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哪個考中難度更大?

有人問,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第一:秀才

秀才不能當官。也不會去當官,因為秀才必須努力去考舉人,才能有士的身份。以下以科舉定型的明清時期為例。蒙生(讀過書的人,有地方村、里長做保)通過縣級考試為童生。童生參加縣府院三級11場考試通過為生員,也就是通常稱呼的秀才。每兩年大約產生2.5萬秀才,而全國讀過書的人大約三四百萬,可見秀才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也就被稱呼為讀書人(不是讀過書),見地方官不跪,口稱學生。可被推薦去擔任富貴人家的幕僚,師爺,掌櫃。在地方上有一些話語權。而國家政權每年會支持秀才部分錢糧,等於資助你繼續求學。但秀才需要每年參加縣考,通過者才能參加舉人考試。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哪個考中難度更大?

第二:舉人

每三年秋季,國家在各省首府舉辦鄉試,秀才和縣學、國子監學生可參加,中者就是舉人。舉人是士,享有稅務全免待遇。所以中舉之後很多小農小商會獻上財產,請求託庇。由於秀才基本都會拼命考舉人,而每三年只產生大約3000名舉人,錄取率一般都是低於千分之五,遠比進士錄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時期就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區,中舉非常難。所以,舉人通常考兩三次就不會再去參加京城禮部考試,轉而發展家族業務。或者給高級官員擔任幕僚,為今後出仕積累人脈。舉人已經可以出仕,得到推薦,經各省佈政史、按察使審核擔任本省從九品以上正式官員比如稅目,司庫,巡檢等職務。如果名氣大,背景強,則可能得到縣教喻等八品職務。但是舉人的晉升很慢。到老運氣好也就六品,能夠因功晉升五品都是祖墳冒煙。畢竟如左宗棠這樣得到軍功的舉人並不多。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哪個考中難度更大?

第三:貢士

貢士在唐宋時期相當於明清的舉人。明清時期的貢士指會試通過者的300人,但隨即就會參加殿試。殿試通常不黜貢士,所以貢士99.99%都是進士,這就不單獨說了。

第四:進士

頭年鄉試結束,舉人第二年二月進京城參加禮部考試,稱為會試。會試中者三百參加殿試。前十名之外順序大體不會發生變化,統稱進士。但唐代進士非常嚴格,每科多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個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進士一般百來人,宋仁宗甚至創造過一科點800進士的超級記錄。

到明清時期,每科進士固定300人。特殊情況下,比如會試中者家中突發喪事,則被允許直接參加下一屆的殿試,本科不再補錄缺額。進士授官各時期不同。唐宋時期進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時期的進士前三甲稱一甲進士及第。狀元初授官為從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為正七品翰林院編修,三年期滿另外授予職務。但是從整個明清來看,前三甲官運都不怎麼好,最終出將入相者,極少。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哪個考中難度更大?

第4名至第60名為二甲進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為三甲同進士出身。無論二甲三甲都可參加庶吉士考試,通過者授從七品,入中央各部學習三年,三年後重新分配。事實上,明清宰相尚書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積累官場人脈、學習行政過程,結識中央政權高級官員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閣的說法。對於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會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擔任從七品官職,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職務。三年後多可晉升正七品。但過後就有較大區別,三甲同進士晉升緩慢,到老能夠在地方上晉升四品知府都很難。二甲進士則會相對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