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房價會不會漲?有房的人認為會,沒房的人認為不會。

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群,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是所謂屁股坐哪裡,腦袋就在哪裡,用情感得出了結論,這種判斷方式,類似於信仰。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是的,對房價的判斷,形成了信仰。

在討論之前,我請你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無論我有沒有房子,從邏輯和常識推導出的結論,最後不符合我的利益,我能不能接受?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答案是不能,我就建議你不看接下來的文字,保持你之前的看法。

答案是能,那我就詳細說一下。

2016年,熱點城市房價大漲,引發調控政策,最近,房地稅的呼聲,再現媒體。

即使官方的輿論,也是打架的。

先是《人民日報》刊文,認為房地產稅無法降低房價。接著,社科院專家表態,房地產稅一定會降房價。

這裡面有一方,比較接近事實。是誰?暫時不說,先說點別的事。

你在飯店吃飯,有些店家會說:如果不要發票,可以打折。為什麼不開發票更便宜?因為少了一部分稅收。這是人人接受的生活常識,少交稅,則成本低,售價低。

徵稅,等於增加成本,為了盈利,為了生存,必然提高售價。

如果徵稅可以降低價格,那麼,飯店主人應該這樣對你說:你要發票,可以打折,如果不要發票,我只好多收點錢。從有地球以來,有銀河系以來,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這句話。相信我,沒有一個。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任志強任大炮早先算過,房價裡至少70%,都是各種稅費,高達百餘種,開發商賣給你10000元一平方米,稅費收走7000元。

假想一下,你是一個很牛逼的人,能夠決定稅費,你對開發商說,我喜歡你的房子,而且我可以免除你的稅費,也可以增加你的稅費,你賣我多少錢一平米?

開發商說,大哥,你免稅就讓我為難了,我每平米少交7000元的稅,生意沒辦法做,只能加價7000元,如果你真能加稅5%,我就便宜賣你,每平米優惠3000元!

人,顯然不是這樣說話的。

你已經知道答案《人民日報》比較接受事實,房地產稅降不了房價。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為何那麼多人對房地產稅報以厚望,認為在70%的稅費以上再加若干,房價就會降?這就是違背經濟學常識的信仰。

稅收演變成非常複雜的體系,專用名詞之多,可能連稅法專家都頭疼。但它最核心的一點是不變的,你只要是個正常人,就能理解:任何新增的稅收,都在增加成本,這也逼迫提高相應的售價。

所以,房地產稅只會加劇供需矛盾。它將讓熱點城市的房價漲得更高,讓冰點城市的房價跌得更低。

一二線熱點城市房價上漲,三四線以下城市房價不漲,甚至下跌。這現狀可能讓決策者頭疼,我想,他們原本希望所有城市以同比例增長推進城市化。最好北上深廣停止,萬千小縣城快一點。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所以,熱點城市限購,限投資,希望把房價打下來,將人口驅趕到冰點城市。房地產稅最後如果推出,也是為了實現這目標。

在人口淨流入,供不應求的熱點城市,一個賣家,應對兩個買家,任何名義的稅費,賣家都可以轉移給買家,也就是說,用房地產稅逼迫降低人們持有房產的願意,是要落空的。

而在人口淨流出,供大於求的冰點城市,房產不好轉手,收益低,房地產稅增加成本,持有者可能會選擇拋出,冰點更冰。這些城市的資金,為逐利,將選擇更加熱切地投向熱點城市,熱點更熱。

尊重市場選擇,順應人口流動方向,事情本來不難,把資源更多配備給熱點城市,那麼多人喜歡,多供土地,多供資金,供給多了,價格自然下降。逆其道而行之,需求越旺的地方,越是卡死供給,火上澆油,價格更要上天。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不要害怕城市變大,城市越大,分工越細,機會越多。人們罵罵咧咧,不離開城市,其實就是城市好。想買房子的人,其實都買得起,只要你每天願意坐車8小時上下班,幾十萬就能買一套房子。前幾天看一新聞,有人每天往返河北滄州北京上下班,你能像她一樣,怎麼會抱怨北京的房價?

如果這位奇人是我的讀者,希望留個言,我在評論區為你留位置。

所有人,包括決策者,都不害怕大城市,不指望以各種強制(稅收是一種)趕人,那時候,熱點城市的房價才會更加穩定,能容納幾萬人幾十萬人的超級建築將出現,數億人的大都市出現,這是人類文明與技術進步的榮耀,中國本有機會引領這潮流,為什麼拒絕呢?


房價是一種信仰?買房和沒買房的差別在哪


最後,再明確常識:貨幣越印越多,房價自然越來越高,不要一聽到刺激經濟就開心。

稅收增加成本,房地產稅不利於所有人,不要呼喚它。

沒有房子並不致命,沒有常識,陷入維護自己無知的狂熱,那才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