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评价一件艺术品应不应该考虑创作者本身的为人处世?

邹庆征


我觉得,作者要创作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但需要高超的技法和深邃的思想来完成创作流程,更重要的是,要在作品中把时代共性和自身个性相互融合,让这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件作品才算成功。

从这个层面讲,分析和评价一件艺术品时,鉴赏者不得不考虑关于作者的所有情况,比如,作者的生活状态,性格特征,家庭背景,艺术理念,为人处世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作者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如此,才能给作品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以具体画家和作品来说明问题。

上世纪德国著名表现主义画家埃里希黑克尔(1883——1970)的艺术创作,如果不结合他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则很难理解他的作品意义。

表面上看,埃里希黑克尔画画很随意,正常的人体都是浑圆圆润的结构,而他的人物结构变形扭曲,常常呈现出三角形、方形等怪异的形状。他的作品主题以悲剧性为主,那些不被社会关注的人物,如流浪汉,小丑,醉酒者,病人,常常成为他画中的主题。

在创作中,他始终遵循这样的理念:以变形的结构来传达强烈的内在感情。因此,他以奇异的构图组合,沉闷的冷色调,夸张的面部表情,着力表现这些人的绝望,仿徨,痛苦,悲伤,孤独,让观者十分震撼。似乎,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就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埃里希黑克尔并没有歪曲时代共性,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本身如此。

埃里希黑克尔(1883——1970)生活的时代,相继经历过一战和二战,这两次大战不但摧毁了人们的物质世界,更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面临被毁的家园和精神上的打击,人们怎么会高兴起来呢?

因此,颓废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艺术是对生活的概括,因此,他的画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颓废的烙印,同时,带有对战争的批判性质。

在现实生活中,埃里希黑克尔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精神乐观向上,志向远大,同时又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他积极参与先锋派的绘画社团组织,旨在推动绘画改革,甚至还自掏腰包资助社团成员办画展。

然而,他的画风过于强烈,批判过于尖刻,引起当局不满,他的许多画直接被没收并销毁。并且,把他赶出了德国,他只能前往奥地利、瑞士等国,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边流浪,一边画画。

直到晚年,才被允许回国。这对他又是一个严重打击,因此,自始至终,他的画风一直没有改变颓废和沉闷的格调,却有效强化了表现主义风格的整体面貌。


鸿鹄迎罡


“只有伟大的作者,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是一句曾经流行过的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评价一部作品好像是会把作者的“为人处世”考虑进去的。然而,实际的情形却不是这样的。

在西方众多的绘画大师中,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彰显了画家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风范。如安格尔和布格罗都是法国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写实大师,他们的作品严谨、细腻、干净、俊朗,格调清新,笔触雄健。他们的为人处世也同样是严格操守、端方有序,治学严谨近乎刻板。虽然有些保守,但个人品质没有问题。可以说,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为人处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不少旷世的经典作品与画家本身的为人处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说戈雅,这个西班牙十九世纪的天才画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油画,但他生活中却是一个放浪形骸的人。他最著名的画作《裸体的玛哈》和《穿衣的玛哈》就是以他的情妇为人物原形创作的。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三杰之一的提香,是西方画坛著名的长寿画家,一生创作颇丰,经典多多。但他却是一个非常追求生活“享受”,不加节制的画家。





画家的“画品”和画家的“人品”不一致的例子在西方画坛很多,但没有影响到其作品的伟大和经久不衰。从无数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人们(至少在学术界)在分析评价绘画作品的时候,基本上是“就作品论作品”,一般是不会考虑画家个人的为人处世的。


谁怜一灯影


当我们谈论艺术品时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德艺双馨当然是最完美和谐的标准,这样的大家在艺术史上确实是恒河沙数,但不可否认的是,才子加流氓式的离经叛道的艺术巨匠也不在少数。拿西方艺术史上来说,鲁本斯算是一个典型了,他的《美惠三女神》中的三位女神中除了现任妻子海伦娜之外,还有前妻依莎贝拉,导致差点他的现妻海伦娜因为吃醋而毁掉了这副作品。而中国画中,齐白石一生对美女孜孜不倦的旺盛兴趣的梗想必大家都熟悉的再也不能熟悉了。


鲁本斯《画家和伊莎贝拉婚礼》


鲁本斯《海伦娜与鲁本斯的二个儿子》

如果说男女之间的事儿不叫事儿的话,那么艺术史上还有一些这样特立独行的顽主,其行为就有点让人难以言说了。

先说一个西方艺术家,美国的现代主义绘画大师詹姆斯·惠斯勒是个恃才傲物、锱铢必究、放诞不羁的主儿,他与资助人弗雷德里克·莱兰的分道扬镳就被人所不齿,而且报复性地把这位资助人通过作品隐射其为两只孔雀里狰狞好斗的那只,这点就让人觉得太腹黑了点。他曾说过:“艺术应该不含有如信仰、怜悯、怜爱等七情六欲,所以我坚持将作品命名为编曲或协奏曲。”

他致力于打通音乐和油画之间的隐秘通道,创作了一大批以夜曲、协奏曲、交响曲、改编曲等为副题的绘画作品,色彩的飘逸和音乐的律动之间同频共振和谐共舞,赋予了他的画作一种怪怪的平静而从容的奇妙情绪,静谧、清新而和谐,这似乎与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针锋相对、格格不入。

詹姆斯·惠斯勒《白色交响曲,第3号:白衣少女》



再来看看中国艺术史上的例子,当然有因人废字的比如蔡京和秦桧这两大奸臣,就是最著名的反面典型,虽然其人其字在历史上被钉上了耻辱柱,但现在看来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并非就是一笔勾销而是依然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艺名垂千古的执牛耳的大家,比如赵孟頫和王铎,这两位从历史上看都是著名的“贰臣”,但他们的艺术成就一直都没有因之湮灭,而且其艺术价值越发被后世所称道并在艺术史上“居高声自远”,赵孟頫的秀媚、王觉斯的纵横逸自成一派风流,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风流派。


赵孟頫作品《心经》(部分)

王铎书法作品

终归而言,艺术品的评价自有其相对客观的标准,创作者的为人处世尽管对其作品有一定的影响,但绝非是必然的刚性标准。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间并非数学意义上划等号或约等于,更多的还是要放在当时艺术表达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是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的巅峰,这才是最正确的评判方式和角度,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此言不虚。


吃素的穿山甲


我说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也会有缺点!然而艺术家带来的是他们对于美好留存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他们脑海里的东西,也可以称为思维!他们的为人处世不会给画作加分同样也不会减分,增加或者减少都与画作,或艺术作品无关!这里的增减都是第三者站在欣赏角度来说的!是第三者的价值观,与事物本身无关!

就像 文森特威廉梵高!他是精神分裂患者!但是这也不影响其作品的伟大!他是后印象派的佼佼者!你能说作品也有精神分裂么!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它就是它不以人为的意志所转移!

什么是人品,就是为人处世被别人评价出来的一个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大多数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真的不好么!看待一个问题还要从正反两面看呢,更别说人了,人是有多面行的!他们的作品!不足以来被当做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这么说吧,你让一个恶人画一枝花!你让好人画一枝花,找一些人来看,但是不告诉别人那个是好人画的。也不说那个是坏人画的,你可以看看得到的结果!这两幅画都会有人选择!而选择这部分人中有好人有坏人!那么得到结果后。我们应该想想一下,本来就不存在什么评判别人的标准!更不适合贴标签!我有几幅画你看看!能看出来那个好人画的那个是不好的人画的么!











相魄


如果要拿画家的为人处世来评判作品的话,那么很多艺术经典作品大概都要被淘汰掉的了,比如莫迪利安尼,这个生于意大利的现代画家,从小体弱多病,在巴黎的生活可谓颓废,他沉迷色情,酒精结交酒鬼朋友,尽情挥霍自己的人生,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可这些并不能掩盖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造型夸张,色彩浓郁,灵感来源于塞尚的表现主义,作品受东方绘画影响,对线的运用娴熟炼达。他笔下的人物拉长变形,大都有目无珠,和那些古希腊人物雕塑(有目无珠)一样,是向内的自视,即,外部世界于他是浮云,他只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可是这些画看久了却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还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忧伤和落寞感,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是出自莫迪利亚尼的笔下,这也许是掩藏在他醉生梦死表面下的本质内心吧。“”。莫迪利亚尼一生只画肖像和人体,那些人体在视觉上充满张力,有人说他色情,有人说他伤风败俗,有人赞誉他不道循规蹈矩,也有人追捧他是现代艺术的先驱,而我却觉得他的那些人体正在蔑视着人们,正在向这些循规蹈矩的人们发出挑战。








子非鱼00111


做人,就怕认真,我们把艺术品和为人处世稍微细分一下,答案就比较清晰了。为什么要细分呢?因为为人处世的概念太大了,而艺术品也太笼统,把他们放一起关联,就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看法了。

比如:

我们放眼古今不难发现: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伟大的艺人在为人处世上是有缺陷的。甚至在某个领域大有孤僻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风气。西方就有很多行为放荡的画家创作出许多旷世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该关联起来。

但如果像“药家鑫”等这类人创作出来的字画,就是再好,我想我也是不敢在家里挂起来的。从这方面来讲,是有关联的。

其实艺术是干净的,纯洁的。如果真的像“药家鑫”这样的人创作出好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去评价的话,还是应该要给予肯定的。

那如何细分才可以有比较恰当的关联呢?

艺术品我把他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大类。

“形而下为器”,比如木工做张床、做个房子,竹匠编个框等等,这些单纯的技艺上做到了极致,乃至成为了艺术品。这方面的品鉴和评价是不应该考虑作者的为人处世的。

“形而上为道”,比如有位作者在一张纸上胡乱画几笔,这就非常抽象了,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那要准确的诠释作品的内涵的话,就要去考虑作者的思想,创作背景和环境了。所以我归类,但凡有通过作品来表达情感或思想的艺术品,都应该考虑作者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来定义作品的水平和价值了。

但从以上两个方向去评价也不是绝对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尤其是在形而上的作品上来关联。如果把为人处世也细分一下又会有更清晰的判断了。

我把为人处世分为:“做到”和“知道”两大类。

“做到”就是他的生活形态、待人接物等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言论思想是一致的,那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和思想的延伸,他的作品价值是完全可以关联他的为人处世的。

因为有很多的艺术家学习了很多高大上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甚至以此来创作作品,但他自己平时的行为都做不到他说的那样,这就是:“知道不等于做到”,甚至可以说是“假知道”,这样价值和水平是否跟为人处世有关呢?这就看各人的欣赏角度了。因为这样的作品有时又可以影响到不少的人,尤其是对作者不知情的人。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就是砖家,

我这个砖家怕遭雷劈,还是说简单点。

我曾经说过:“艺术的本质是让人舒服”

你如果看某艺术品因为是谁谁谁的作品而更舒服的话,就关联起来。(比如尤其是你亲人或朋友的作品)

如果不管是谁的作品,你都感觉到舒服,那就不要管作者的为人处世了,甚至别管作者是谁。(你总不能因为给你造房子的建造师犯罪了而影响你居住的心情吧?)





一盏荼


个人认为,社会不搞阶级斗争;国内不存画派对力;行业不搞艺朮研究;画家之间没有仇恨;个别等好奇透漏。多数人欣赏作品艺朮,都不考虑,创作者本身,为人处世,详细情况。

做为一件优秀作品,不应过多考虑谁画,建议要考虑这件作品,在世界;社会;国内;民族等的影响成度,发挥做用,都公认好,并占不同级别,能卖高值,想留传真爱,保存时间很长的名贵画吧。请予参考,谢啦。


李志勇123569


艺术品是艺术家创作的,里面蕴含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而这与艺术家的经历和处世理念密不可分。所以要欣赏一件艺术品,首先要了解其创作者。

以书法名帖《祭侄稿》为例。要分析、评价、学习此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了解作者颜真卿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这样可抓住该帖气韵和神采的脉搏,掌握其内在联系和精神实质,绝不能孤立地看书法的用笔丶结体和章法。



《祭侄稿》并非一般祭悼文章,它是颜真卿悲愤之极的心声。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以情感主宰笔墨,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深刻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

书法如此,其他艺术亦然,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脱离创作者而独立存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以人是神馈赠给地球最珍贵的礼物,及每一个生命都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存在来说,每一个艺术家能流传下来的精品力作,都是这位艺术家无法逃避的宿命,也是艺术史无法回避的话题。为此,关于一幅作品应不应该考虑创作者的为人处世即做人,我以为可有可无。

因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个体的为人处世是没有多大关联的。而大多数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在常人眼里的“精神病”,他们性格怪癖,嗜好很多,且独立特行,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难以接受。如毕加索的倔傲(据传张大千想见毕加索时费劲周折);达利嗜钱如命,好像很性自由,但为了一个已婚之妇与家人闹翻,并且对这个女人忠诚无比;齐白石的天真与吝啬,据说把食物锁在柜子里,吃饭前才打开柜子让老婆去做;如黄永玉的倨傲与滑稽等。这既是他们人格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难以接受之处。还有明代最有影响力的画家董其昌,作品境界及创新可谓一代大师,但人品极差,好大年龄还欺男霸女。还有蔡京、秦桧、严嵩等的书法冠绝天下,富有特色,但却被冠以奸佞之臣,祸乱朝廷,从而被否定。

因之,分析一件艺术品,在大的背景下,是不应该考虑创作者的为人处世的。毕竟,每一个艺术生命,都有着他存在的理由,而每一个理由,也无法表明他们在为人处世上的行恶,就没有了创造的活力了。相反,他们的一些怪诞的行为,也许是打开艺术宝库的钥匙。


赵孟頫作品《心经》(部分)

王铎书法作品


昊愚堂夜画


为人处世指的是人品。人品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如果艺术品的价值不被人品影响,那社会就是一个有问题社会、黑白不分的社会!写字的人谁不知到自己的水平!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他人!不要让自己写的东西害了别人,甚至害死别人!社会不会停止不前的,社会前进了,人们思想素质提高了,人品也被大家看重了!好的艺术品就会又便宜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