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的“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科舉自隋朝建立,至清光緒時期廢止,前後歷經1300多年

。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為重要的選拔制度。無數寒門學子歷經數十年苦讀,只為科舉高中。康有為、袁世凱、洪秀全等能力出眾之人也被無情的擋在科舉大門之外。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歷史上農民與官吏的差距就是一張科舉中榜單。李鴻章、曾國藩等如雷貫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舉出生。

歷史上的“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當然科舉的弊端就是耗費人的大量時間,有些人甚至是一輩子也無緣中舉,依然身份卑微、衣食無著,呂秀才就是最好的例子。但那麼多人為了科舉奮鬥終生,這不免讓人才生好奇,古代科舉的錄取率到底是多少呢?電視上經常宣言的是“苦秀才”“酸秀才”,貌似“秀才”已經快成為貶義詞了。

首先從科舉制度的等級說起,科舉制度等級直到明清時期才逐漸明確。首先寒窗苦讀的學生要通過本地知縣主持的縣試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試。即為通過地方機構的認可,承認你是一個讀書人,被稱為“童生”。這是讀書人必須邁過的第一道坎。

歷史上的“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然後,所有的“童生”會到省府裡面,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統考,通過的人就被稱為“秀才”。這個還有點類似現在的高考。但可別小看這“古代”高考,大部分的人都會被卡在這一關。例如范進50多歲才成為秀才。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到死都是一名“童生”。

而作為一名秀才,你就擁有了一定的特權。第一是會被地方政府記錄在案。第二是你可以隨意走動遊學,特別是明朝時期,普通百姓要出遠門需要政府簽發路條,而秀才就不需要。第三是你可以較為隨意的著裝,打破了普通百姓只能穿布衣的限制。雖然這些優待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只能視為將你作為讀書人的特殊照顧,但卻體現了當時尊重讀書人的社會風氣。

歷史上的“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成為秀才後,想要成為舉人還要參加省城“貢院”舉行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一旦通過考試成為舉人,你便可以做官,而且能獲得政府的資助和獲得百姓的尊重。歷史上大部分的縣官就是舉人出身。

那麼秀才的錄取比例是多少呢?比如嘉慶年間,三年舉行兩次院試,共錄取4萬名秀才,全國共一千二百八十一個縣,平均每個縣不到十四人。可以想象,一個縣前十四名可以成為秀才。按這個比例計算,秀才至少也能當現在全國前十大學生。而一個縣參加院試的童生差不多有三百人,錄取率為百分之5,這個恐怕也要當985大學生了。

而反觀考研,1995年,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5.5萬,最後錄取4萬,錄取率約百分之25。而到2018年,研究生錄取率已接近百分之32。

歷史上的“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

所以不要被電視劇誤導而看不起秀才。如果你想成為秀才,至少也要是一個考985大學的人才。而針對研究生而言,不同的學校考試難度大不相同,秀才也差不多相當於考上全國排名前五專業研究生的人

而古代為什麼錄取率那麼低呢?因為古代科舉後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只有在朝官員中有人退休、開除,出現空缺時,才會有新的錄取名額。而現在則不同,讀書考試不止做官一條路,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你可以從事的工作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