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之鄉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青海新聞網訊 這裡,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

這裡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佛教界卓越的領導人、傑出的藏學家喜饒嘉措出生的地方。

這裡是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的故鄉。

這裡有全國唯一一座由紅軍修建的清真寺。

這裡有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民族團結故事。

這些故事盛開在黃河谷地,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分外嬌豔。

民間團結文化源遠流長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撒拉族和藏族是兩大主體民族,南片山區四個鄉是藏族聚居區,北片沿黃五個鄉鎮是撒拉族聚居區。自從800年前撒拉族先祖遷入這片神奇的地域後,原住民藏族和遷入者撒拉族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共同開發建設著這片黃河臂彎中的美麗家園。

在長期的守望相助中,兩個民族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許乎”(撒拉語為“達尼西”)文化。“許乎”,藏語為朋友、世交之意。一個撒拉人和一個藏族人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交往中結成了深厚的友誼,轉而形成了兩個家庭之間的友誼。沿黃地帶的撒拉族朋友需要牛羊皮毛等,就要找到自己在山區的“許乎”;山區的藏族朋友需要茶葉鹽巴等,就要找交通相對方便的撒拉族朋友幫忙。每逢對方民族的重大節日,雙方都要互相走動致意……這種友誼往來可以綿延至兩個家族的三代四代甚至更長久,時至今日,這種獨特的“許乎”文化仍然在循化民間廣為傳承。每到農閒季節,藏族村莊和撒拉族村莊之間的籃球友誼賽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比賽間隙,“許乎”之間的交流也在繼續,攜手共進的夢想也在繼續……

這種友誼,還體現在宗教崇拜中。在公伯峽區有座藏族民眾世代崇拜的神山叫“阿尼夏吾”,撒拉族遷入後將一拱拜建在神山上。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族群眾並未排斥這個伊斯蘭教聖地,兩個民族在同一地點共同供奉著各自的聖地,延續著各自的文化和共同的友誼。時至今日,奄古錄拱拜(即阿尼夏吾)不僅是藏撒兩個民族共同的聖地,也成為兩個民族團結共榮的象徵。由於有了這種團結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循化的撒拉族和藏族兩大主體民族之間從未產生過大的矛盾糾紛。

一代宗師引領團結風尚

循化是十世班禪和喜饒嘉措兩位大師的故鄉。兩位大師畢其一生在追求愛國愛教和各民族團結繁榮的偉大事業,在循化各族群眾中具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

解放前夕,喜饒嘉措大師利用自己在藏區的崇高威望,成功說服青南和甘南藏區部分部落歸順中央政府,為祖國統一、各民族和睦相處作出了卓越貢獻。解放後,他在擔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期間,又為各民族的和諧共榮、團結進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將團結進步的種子廣泛撒播於各族群眾心間。

十世班禪大師的一生是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追求各民族團結進步的一生。大師每次回到家鄉,都要探訪撒拉族祖寺——街子清真寺,向各族群眾宣揚愛國愛教、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思想。

街子清真寺珍藏著一部珍貴的《古蘭經》,這是世界上僅存的三部手抄本《古蘭經》之一,不僅是撒拉族群眾心中的聖物,也是伊斯蘭世界的聖物。文革期間,這部手抄經流落到北京。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撒拉族信教群眾多次迎請對經迴歸故里未果。班禪大師得知後,親自協調,終使《古蘭經》回到了街子清真寺。迎回《古蘭經》那日,整個街子萬人空巷,撒拉族老人們眼含熱淚,感念大師的恩德。從此,藏撒兩族一家人的理念深植於各族群眾心中,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也在黃河兩岸開花結果,繁衍生息……

各族人民傳承紅軍精神

記者在循化縣紅光上村採訪時,很多村民說:“沒有紅軍,就沒有我們紅光上村;沒有紅軍,就沒有我們撒拉人的幸福生活……”

1939年,西路紅軍與循化縣撒拉族群眾有了一次不同尋常的交往經歷。被俘的400名西路紅軍戰士在紅光這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開墾造渠建房,引來撒拉族群眾,並修建了全國唯一由紅軍修建的清真寺,與撒拉族群眾建成革命友誼,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1949年,撒拉族群眾在紅光村用牛皮筏子幫助解放軍渡過黃河。

2014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紅光山村先後投入2800餘萬元建成了西路紅軍紀念館、紅光清真寺、紅軍小學、紅色廣場、紅色農家院、超市、水磨坊等。並以“三基”建設為契機,積極開展徵集紅色故事、編排紅軍歌舞、保護革命遺蹟等活動。紅光上村“兩委”班子始終將傳承紅軍的團結互助精神、堅守團結拼搏共同信念貫穿於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定期開展各類宣傳培訓教育活動,組織黨員幹部開展講微黨課、講紅色故事等內容的“固定黨日”活動,積極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真情服務群眾、感化群眾,以民族團結為紐帶,堅守紅軍精神為動力,共同建設革命精神世代相傳的紅色家園。紅光上村先後被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省委宣傳部、海東市委等單位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自2014年以來,紅光上村承接省、市、縣參訓學員達9.2萬人,其中集中培訓2014場次5.8萬餘人次。2016年被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稱號,村黨支部書記馬乙四夫被授予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青海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村紅軍小學校長馬明全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助人為樂提名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國定貧困縣摘了“貧困帽”

2013年以來,循化縣財政對民生事業的投入年均達到75%,發展成就惠及各族群眾。建成2.4萬戶農村“兩房”、5232套城鎮保障性住房和650戶遊牧民安居工程,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全面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城鄉醫療、養老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以上。教育事業“1+9+3”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完善,中小學佈局得到持續優化和調整,校安工程和標準化學校建設全面實施,城鄉辦學條件顯著改善,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教育和特色職業教育實現了同步發展和提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先住院後結算、分級診療等服務模式不斷完善,人口計生和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落實,完成了村級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蓋。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培養,大力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幹部佔全縣幹部的81%,少數民族領導幹部佔全縣幹部的86%。不斷強化對宗教界和黨外人士的培訓教育,每年用於培訓的經費達60萬元。

2013年以來,循化縣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黨委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咬定“兩不愁、三保障”和“兩個確保”目標,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決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2014年至2017年,統籌實施了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等扶貧開發項目,共有5396戶21822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到2017年底,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8%。對照2017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的指標,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核查,認為循化縣已經達到貧困縣摘帽條件。2018年7月,循化縣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至此,這個黃河岸邊的民族縣擺脫了貧困這個夢魘。

三蘭巴海的“華麗轉身”

三蘭巴海是撒拉族的發祥地,村內有遠近聞名的駱駝泉、撒拉族街子清真大寺和撒拉族民俗展覽館等旅遊景點,是全市首批“最美鄉村”之一。去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810萬元,其中旅遊餐飲服務收入達到5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00元,高於全縣人均收入。

32歲的馬永德是眾多撒拉人家農家院的一員,早在十幾年前,他和村裡的運輸大軍一起往返於西藏和成都跑運輸。馬永德感慨說,那時候風餐露宿是常事,常年不在家,老人孩子都由妻子照顧。青藏鐵路修通後,馬永德和同村的運輸大軍撤了回來。下一步該做什麼?這是擺在全村搞運輸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2007年,循化縣旅遊迎來了新的突破,農家院開始興起。馬永德和村裡人商量,開始用跑運輸賺來的錢開辦農家院。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馬永德有著全村規模最大的農家院,只有32歲的他大手筆投資1100多萬元擴建了三家農家院。

隨著循化旅遊的不斷髮展,許多循化特產走出了循化,村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通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外出務工的人少了,在家門口創業的多了。我們這個村是誠信村,村民只要貸款,銀行都會受理。”馬永德感慨道。

據街子鎮副鎮長馬萬明介紹,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村活動中,三蘭巴海村不斷壯大以“農家樂”為主體的“撒拉人家”餐飲品牌,積極打造集民俗、餐飲、文化為一體的撒拉族旅遊文化名村。同時把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日常行為習慣有機結合,努力形成村與村、社與社、鄰里之間相互尊重、團結協作、和睦相處的民族大團結濃厚氛圍。

精品賽事帶來新機遇

6月22日至24日,第十四屆中國·青海(循化)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在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鳴槍開賽,隨之也點燃和釋放著這座寧靜小城全部的熱情。

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在循化連續舉辦,讓循化縣借體育揚帆,接軌國際,不但有效地推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增強社會凝聚力都有著重要和明顯的助推作用。

數據顯示,2017年循化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23.1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3億元,旅遊人數和收入比2005年翻了幾番。這不僅僅是幾個數字的變化,它折射著循化不再是那座積石山下閉塞的小縣城,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循化、走近循化、瞭解循化,讓這裡充滿生機和發展的機遇,對外姿態更加開放和自信。

除了搶渡賽,循化縣還積極承辦環湖賽、國際男籃邀請賽等大型賽事,這些精品賽事的引進為循化的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據瞭解,近幾年,循化縣實施了一大批旨在加快縣城“綠化、美化、亮化、文化”的“四化”工程,風景園林化城鎮建設初見成效,賓館、餐飲、購物、娛樂等接待、服務設施日臻完善,讓循化聚攏了人氣、商氣、財氣。同時,孟達天池、駱駝泉、文都大寺、班禪故里等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功能有了大幅度提升,波浪灘、撒拉水鎮等重點旅遊項目多點開花,全域旅遊、四季旅遊初見成效,為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了後勁。

循化縣縣長韓興斌表示,各項精品賽事已經深深植根於循化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是循化各族人民一年一度集體育、旅遊、文化以及各民族和諧進步於一體的盛大節日,傾注了循化各族人民綠色發展、脫貧摘帽、共建小康、民族團結的美好心願。

向世界亮出循化名片

在海東,伊斯蘭服飾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得萬眾矚目。這不僅僅是因為海東伊斯蘭服飾的美麗,還因為海東伊斯蘭服飾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龍頭地位。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裡,從這裡走出的青海伊佳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伊斯蘭民族服飾企業,擁有資產3.8億,員工5300多名。循化生產的孟加拉帽、沙特帽、阿拉伯男女長袍、女士紗巾、阿拉伯掛毯、禮拜毯以及床上用品等走進了東南亞、西亞、北非等多個國際市場。

“我們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希望能引領穆斯林用品的發展潮流,讓我們的撒拉本土衣帽品牌成為全世界穆斯林的首選。”青海伊佳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韓學智說。

“在擁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伊斯蘭國家中,每十頂穆斯林白帽有七頂來自伊佳。”青海伊佳民族服飾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阿乙草自豪地說。

如今伊佳已是亞洲最大的伊斯蘭民族服飾用品民營生產企業和全球最大的穆斯林民族帽開發生產企業,成為目前中國生產穆斯林用品企業中唯一在中東市場最具競爭力和佔領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

暴雨面前築起愛的長城

7月18日下午,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突降暴雨,並伴有風雹強對流天氣,大部分地區降水量超過41毫米,引發近40年不遇的嚴重洪澇災害,全縣9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和財產。循化縣各族幹部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與時間賽跑,與洪災“搏鬥”,組織精幹力量,連夜深入抗洪搶險一線,與群眾一道救災減災、搶修保通和恢復生產。

7月23日中午,循化縣白莊鎮昌克村一村民被洪水圍困。消防救援人員趕到現場,發現被困群眾為一老人,四周一片汪洋,水流湍急,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山洪淹沒。在消防官兵現場偵查的同時,降雨在不斷增大,洪水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上漲,被困老人落腳的淺灘隨時有可能被洶湧的洪水吞沒。

經過現場偵查,消防官兵選擇從一處水流相對平緩、落石較少的地點展開救援,利用繩索在被困群眾與岸邊搭建了一條繩索通道,一名消防戰士冒著被隨時上漲的洪水吞沒的危險,強行到達了老人被困的淺灘上。救援人員將安全吊帶穿於被困老人的身上,與岸邊救援人員與群眾共同將老人通過索道轉移到了岸邊。經瞭解,被困老人因擔心家中的農作物被洪水沖走,於上午在前往自家田地的過程中被困於河道中央的淺灘上。獲救後,這位老人十分感動,幾次落淚說不出話來。

7月24日上午,循化縣騰翔駕校在西門八公宮苑路段進行清理工作。受7.18洪災的影響,循化縣城各主要路段普遍存在積水現象,道路淤積大量泥沙、枯枝敗葉及生活垃圾,嚴重影響了車輛和行人通行。騰翔駕校出動20餘名工作人員、灑水車一輛,鏟運淤泥、疏通管道、清理街區,併為環衛工人送去了水和消暑食品。同時,騰翔駕校工作人員積極自發組織募捐活動,共籌得資金5000元用於救災。

7月26日中午,青海省艾麥爾餐飲管理公司、循化艾麥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邀請了環衛工人免費吃午餐,艾麥爾董事長何文清表示,暴雨襲擊循化後,環衛工人在一線清理滿城的淤泥,讓大街小巷恢復到原有的模樣,他們是我們最值得尊敬的人,請他們吃頓午餐是應該的。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飯,但希望能夠給環衛工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們做慈善不圖回報,最大的回報就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艾麥爾牛肉麵館的老闆說。愛心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民族的凝聚力更是一道能抗擊任何災難的長城。

災難面前,各族幹部感動著每一位受災群眾,用實際行動,彰顯著幹部衝鋒在前的風采,展現了心繫人民的寶貴品質,在他們的帶領下,群眾們也自覺展開自救、互助。

一條條平坦寬敞的通村道路,一幢幢寬敞明亮的現代住宅,一片片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如今,循化縣各民族產業競相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面貌顯著改善、收入快速增長,民族和諧關係更加鞏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