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秀才,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說到明清時期的秀才大家更願意用窮酸來形容。這就說明在明清時期秀才的處境是很艱難的,尤其是那些貧苦人家的秀才,生活更是潦倒。中國古代的科舉是要經過一級一級的考試的。秀才算是有功名,但也僅僅是功名的最底層而已。還是沒有做官的資格的。

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大家最為熟悉的秀才形象應該就是儒林外史中范進這個角色,范進就是個秀才,而且窮的不能再窮了,但是范進考試考到一把年紀了連個舉人都考不上,誰都看不起他。明朝初期秀才的待遇還算是不錯,因為官府對於秀才是有補貼的,每年都會有糧米供應。但是後來這種待遇漸漸沒有了,秀才們是讀書人又不願意經商、種地,死守著一個底層的秀才名分卻沒有經濟來源,自然要窮困潦倒。

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根據明清時期的制度,通過院試之後可以獲得秀才的功名,秀才繼續參加考試才能考中舉人。而舉人的地位跟秀才的地位有著很大的懸殊。首先,舉人是可以做官的,大官做不了八九品的小官是沒問題的,至少可以解決生活問題。大家所熟悉的明朝大清官海瑞其實根本就沒考過進士,就是以舉人的身份開始做官的。而且舉人是可以免除徭役跟賦稅的,如果舉人家中有田地的話是可以不用交稅的。

其實秀才與舉人的差距大家在看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這一段就能瞭解的真切。范進是個秀才的時候沒人看得起他。一旦中了舉人立刻被周圍的人捧上了天,甚至還有人願意送給他田宅。可見舉人在當時要比秀才地位高的多。

明清時期秀才與舉人,級別相鄰,待遇卻差之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