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每當看到改裝車的文章或視頻的時候,下方的評論區總會有一大幫車友表示”國內沒有玩車的土壤“ ”光是法規就限制了“ 諸如此類的觀點。誠然,這些觀點並無不妥。可是真的深究下去,真的是因為法規和土壤的問題嗎?認為這應該歸結於市場規模與汽車消費行為成熟度差異巨大之殤。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光是2017年全年,國內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2480萬輛,同比增長2.36%。但從銷量結構來看,大多側重在SUV和轎車市場。繼續深究,就會發現這當中轎車市場B級和C級車的份額持續擴大;SUV市場中型和中大型SUV份額持續擴大。這也可以說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還是有明顯的側重,這背後的始作俑者就是觀念。總結了幾個很有”特色”購車理念。

只要大的不要小的

也許是汽車進入百姓家庭的時間還不算長,不少潛在購車者在擬定車型的時候,都有意無意地選擇大車。這裡的大車,指的是車身尺寸大的車型,比如說非承載式的越野車,軸距接近中級車的緊湊級轎車,又或者是中型MPV等。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在以往公車時代,車身尺寸大的車型不僅是坐在裡面舒服,並且外觀形象看起來也是相當地魁梧,也就是所謂的霸氣。因此“尺寸大=空間大”的觀念,一直被流傳至今。而另一個體現尺寸大的數據,那就是軸距。鑑於上面提到的觀念,因此也就演變成了軸距長就是空間大的既定邏輯。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而實際上,軸距長度只是說了前後輪之間的縱向長度而已。車內空間感的大小,還要取決於車身架構的設計以及機械的佈局。也是正式有了這樣的需求,廠家才會在特供車裡通過一些小妙招,營造出後排寬敞的錯覺。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現在的小型車,已經在空間利用方面有了長足進步。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本田 “MM理念”指引下誕生的飛度,以及同平臺車型。除了尺寸大,品牌也要足夠響亮。不過這裡面還是有部分豪車買家,為的是彰顯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在消費車型的價值。

三廂夠大氣!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都知道轎車根據定位不同,有三廂和兩廂的版本。而三廂版本又是家用轎車市場裡,最多消費者選擇的車型。考究一下當中的原因,和多年前兩廂車剛出現在國內時,就相傳兩廂車不安全。而且少了尾廂使得整體外形並不協調。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除此之外,消費者認為獨立的尾廂在儲物空間方面,要比兩廂車型來得優秀。不過兩廂車型更靈活的空間機能,讓其實用性更加出色,只是空間表現稍有欠妥。

要軟不要硬的

不同於外觀設計是給別人看的,車廂內飾的設計裝潢是車主每天要去面對。所以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使用感受,不少消費者都會希望,在車廂內能鋪陳軟性材質來包裹表面,而且最好是哪兒哪兒都有。對於那些使用硬質材料的車型,卻是一味的嫌棄和吐槽。甚至還出現,只要材質不夠軟都會被吐槽的情況。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誠然,有這種想法還是挺合情合理。畢竟自己花了錢,都希望體驗和享受能更好。可問題的關鍵是,並不是所有車型都需要使用軟性材質。比如說克服非鋪裝路面為主的硬派越野車,放棄大面積使用皮革等軟性材質,而改用耐久性更好的硬質材料。

從眾心理明顯

每個領域的消費行為都會有從眾心理的體現,在汽車消費方面則顯得最為明顯。看看每月銷量榜單的車型就知道,排在榜單前列的車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款熟悉的面孔。我們當然可以用技術、車型配置以及定位,甚至是銷售渠道等方向去分析銷量。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不過,我們似乎忘記這裡面車主、車友的引導作用。翻翻各類車型論壇,總有人問“xx車動力好不好”,“xx車適不適合家用”等一類的問題。下面也總有一幫真/假車主、看熱鬧的真車友去回覆“沒有肉車,只有肉人”的觀點。哪怕是有老車主說出質量差、油耗高的真·感受,他們也前赴後繼堅持要買。結果,當下一波新人提問的時候,他們卻成為當時“引領”別人入門的前輩。

品牌要響亮

買車買品牌這種觀念,其實一直都存在於消費者心目中。以往自主品牌發展不算成熟的時候,消費者寧願花同樣價格去買低配合資車,也不願意接受高配自主車。這樣也可以理解,畢竟當時合資品牌在技術匹配、人體工程學設計方面是有著天然優勢。

這些買車的心理不信你沒有

而現在,自主品牌發展迅猛,豪華品牌又下探尋求增長。花同樣的預算,消費者在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之間,又重複著當年自主與合資那般雞頭鳳尾的品牌比較。頂配合資車與低配豪華車之間的選擇,品牌的影響力遠勝於使用成本。

對目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汽車除了滿足代步的需求外,更多地是彰顯自己身份的一個象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變革,對汽車的觀念會逐步迴歸到理性。畢竟車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