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科舉考試是中國文官制度的一個偉大發明。科舉考試製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的平等。在科舉考試製度被確立之前,普通知識分子的頭上,被壓上了天花板,他們是沒有路子走向仕途的,而那些走向仕途的人,大部分出自高官貴族家庭,他們有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真才實學,只要有個好祖父好爸爸一個偉大的家族就行。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而從隋朝開始出現唐朝逐漸完備在明清時期走向登峰造極的科舉考試製度,一下子就開拓了朝廷選拔人才的範圍,讓一大批出身寒族但身懷大才的知識分子,通過考試的途徑,走向仕途——即使在唐朝前期還沒有糊制度,即使在明清科舉考試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無比現象,畢竟科舉考試的制度設計,對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是一種平等。

科舉考試到了明朝時代,達到了巔峰。下面我們就以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制度安排為例,分析一下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他們的水平,與今天我們的大學的學位制度相比,究竟是什麼水平。

首先我們講一下結論,如果不算對自然科學的掌握程度的話,古代科舉考試的成功者,遠超國內所謂的專家教授博導的水平,即使是進入縣學的童生,也遠超現在考上985大學的學生。

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制度,是對前朝科舉考試的集大成,具有完備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考試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層級。

第一級別是科舉考試的預備性考試,叫做童試或者說叫童生試。明朝的全國各地都開設了官方的學校。有府、州、縣三級。通過考試招收童生。招收學生的數量極其有限。明朝有規定,府招收40名學生,州30名,縣招收20名學生。

剛剛入學的學生,還不叫童生,也就是說還沒有取得科舉考試的預備資格,只有參加了童生考試通過的,才叫做童生,童生才有資格參加更高階段的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童生的考試也是層層選拔,先參加本縣的考試,考上的才能去參加由知府主持的考試,考中以後才有資格參加歲試,而歲試屬於省級考試,考中以後叫秀才。秀才雖然沒有資格被授予官職,但在地方上,已經算是很牛的人了,已經可以躋身貴族的行列了,秀才要戴上方巾,這相當於大學的碩士學位帽,秀才可以免除徭役和雜役,而且據說是可以與縣官平起平坐了。

范進考上秀才之後,還是那麼老實謙虛,他老丈人殺豬的胡屠夫就教訓他說,你現在不是平頭百姓了,要講點排場和儀式感了,這說明,秀才的地位已經很高了,要是與現代的官場職務相比,大概相當於處級幹部了。

秀才考中以後,每逢三年再考一次,主要是選拔學生參加鄉試,考到一二等的學生叫舉人,而只有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更高階段的科舉考試。

這是第一個層次,相當於科舉考試的預備性考試,能在這一階段脫穎而出的人,那絕對是人中的聰明絕倫的人了。

第二個層次是鄉試。屬於每三年一次的省級考試,考官由中央指派。考中的叫舉人。全國錄取的人數極少。以明朝的洪武三年為例,當時全國計劃錄取500名,並且給各省具體的名額。

基本上像河南、陝西、浙江、山西這樣的大省,每省不過40名,而像廣西這樣的文化欠發達地區,只有20個名額。據學者研究,明朝鄉試的錄取率不到4%。鄉試即使考不上,那也是舉人了。而舉人有資格被授予官職。

據統計,明朝舉人被授予官職的,佔25.6%。做到知府這一級別的舉人,在洪武年間,竟然達1%。這說明,舉人的資格,類似於現在的正處或者副廳的級別。

第三個層次是會試。由取得舉人資格的學生參加。會試是全國性質的選拔考試,考上的叫貢生,這就意味著可以參加科舉的最高階段考試了,他們可能都是未來風光無限的進士了。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科舉考試的最高層次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親自面試親自選定名次。考到一二三甲的都是進士。這是最難的考試。據統計,整個明朝考了91次,共錄取24363名,平均每一次錄取267名。

這可是三年一次,要是算上每一年的話,大概每年全國能考取90名左右。考上進士,就意味著可以做大官了,進入內閣甚至做宰相,那時很容易的事。

現在,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童生、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在學歷的水平了。

童生是參加了省級考試的佼佼者,屬於全省的名列前茅之人,這大概屬於清華北大的學霸級。

秀才是全省的學霸中選拔出來的,那就是在清華北大這類學校中的學神級的人物,大概率可以跳級直接去世界最高學府讀博士的人。

舉人是學神中的佼佼者,屬於學聖。大概可以去世界最高學府做研究了,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員的水平。

進士更是那種學聖之中的學聖了,大概可以直接回國做大學教授博導了,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