正是中庸之道下的“進”與“守”的辯證;

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縱觀歷史,“狂狷”者都是有“大才”的人,沒有才,想狂也狂不起來。所以後世學人說,當代稱得上“狂狷”的,一個是大陸的錢鍾書,一個是臺灣的李敖。譬如錢鍾書就曾說,即使司馬遷、韓愈住隔壁,自己也懶得去拜訪;李敖更是臉不紅心不跳地說,李敖是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包辦者;

■誰都怕死,然而“狂狷”者卻勇於為道義、真理以死相拼。在“文革”中,當瘋狂的紅衛兵闖進錢府抄家時,一介書生錢鍾書居然據理力爭,最後與紅衛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這與許多儒生的囁嚅萎縮迥乎不同。而李敖罵蔣介石,斥國民黨,曾兩次被捉入獄,前後近十年之久,遭受“皮肉生涯”之苦後,他每次都能重整旗鼓,挺槍再戰;

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那些“狂狷”之士,世人多識其狂,不知其狷,比如李敖,救柏楊,省下早餐費接濟他人,為慰安婦舉辦“珍藏義賣會”,將所得數千萬元臺幣全部捐出。一代鴻儒錢鍾書也說“人謂我狂,不識我之實狷”。錢鍾書拒絕上電視,謝絕題簽。有人準備為他的父親、叔父舉行學術紀念會,錢鍾書卻說,各類紀念會無非是“招邀不三不四之閒人,談講不痛不癢之廢話,花費不明不白之冤錢”,有什麼必要呢?所以堅決拒絕;

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如今的“狂狷”指志向高遠與拘謹自守的人。每個歷史時期,總會有一些指桑罵槐,標新立異的人,但時局一變,卻立刻三緘其口。說到底,“狂狷”是一種人的本色,是真性情,這是裝不來也學不來的。

正道國學館:“狂狷”是褒義還是貶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