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脑CT读片不难,当然,也不是轻易就会的。CT读片需要对解剖和病理的识别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也要结合影像学对比度的基本知识。《急性卒中溶栓治疗》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如何进行急性脑卒中的CT检查

CT首先应当进行无对比剂的快速扫描,以减少运动伪影的产生。正确的头位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扫描层面的倾斜。如有必要,可以对有运动伪影的层面重复扫描。骨骼密度高常会产生伪影,这可能会影响后颅窝的脑干下部的可视性。单层扫描应首选连续螺旋扫描。

如有头部创伤的话,为了发现颅骨骨折、硬膜下积气或积血、鼻腔及中耳积液,应当加做骨窗。如怀疑有新生物或局部感染而没有MRI检查时,可能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

当怀疑有颅内大动脉闭塞需要动脉介入的情况下,在非增强CT检查后应立即进行CTA检查。非增强CT扫描的快速识别可以使得溶栓启动与CTA同时进行。

对CT发现的诠释

急性脑卒中患者在非增强CT(NCT)上的病理表现可能为大血管的血栓-栓塞性闭塞、血管扩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水肿、缺血性水肿、脑出血、局部脑组织炎症或肿瘤样病灶。

CT确定这些病变的方法是检测正常脑组织对X线衰减的改变、脑部结构被病理组织移位或替代、病理性对比剂增强。X线衰减的病理性增强叫做“高密度”,病理性减弱则叫做“低密度”。

这些术语是有些混淆的,因为X线衰减没有一个固定的阈值。它们通常是在与其他组织相比时表示一种结构的衰减程度,比如与灰质相比,脑实质的血肿是高密度的。然而,该术语适于在对比结构受损后的“密度”与其正常时的“密度”的X线衰减程度时使用。

脑结构在横断面上的对称性有助于识别这种对比性,一侧壳核的衰减程度可以通过对侧壳核或该侧尾状核头部来评估,因为尾状核和壳核都属于纹状体的部分解剖结构(图12.3)。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3 左侧豆状核低密度(箭头)。此处X线衰减较右侧豆状核少,同时左侧壳核衰减也较左侧尾状核头部少。由于内囊和外囊密度更低,豆状核无法与内囊和外囊区分,因而会被掩盖。

显然,扫描技术低劣(运动伪影、错误的窗宽或窗位),尤其是扫描角度的任何倾斜,都会影响真实的X线衰减程度的识别(图12.4)。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4 CT扫描的倾斜度可以通过比较双侧锥体的上缘进行识别(箭头)(a)。由于存在倾角,右侧的豆状核在其中一个层面上似乎密度偏低(b),相邻的上一个层面上左侧壳核的密度与对侧相比似乎偏低(c)。

以CT识别脑卒中的病理

1. 血栓成像

脑的大动脉血栓栓塞可能会引起节段性动脉密度增高(图12.2a, e)。这一现象叫做“动脉高密度征”,若将“高密度”定义为与同一血管任一部位与其他部位或对侧相应血管相比X线衰减的增加,那么这一征象对该闭塞血管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5mm的薄层扫描,48%的经血管造影证实为MCA主干闭塞的患者CT上有MCA主干高密度征。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2 82岁女性,左侧偏瘫2h后的CT与CT灌注成像。右侧MCA主干闭塞(a)(长箭头所示),壳核和岛叶前部低密度(b)(短箭头所示)。达峰时间图(TTP)提示增强延迟区超过脑组织低衰减区域。由于血流灌注低而无法检测到右侧纹状体内造影剂峰值。(待续)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2 (续)脑血流图(CBF)(c)提示TTP图上所指示的区域血流量减少,尤其是在右侧纹状体和岛叶皮质。脑血容量(CBV)(d)仅在右侧纹状体和岛叶皮质减少。虽然血栓已溶解,但是随访1天后的CT上仍有右侧MCA闭塞(e)(长箭头所示)。梗死区域与基线CT上的低密度影完全符合并可通过CBV降低确诊。TTP图和CBF图可显示灌注不足,卒中发生1天后才转为梗死的脑组织。

动脉高密度征不是“梗死标志”,因为侧支循环相对完整,血管闭塞后可以不出现继发的或即刻的梗死。MCA主干高密度结合正常的组织密度,可能提示存在低灌注风险但损伤尚可逆的大片脑组织。然而,MCA主干高密度影常与严重卒中及大面积梗死相关。因此,应谨慎检查高密度的动脉支配的脑实质区的低密度影。

2. 水肿成像

脑缺血会引起3种不同类型的水肿:细胞毒性或细胞性的、离子性及血管源性。

细胞毒性水肿是由于离子泵衰竭导致Na+内流,水分子按照Straling定律进入神经元内。细胞毒性水肿意味着水分子由细胞外间质转运至细胞内,导致细胞扩张而胞外基质固缩。这种水分的转运不会影响组织的X线衰减,但是会影响质子的扩散。因而,细胞毒性的水肿可通过MRI(DWI)检测,而无法通过CT检测到。

离子性水肿是指一旦毛细血管无静息血流,那么细胞外空间将被水分代替,缺血组织摄取水分,因而X线的衰减发生改变。实验性闭塞MCA可导致缺血组织水分含量即刻升高。这仅见于脑组织的CBF低于10mL/100(g•min)的情况下。

血管源性水肿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导致大分子物质及水分外渗所引起的效应。这很少出现在卒中发生的最初12h内,多由再灌注所致,可能会导致中线结构的移位及颞叶疝形成压迫中脑,因而需要手术减压。

除了离子性和血管源性水肿,反应性血管扩张也可引起脑实质水肿。以下两种情况下可发生血管扩张引起的脑水肿:①低灌注压,但是脑血管自调能力完善;②静脉回流受阻。这种类型的脑组织水肿不伴随低密度,但由于局部CBV增加可能与高密度有关。如果动脉或静脉梗阻能成功解除的话,等密度或高密度的脑水肿是可逆转的。

脑缺血早期,CT上轻度的水肿可能较难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脑组织肿胀和CSF空间减小,由此可推测存在早期水肿。CSF空间对称性消失可能提示组织早期水肿,但是由于脑沟、脑池、脑室本身就不对称,所以很难确定CSF空间是因为同侧受压还是对侧扩大。比较明确的特征是脑沟消失和侧脑室受压,尤其是两者同时存在(图12.5)。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5 一例严重右侧肢体瘫痪的男性患者的CT扫描。左侧皮层的脑沟消失、密度减低(大箭头)。可以右侧大脑半球的脑沟作为对比(小箭头)。

当CBF降至10mL/100(g•min)时,脑组织会迅速摄取水分。此外,我们发现X线衰减与缺血后脑水肿的程度呈负相关。当CT窗宽≤80,对比分辨率≤4HU时,脑组织含水量增长<2%。灰质密度低可导致其与邻近白质对比减弱,解剖边界模糊。因而,

灰质密度低可解释“豆状核模糊影”和“岛带消失”等所谓“早期梗死征”(图12.2和图12.4)。早期灰质低密度可引起解剖信息的缺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发现容易被遗漏。

动脉闭塞后脑实质低密度灶的延迟显像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后果:缺血2h后脑水肿即不可逆,意味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而CT上脑实质低密度影对不可逆的缺血损伤具有高度特异性。反之,CT扫描没有低密度影,提示至少可能存在某些可逆的缺血性脑水肿,还没有发展成完全不可逆的组织缺血损伤。

与CT灰度细微的变化相反,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的高信号很容易将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分出来。然而,两种成像系统显示的是不同的病理改变。当脑血流(CBF)降至30mL/100(g•min),可引起细胞肿胀及细胞外液间隙减小。在这种CBF下,质子表面弥散系数(ADC)开始下降。因此,MRI弥散加权对很轻微的脑缺血也比CT敏感。DWI上出现高信号时的CBF阈值远高于神经元损伤时的CBF阈值,而CT低密度则提示脑组织缺血损伤。换句话说:

如果血流复灌,质子弥散异常的脑组织可以恢复,而X线衰减减弱的脑组织无法恢复。

部分容积伪影可模拟CT上脑实质的低密度。这种伪影发生于CT截面平行脑表面且同一体素中包含脑实质和CSF。产生这种伪影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就是颞叶。

因为衰减程度减低的脑组织提示着缺血性水肿和不可逆的损伤,其程度和部位可能与患者的结局及对再灌注治疗的反应有关。所以,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首次用于脑卒中的试验中,ECASS研究组建议排除低衰减脑组织超过1/3的MCA供血区的患者。另一种方法是将MCA供血区分为10个亚区,每出现一个缺血性脑水肿区即减去1分。因此,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可提供缺血性脑水肿的程度、分型及部位。

以CT检测脑出血及卒中疑似情况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出血可见于一个或多个脑内部位: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隙、硬膜下腔或硬膜外腔。临床表现上,急性脑实质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无法进行可靠鉴别。急性脑出血后,出血为高衰减表现,若凝结则常有占位肿块

(图12.6)。高密度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红细胞压积、是否凝结以及出血是否混杂有CSF或脑实质。与凝血障碍、抗凝药或溶栓药相关的出血常不均一且有液平(图12.7)。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6 右侧基底节脑实质血肿及脑室出血。血肿侧面楔形低密度灶(箭头)疑为潜在的缺血性梗死。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7 心肌梗死溶栓后脑实质出血。血液不凝征象:上部没有细胞密度低,下部由于细胞组分沉积密度高(箭头)。

CT诊断脑实质出血的敏感性近100%,而破入脑实质或蛛网膜下隙的小的出血可能会被忽略(图12.8),尤其是患者红细胞压积低,如血液病时。ECASS-Ⅱ研究的1420例患者中,有2例小量脑实质出血和1例蛛网膜下隙出血(SAH)(0.1%)被漏诊。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图12.8 左侧大脑侧裂前部小的高衰减区(箭头)。对比度低是因为窗宽为160HU。蛛网膜下隙出血被忽略了,患者被随机用了rt?鄄PA。后续的CT证实了出血。该患者的临床预后很好。

在低密度梗死脑组织中识别出血是有困难的,但很重要。缺血脑组织发生出血转化是正常的,出血的程度受再灌注、溶栓及抗凝药的影响而不同。出血转化在CT上的表现可能就像正常灰质被缺血性脑水肿包绕,即梗死区内散在分布的轻微高衰减出血点,或是缺血水肿区内一个致密的血肿,伴或不伴占位效应。

轻度的出血转化不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因此,针对梗死区出血征象的术语“症状性脑出血”有很大的问题,并且高估了溶栓后发生这些出血类型的风险。研究表明,具有占位效应的颅内血肿才与临床功能恶化及结局不佳有关。ECASS研究者将缺血脑组织发生出血转化分为4类:1级和2级的出血性梗死(HI1和HI2)、1级和2级的脑实质血肿形成(PH1和PH2)。

血肿的部位可为潜在的病因提供线索(表12.2)。急性出血常表现为高衰减而无周边水肿。如果周边水肿显著,则应当怀疑肿瘤的可能性。多发性出血灶应提示转移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海绵状血管瘤或淀粉样脑血管病。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CT诊断24h内首发的SAH的敏感性可达90%。如果血液混入脑脊液,密度会与周边组织接近而难以辨别。如果出血少,可能会被CT忽略,就要对高度疑似患者进行腰穿检查。SAH发病1周后,CT诊断的敏感性降至50%。

对于脑出血,CT只对新鲜的血凝块敏感,而MRI可以检测有血红蛋白降解的脑出血的所有阶段,同时能发现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隐匿性出血,但隐匿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的意义还不清楚。基底节钙化有时会被误认为脑实质深部出血。它与急性脑出血有相似的衰减强度,但是可通过其特征性的部位及双侧累及的倾向来鉴别。

脑肿瘤及肿瘤样病灶,如多发性硬化的急性局灶性脱髓鞘可引起卒中样症状。CT上,这些病灶的特点是存在由细胞增殖和(或)反应性水肿所致的空间占位效应,以及正常解剖结构被替代后混杂的衰减值。在这种情况下,低密度可能是由于坏死、囊肿或水肿所致。肿瘤性或炎性细胞增加使得这些病灶在非增强CT上表现为高密度。

急性脑卒中CT的解读方法见表12.3。

急性脑卒中CT读片不难却也不易,这些要点必须掌握!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