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教育,老師,這件事你必須做

閱讀,讓教育更豐盈

曾經在一篇雜誌上看到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過一句話,她說:

“不喜歡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這句話是雖然主要是針對學生說的,但我覺得我們從事教育的人在用這句話告誡孩子的同時,也可以用這句話來鞭策一下自己——不喜歡閱讀的老師是潛在的教育落伍者。

我們大家可以想想,我們從事教學,簡單的教科書並不能代表學科知識的全部。教科書中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是知識視野中的常識。以前看到過這麼一句話“看教育能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同樣對於學科知識的學習,看學生這門學科的學習程度如何主要是看他能否掌握更多的教科書之外的東西。而教科書之外的東西最主要的引領者便是老師。老師要做好學科外知識的引領,需要的就是加強專業書籍的閱讀,專業書籍的補充。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老師都在努力做

為了教育,老師,這件事你必須做

老師和女孩在圖書館看書

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至二十倍。一個人體驗到他能駕馭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知識一班智力發展的最強有力發展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老師在課堂上的豐富會喚醒那些無動於衷的、態度冷淡的學生的意識。

另外,我們常常講課堂駕馭的智慧,這些教育的智慧不是憑空捏造,它是知識儲備之後的外顯。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想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需要囤積豐富的閱讀知識,把閱讀的知識應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當中。

而對於我們教師的個人發展,專業書籍的閱讀也不可忽視。現在職稱的壓力促使著老師不得不寫作,如論文的撰寫和課題的研究等,可當我們拿起筆來的時候,有的倚馬千言,有的遲遲下不了筆。自己所寫的東西缺乏專業理論的支撐和武裝,自然就沒有說服力,更談不上專業發展。當老師真正地去鑽研專業書籍的時候,一切專業的發展和研究都是水到渠成。

荀子在《勸學》中提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當在專業發展中遇到瓶頸的時候,能幫助我們的也許就是書中的某個觀點某句話,冥思苦想也無濟於事的時候,靜靜的坐下來翻一翻書,也許你需要的就在那裡。

為了教育,老師,這件事你必須做

老師引導她的學生閱讀

我們教育學生,離不了名人典故,甚至道理說教,這些東西的源頭歸根揭底也在閱讀。閱讀是對老師來說是一種強大的教育輔助力量。那是因為老師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讚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並努力模仿,引導學生通過書中的人物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

閱讀,這個工作不只是語文老師自己的事,它是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參與的事情。沒有閱讀作為支撐的教育是乾巴巴的教育,乾巴巴的教育是一種羸弱的教育。想要學生獲得精神體魄的強健,老師的精神體魄必須是豐盈的。

為了教育,老師,這件事你必須做

作文與書和杯咖啡桌上

從事教育的我們,對於永正、王崧舟、李振西這些名字肯定不陌生,他們是教育界的典範,是領跑我國教育界的精英。於永正老師說:“讀書是老師最大的修煉”。我曾聽於永正老師講過課,給我影響最深刻的就是他幽默風趣的課堂風格,信口拈來的引經據典。這樣的課堂帶來的享受就是於老師“一輩子做個讀書人”的信念鑄就的。在李振西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師》中他列舉了部分他所讀的數目,單從他列出的記得的書目,就足以讓我自慚形穢。他們走在能夠走在中國教育的高端,就像是高爾基所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也許是就是他們走上高點的階梯。

現在書籍正面臨著其他因素的衝擊。電視、電腦特別是手機這些科技元素的“入侵”讓現在的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師都成了他們肆虐的“傀儡”,他們把我們從書的面前拉開,阻礙了我們閱讀的進程。

很多老師埋怨沒有讀書的時間,其實這是為自己的不情願閱讀尋找的藉口。閱讀並非是中規中矩的拿出上班時間專門閱讀,而是茶餘飯後擠出時間來的一種自覺,如果把閱讀當中一種任務來完成,那麼效果也微乎其微。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但閱讀能改變教育的長度,也能改變教育的寬度和厚度。書籍,在我看來,是對老師業餘時間最好的陪伴,這種陪伴會讓老師走得更遠,教育之路走得更寬。

忙碌了一天,吃完晚飯,拿起一本書,靜靜地讀來,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因為,我知道閱讀會讓教育更豐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