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鄙人皇帝!

眾所周知從隋朝以來,科舉制度就是我國最主要的選官制度,到了明朝科舉制度正式完善達到了頂峰,即使現在很多人認為,明清時期八股文的盛行束縛了當時無數讀書人的頭腦,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時代的發展。

但不可否認,這一制度曾為封建社會的無數讀書人提供了改變階級的機會,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大家讀書一般都是,經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樣一級一級讀下來,不同階段取得不同的身份,比如說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那麼古代又是如何呢?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鄙人皇帝!

古代讀書不像我們現在,在古代學校被稱為“私塾”,老師們教授課業的地點一般是是祠堂或者廟宇。當然有些高官貴族會把老師請到教中為子嗣們傳授課業。

一般來說古時學生入學的年紀為六、七歲,主要學習的是《三字經》等比較基礎的以識字為目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透以後才可以正式開始學習。

之後的學習受科舉考試的影響,內容一般以“四書五經”為主,此時的學生還沒有經過統一考試,統稱為“生童”,等“四書五經”鑽研完畢之後,就可以去參加“縣試”或者“府試”通過的人統稱為“童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這個階段。

“童生”過了之後便可以參加“院試”,考中的人統稱為“秀才”,這次考試由各省主持。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多人便用“酸秀才”來侮辱讀書人,但其實秀才遠沒有這麼不堪。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鄙人皇帝!

放到現代社會來看,拿普通本科生來比較絕對綽綽有餘,哪怕是985、211都有點比不上過去社會中的小秀才,按照數據來看,清朝時期每年錄取的秀才僅僅只有2萬名,全國也只不過有四五十萬的秀才,而目前全國本科生已經有七八百萬。所以他們絕對是名牌大學生。

考中秀才之後依然不可以做官,他們要到省城參加考試,這次考試被稱為“鄉試”,考中的人被稱為“舉人”,第一名被稱為“解元”,唐伯虎就是最著名的解元之一。這次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不超過千人,這些人的學歷就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了。考上舉人之後,就可以在地方做一些縣令,縣丞的小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鄙人皇帝!

考中舉人之後,也可以接著往上考,去京城參加第二年的春闈,考中的人被稱為“貢士”,第1名稱為“會元”。考中之後,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這次不會有落地的狀況,其中前三甲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包括其他人被稱為“天子門生”,一般來說會在京城獲得官職。他們的學歷放到現在相當於博士生導師。但是按照比例來說,相當於現在的兩院院士。

總之,在過去讀書,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很難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社會條件,努力讀書為社會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