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羣體

時鐘指向13時,距離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腫瘤醫生譚先傑的診療時間還有30分鐘,他的診室門口已經排了長隊。


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群體

譚教授查房

在譚先傑進入診室之後,這條原本安靜的長隊開始騷動,誰也不想被擠開哪怕1釐米的距離。不要以為他們是已經掛上號、等待診療的患者,他們排隊只是為了等待加號。

協和醫院的門口依舊人滿為患,掛上號的患者在等待,沒掛上號的則在期盼。原來,在協和等一些大醫院,醫生在看完規定號量之外,通常會根據自己當日的時間富餘程度、工作安排再額外地給病人加號。這讓沒有掛上專家號的患者也有了一些盼頭。

下文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協和醫院持續跟蹤採訪,近距離觀察了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群體的日常坐診以及他們與患者的互動。


場景一:滴水不沾的四個小時


1970年12月出生的譚先傑是醫學博士,現為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婦科腫瘤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目前對子宮頸病變和子宮頸癌的關注較多。


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群體

“每天開診前都是這樣,像打仗一樣,都是為了加號。我們每個單元的門診號通過各種掛號途徑早就預約出去了。但既然患者來了,能加的就儘量給他們加上,避免病人白跑一趟,他們也很不容易。”本月上旬的一個工作日,譚先傑一邊從電腦上刷著就診卡進行加號,一邊頭也不抬地對記者說。在所有的加號進行完之後,譚先傑才抬起頭來,開始自己的診療工作。

譚先傑從接診第一名患者開始,沒有喝過一口水,沒離開這個診療室半步。問診,起身檢查,寫病歷,然後詳細解釋病因以及治療方向,這樣的動作重複了4個小時。

“為什麼這麼多人找你來就診?”看到這麼多的患者,記者問。“是因為我背後有一個協和。”他說。

這家醫院是衛生部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像磁石般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

譚先傑當天接診的患者中有一名來自河北。38歲的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老家的醫院被診斷為宮頸癌前期病變,被要求切除整個子宮,“找到譚醫生後,他說沒事。”這名女患者告訴本報記者,接受藥物治療後,自己已經基本康復,說話時笑意始終盪漾在她的臉上。

“這個患者是我今天看得最輕鬆的一個病人。”譚先傑說。

“你會發現在整個下午的診療中,我最常說的三句話—不讓病人來手術,告訴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很長,大多數醫院的手術技術含量都差異不大。”譚先傑如此總結了自己的診療方式,“作為醫生,我會有一個傾向性的建議。”

“我們地方的醫院說要把子宮切除,而譚醫生說只要做一個宮頸的錐形切除就可以解決問題。”上述患者的說法並非個案,在下午很多相似病例中,譚先傑都沒有讓患者去做那個“一了百了”的手術,而是更明確地診斷病情給予治療意見,這也許正是患者湧向他的原因。

“協和的床位是非常有限的,婦產科每天有80多臺手術,即便這樣,手術也會排到3個月以後。”譚先傑說。

從譚先傑和患者的互動來看,他給予病人的不僅僅是治療意見,更多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患者解析病因。

“我們不僅僅要當好一名醫生,還要當好一名心理醫生,才能用一種更高的境界去診斷患者,給他釋疑解惑。”譚先傑表示。


場景二:消化內科的“刺繡”


如果說譚先傑的診療是一種對疾病的快速詮釋診斷,那麼已經76歲的消化內科專家陸星華就是在一針一線地“刺繡”。

“有時一個患者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陸星華說。


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群體

陸星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胃癌患者進行跟蹤研究。目前,陸星華啟動了早期胃癌的篩查工作。早期胃癌診斷,對於陸星華來說雖然是一個大課題,但是早期診斷對於患者來說,更是一種福音。

“胃分五層,我們要看到你胃上長的東西到底侵犯到哪一層,侵犯到每一層就有相應的治療方案。”當本報記者跟隨陸星華坐診時,她正用筆在紙上畫著胃的結構解剖,一點點地講解給患者聽。

“您這麼一講我就清楚了。”一名60多歲的患者說。之前困擾他的不只是胃上的那塊多餘的肉,還有未知的緊張。而陸星華帶給患者的不僅僅是治療意見,更多的是讓患者知道了如何與癌症鬥爭,如何讓患者更早地把癌症扼殺在萌芽之中。

“一個上午能看18個就不錯了,因為每個患者我都要講解20分鐘到半個小時左右。”她說。即便這樣,陸星華也要從早上8時一直診療到12時,有時候要拖到下午一兩點鐘。


場景三:看病就像是破案


坐在“火山口”的醫生群體

伍學焱,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醫生。內分泌,與醫學的其他學科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內分泌激素,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只能依靠感官、問診、化驗,才能捕捉到它的蛛絲馬跡。

“你生的孩子幾斤重?眼睛看東西清楚嗎?晚上尿多嗎?吃得多嗎?手麻嗎?”伍學焱的問診,似乎與疾病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但正是這些細微的體徵,使他得以捕捉判斷患者身體內激素的正常與否。

按照伍學焱的說法,診斷內分泌疾病基本就像是破案,必須先找證據。“醫生的每個問診都是有目的的,有時我們看病人一眼,看他的神態,看他的氣勢,各個方面都給我們很多的信息。”他說,“有時就是一個蛛絲馬跡,看到這個蛛絲馬跡,就把這個案子破了。”

伍學焱很喜歡打比方。他說,診斷後,藥量的大小也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就像廚師,一樣的菜,有的鹽多點,有的鹽少點,菜的味道絕對不一樣,而疾病的治療效果也會不同。

在整個診療過程中,伍學焱幾乎都在用一種與疾病無關的語言向患者解釋著。“從化驗單上看,你這個病的火已經滅了,但是火堆裡還有火種,所以這個藥還要繼續吃,直到火種也滅了,才是全好了,否則會復發的,不要著急,這個過程得一年多甚至2-3年。”伍學焱對一名甲亢患者耐心解釋道。



讀後感

過去異常火熱的醫學專業近年頻頻遇冷,中國醫師協會2018年1月公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45%的醫師都不希望子女未來從醫。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患者傷醫事件更是將醫生這個職業的高風險拉入輿論的聚焦。看了上文中醫生和患者的日常互動,一股暖流在心中湧動,他們之所以敢冒風險,既緣於對生命的敬畏,更緣於對人性善良的篤信。還是那句話,在醫生捧出一顆熱心時,請大家不要冷眼相對,報以溫暖和珍惜。


在您看來,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是什麼? (多選)
0
0%
部分醫生水平不高,造成誤診
0
0%
現在的醫療體制不合理
0
0%
醫生的服務態度不好
0
0%
掛號太難
0
0%
患者的期望太高,難以滿足
0
0%
媒體輿論對醫患關係的負面報道 
0
0%
看病太貴
0
0%
治療效果不好
0
0%
其他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耐心閱讀,關注“北京尤邁醫學診所”和“尤邁健康”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健康資訊和協和大專家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