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到底能得到什么,让古时读书人奋斗一生。

都说十年寒窗苦读,可多数人连最低的一级秀才都考不过,读书的进阶之路如此之难,是什么动力让古时的读书人前赴后继的呢?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到底能得到什么,让古时读书人奋斗一生。


首先,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性极低,像孔乙己这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就这个“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你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到底能得到什么,让古时读书人奋斗一生。


而当上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

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的在全中国参加工作的人里挑出混的最好的六百个人,他们大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全中国有两千来个县,每三个县才能出一个的人才,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几乎等同于种姓制度,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那就属于湿婆罗和贱民的差距了,所以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参见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搁你你不疯?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到底能得到什么,让古时读书人奋斗一生。

从白金到王者的进化———进士。

到了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所以一般讲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呢?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全中国现在在任的省部级干部大概三千人,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当大的。 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般来讲,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委书记。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一般来讲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为二十多岁中进士人实在不多),混个布政使(省长)平平常常,能力强一点的当个巡抚(省委书记)绰绰有余。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副国级到正国级)很平常。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你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实权国级干部了。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所以考试制度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绝对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今天的人就算是哈佛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差距还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