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建設初期,因為各項制度並不完善,因此,官職大多沿襲明朝制度。進入清朝以後,雖然,沿襲的仍舊是明朝的官職制度,但是,作為明朝政治中心的內閣地位卻大不如前。

我們知道,在明朝,內閣十分的重要,是明朝的中堅力量,權利只屈居在皇帝之下。但是,在改朝換代之後,清朝成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權力被更加的邊緣化。在每次重要的會議中,都是以宗室和諸侯為主。

一直到了康熙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南書房,議會制度的權力中心也有所轉移。到了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此時,內閣作為曾經的權利中心,被徹底排除在外。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內閣的地位尷尬,內閣掌控人——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則更加尷尬。內閣大學士,主要的工作是輔佐皇帝。相當於現在的高級秘書,也有稱為殿閣大學士的。

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大學士這一官職。在唐景龍二年置修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但是,在唐貞元四年的時候,這一官職就被廢除。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也曾設立了大學士一職。

之後的宋朝建立,宋朝沿用了唐朝的官僚制度,又重新將大學士這一職位交於宰相兼職。並且,還單獨的設立了觀文殿、崇政殿大學士,但是,他們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也就是幹著起草起草文書之類的工作。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作為大學士,他們要面臨的首先是一個等級問題。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順治初年皇帝下旨:同為大學士,滿族大學士為正一品,漢族大學士則為正二品。對官場人來說,這明晃晃的歧視和永遠屈居人下的尷尬境地無人能忍。

因此,為了穩定漢官大學士的情緒,順治十五年,皇帝下旨:將滿族大學士的等級調至和漢族相同的正二品。雍正八年,又將大學士官職全部調升正一品。

那麼,大家官職都一樣了,如何確定誰前誰後呢?這時候,大學士前的名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在進入內閣成為閣臣之後,在他們的名字前都有一個殿堂,所以,又稱為殿閣大學士。但是,在清朝剛開始的時候,將殿閣大學士變成院大學士。在清朝初期,有三個掌院大學士分別掌管三個院,到了順治十六年則用“四殿、二閣”替代了三院。

這一改革不僅擴大了系統人員的數量,也恢復了先前大學士殿閣的前綴,見此無人不喜。但是,好景不長,順治皇帝又下令說:取消“四殿、二閣”又恢復原有制度。

康熙皇帝對內閣進行了兩次改革,直至乾隆十四年才正式成立“三殿、三閣”。並且,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干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由內閣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在乾隆三十五年,皇帝的寵臣傅恆去世,痛失愛臣的乾隆為了傅恆,撤銷了保和殿大學士一職。如此一來就只剩下了二殿、三閣。

但是,這還不算完,乾隆又下旨說內閣只允許有四位大學士。也就是說,即使在滿員的情況下,也無法滿足兩殿三閣都配備大學士的標準。

雖然是正一品大學士,但是,實際上他們只是掌管一些文書禮教的工作。如果遇到的是軍事和政治事務,內閣大學士只能站在一邊,毫無插手的權利。以至於到了後來,若非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大學士一般不再出現在內閣,一應雜事由協辦大學士負責。

照這樣看來,大學士一職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設立這一職無非就是浪費朝廷俸祿而已。既然是這樣,那麼,為什麼在清朝歷經數代,經歷幾次波折,但大學士依然存在呢?

中國有一個省官員最多,大學士都層出不窮,狀元、榜眼的頻率更高

原因有很多,根據朱彭壽《舊典備徵》中的記載也可以看出一點門道來。我們可以發現,在科舉中,漢人的比例相當高。在清朝,對漢族的讀書人來說,大學士一直是地位超然的存在。

進入翰林院成為大學士是所有讀書人畢生追求的夢想。而且,大學士出現的地點和人數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在江蘇、浙江、山東這些地方,狀元和大學時出現的頻率比別的地方高上很多。

滿族僅僅用八十萬人就能管理上億的漢人,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學士和翰林院的存在。利用大學士這一超然的官職穩定漢人之心,使清朝長治久安。

『《舊典備徵》、《古代官名-大學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