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教版朝代歌,僅僅60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包括神話傳說、奴隸社會、封建王朝在內的將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更迭。

同時,這也折射出了將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更迭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人教版朝代歌

但是其中,“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素來頗有爭議,問題就出在這10個字表達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為“東周=春秋+戰國”。

由語文短句轉變成數學公式,看似順理成章,實則打破玄機,這要從問題的本質說起,東周與春秋戰國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周朝輾轉 — 由盛到衰

在商朝末代,國君紂王荒淫殘暴,天下民不聊生。這時,諸侯國週日益強大,與君主形成對峙局面。公元前1048年,文王次子武王於黃河南岸與八百諸侯會師,制定滅商大計,進行軍事演習,確立了周的盟主地位,史稱“孟津觀兵”。

公元前1046年,武王親率大軍出征,於牧野以弱勝強,拿下先發制人的決勝一戰,隨後攻克商朝都城朝歌,

紂王身死鹿臺,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京。這段熟悉的歷史正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的原型,史稱“武王伐紂”。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電視劇《封神榜》中紂王與妲己


周武王雄才大略,對內任用賢臣,對外分封宗親,使長期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得以煥然生機,讓飽受水深火熱的黎民百姓安享太平盛世。

然而,命運並沒有留給這位意氣風發的周朝開國之君太多施展抱負的時間,僅僅在位十幾年他就溘然薨逝。隨後,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年僅13歲,在叔父周公鞠躬盡瘁的輔佐下,繼續日理萬機安邦定國。

其後,成王之子康王即位,秉承先祖遺願勵精圖治。皇天不負有心人,就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周朝達到鼎盛,史稱“成康之治”。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漢墓畫像石中《周公輔成王圖》


細數整個中國古代史,歷朝歷代無一例外,皆是賢孝子孫輝煌開端、不肖子孫慘淡收場,這是符合優勝劣汰規則的歷史發展趨勢,周朝自然也未能倖免於難。

輾轉200多年後,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敗,時局動盪,周朝漸顯衰頹,已經今非昔比。

周厲王貪圖財物、驕奢成性,進一步壓榨和剝削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無疑是雪上加霜,最終導致了全民反叛襲擊,史稱“國人暴動”。

無奈之下,厲王逃離都城,流亡在外十幾年病死他鄉。隨後,厲王之子宣王即位,好不容易穩定了風雨飄搖的形勢,卻是好景不長。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國人暴動,厲王出逃



東周由來—平王東遷


宣王之子幽王即位,昏庸無道,沉湎酒色。寵妃褒姒,生的美若天仙,卻也冷若冰霜,

為了博她一笑,幽王煞費苦心,竟然聽從奸臣的建議,點燃烽火臺

烽火臺原本是為了防禦犬戎侵襲而修築的,用來傳遞緊急軍事情報,只要諸侯見烽煙四起,就知道天子有難,諸侯們必然帶兵前來救駕。

誰知卻是無中生有的荒唐戲弄,千軍萬馬狼狽不堪,敢怒不敢言,倒是真引得褒姒嫣然一笑,史稱“烽火戲諸侯”。

這作繭自縛的舉動給危如累卵的周朝又一記重擊,他也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幽王烽火戲諸侯


幽王為了討好褒姒,又不惜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及其子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及其子姬伯服為太子。

申後與姬宜臼暗中逃回母國,投奔申侯,聯合鄫國、犬戎發動兵變,奪取政權。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都城鎬京,幽王命人點燃烽火臺,卻遲遲等不到諸侯帶兵前來救駕幽王和姬伯服在驪山死於亂軍之手,褒姒被擄走,都城財物被洗劫一空。

在諸侯擁立下姬宜臼得償所願,繼承王位,是為平王。一方面犬戎侵襲騷擾,另一方面自然災害氾濫,公元前770年,平王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重要決定—將都城由鎬京向東遷至洛陽,史稱“平王東遷”。

後世以此事件將周朝一分為二,之前稱為西周,之後稱為東周。


春秋五霸—指點江山


平王雖臨危受任,卻難以力挽狂瀾,況且揹負著間接弒君殺父的罪名,曾經不可一世的周天子早已威望掃地。

天災人禍致使國力銳減,都城東遷又喪失大片故土,人寡、財薄、地狹,無力抵禦外族入侵,必須依賴諸侯庇護,曾經固若金湯的周王朝也已名存實亡。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弱臣強的情形之下,各路諸侯明目張膽的指點江山,面對天下共主之位的誘惑,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逐鹿爭霸的紛亂時代。


中原狼煙四起,春秋拉開帷幕。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百家爭鳴,戰火不休,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有幸被歷史銘記的人物不在少數,其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號令一方、名垂千古,史稱“春秋五霸”。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春秋五霸形勢圖



戰國七雄—制衡並立


春秋和戰國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普遍以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史稱“三家分晉”,形成了齊、楚、燕、秦、趙、魏、韓,此消彼長的制衡並立格局,史稱“戰國七雄”

戰爭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秩序,卻也促進了新興的制度建立,變法運動在各個諸侯國中如火如荼的開展。秦國以最徹底的姿態取得變法成功,成為諸侯國中首屈一指的實力強者,代周自立之心昭然若揭。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戰國七雄形勢圖



周朝滅亡—赧王薨逝


公元前256年,周朝最後一位君主赧王,在夾縫裡做了59年的天子,已到風燭殘年,悲憤憂鬱中熄滅了微弱的生命火光。

就這樣,周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古老王朝,帶著它擁有800年基業的榮耀、500年戰亂的蒼涼,平靜的走向了滅亡。


秦朝建立一統天下


公元前230年,秦國經過韜光養晦厲兵秣馬,已經具備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的絕對能力,正式開始了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恢弘策略,十年金戈鐵馬氣吞山河,先後蕩平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將分崩離析長達五百多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再次合而為一盡收眼底,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的朝代——秦朝。

諸侯混戰結束,戰國落下帷幕。


為什麼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秦滅六國路線圖


至此,從頭理一下,東周與春秋戰國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東周開始,春秋也就隨之開始。

公元前256年,赧王薨逝,東周結束。東周雖然結束了,但是這時戰國並未隨之結束,而是又持續了35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

也就是說,整個東周都在經歷著春秋戰國的混亂,而整個春秋戰國不僅僅見證了東周名義上天下共主的時代,還見證了35年天下無主的時代。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點也沒錯,只是東周還不包含戰國時期的全部。東周於前256年滅亡,而戰國於前221年才結束。

“東周 = 春秋 + 戰國”這一理解顯然是不確切的,應該是“ 東周 + 之後的35年 = 春秋 + 戰國”。

—(End 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