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到底能得到什麼,讓古時讀書人奮鬥一生。

都說十年寒窗苦讀,可多數人連最低的一級秀才都考不過,讀書的進階之路如此之難,是什麼動力讓古時的讀書人前赴後繼的呢?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到底能得到什麼,讓古時讀書人奮鬥一生。


首先,古代能夠讀書的人,基本都是家裡有點底子的。貧農家庭讓孩子讀書的可能性極低,像孔乙己這種窮書生其實屬於極少數。而普通的讀書人,要去縣裡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繼續考試的資格。就這個“童生”就已經不好考了,五六十歲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裡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難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童生總數約為200~300萬,秀才為46萬人,清朝的人口為一億到四億,在兩百多年間,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帝國總共就產生了不到五十萬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著你已經被統治階級接納為預備隊了。秀才擁有諸多的特權,比如見著官不下跪,受審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會里,能夠當上秀才就已經在地方上是個人物了,因為在身份上他們已經與普通的“民”有了本質性差別。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到底能得到什麼,讓古時讀書人奮鬥一生。


而當上舉人,是什麼概念呢?

首先,舉人是通過鄉試考出來的,是在省裡考出來的。對於古人來說,能夠離開本縣去省城一趟,已經是可以吹一輩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資格見這個世面的。能考上舉人,省裡會直接派人來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

一般來講,偏遠地區,一個縣能產生一個舉人,已經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績的。 整個清朝兩百六十年,總共產生了十五萬名舉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個。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的在全中國參加工作的人裡挑出混的最好的六百個人,他們大概在社會中處於什麼地位?全中國有兩千來個縣,每三個縣才能出一個的人才,大概是個什麼水平?當上了舉人,就已經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雖然官不大,也就是個七品八品的官職,等於副縣長一類,但是對於古代百姓來說,已經屬於“大老爺”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會里,“官”與“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幾乎等同於種姓制度,是不可跨過的絕對鴻溝。縣太爺在普通百姓中擁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講“滅門知府,破家縣令”,無論是百姓還是地方鄉紳,縣太爺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絕對的權威。而舉人能夠輕易當上副縣長(縣丞),自然也屬於“大老爺”的行列,那就屬於溼婆羅和賤民的差距了,所以地方鄉紳唯恐巴結不上。

參見范進中舉,本來就是一個鄉村教師窮屌絲,誰見誰欺負,一朝中舉,本縣最大的土豪親自來拜見,又是送銀子又是稱兄道弟,這一切的變化僅僅在通知書送到的幾個小時內發生,擱你你不瘋?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到底能得到什麼,讓古時讀書人奮鬥一生。

從白金到王者的進化———進士。

到了這個層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經關係不大了。所以一般講民間故事的小說,出場人物很少有進士,舉人就已經是百姓有可能接觸到的最高等級的人物了,至於進士,那基本屬於傳說。 .進士有多難考呢? 每三年一次的會試,大概產生三百人左右的進士。全中國現在在任的省部級幹部大概三千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進士和舉人雖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當大的。 進士的起點是舉人的終點,進士上榜之後,最慘的待遇就是發配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如果退休的時候能夠當上縣令的話已經算是燒高香了。 一般來講,一個進士就算再沒用,再無能,運氣再差,一輩子不進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退休,相當於市委書記。

而大部分的進士,十幾年幾十年官當下來(一般來講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為二十多歲中進士人實在不多),混個布政使(省長)平平常常,能力強一點的當個巡撫(省委書記)綽綽有餘。 如果進了中央的話,一輩子進士下來,混個三朝元老退休,追封個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師少傅(副國級到正國級)很平常。也就是說,在古代中了進士,大概率註定了你這輩子的結局是實權省部級到副國級幹部,如果成績好的話(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基本可以確定出閣拜相,實權國級幹部了。而這一切,都是通過考試獲得的。

所以考試製度是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之一,絕對是有現實依據的。如此豐厚的回饋居然可以憑學習得來,難怪古人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今天的人就算是哈佛畢業,他的底線頂多也就是舉人這個層次,差距還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