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正己化人 道行天下

【狂狷】

■“狂狷(juàn)”出自《论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大概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找不到“中庸之行”的人为友,就与狂狷者交往,狂者敢做敢为,大有所为,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为;

■很多人以为“狂狷”是不中听的话,是批评。其实,孔子所言的“狂狷”毫无贬义。那“狂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狂”是指不拘一格,气势猛烈,蔑俗轻规;“狷”是指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中国古人“狂”而进取,进取之途一旦被堵塞,就要学会“狷”而自守,“狂狷”正是中庸之道下的“进”与“守”的辩证;

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纵观历史,“狂狷”者都是有“大才”的人,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所以后世学人说,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譬如钱钟书就曾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

■谁都怕死,然而“狂狷”者却勇于为道义、真理以死相拼。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迥乎不同。而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曾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遭受“皮肉生涯”之苦后,他每次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

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那些“狂狷”之士,世人多识其狂,不知其狷,比如李敖,救柏杨,省下早餐费接济他人,为慰安妇举办“珍藏义卖会”,将所得数千万元台币全部捐出。一代鸿儒钱钟书也说“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钱钟书拒绝上电视,谢绝题签。有人准备为他的父亲、叔父举行学术纪念会,钱钟书却说,各类纪念会无非是“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有什么必要呢?所以坚决拒绝;

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如今的“狂狷”指志向高远与拘谨自守的人。每个历史时期,总会有一些指桑骂槐,标新立异的人,但时局一变,却立刻三缄其口。说到底,“狂狷”是一种人的本色,是真性情,这是装不来也学不来的。

正道国学馆:“狂狷”是褒义还是贬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