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變身新地標—甘肅臨夏“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

敢於創立新思路,

最困惑的難題能夠破解;

勇於探索新模式,

最無奈的硬傷可以整治;

善於實踐新理念,

最艱鉅的攻堅必定取勝。

—— 題記

千年古城崛起文旅新地標

甘肅臨夏,史稱河州。據考古發現,已有7000年文明史,5000文化史,2500年文字記載史。河州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過度地帶之間,依藏面蘭,區位優長,得天獨厚。古城往昔,扼絲綢之路南道之樞,匯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等多民族文化之源,享“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河湟雄鎮”之譽。天時予取,地利予獲,人和予盛。輝煌、昌茂、曠達,讓古河州聲名遠播,青史留印。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臨夏州市兩級黨委政府,肩負歷史擔當,忠誠使命職責,統率臨夏人民奮起超越、迎頭趕上,在古老的河州大地,揮灑巨椽之筆,譜寫了一部部令世人矚目、讓歷史記載的新時代新臨夏新篇章。

這是兩個永遠值得記住的日子——

2018年1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發佈108號文件,對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130項地方典型經驗做法給予通報表揚。其中,第118項為:“甘肅省臨夏市八坊十三巷舊貌換新顏,城中村變身新地標”。

2018年12月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215號文件,充分肯定臨夏“將文化傳承保護、旅遊產業培育、棚戶區改造、城市困難群眾改善有機結合起來,不拆一間房,不遷一戶群眾、不讓群眾出一分錢,籌資3、4億元全力推進八坊十三巷綜合保護開發,打造臨夏最具特色旅遊名片,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多重效益。”

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臨夏“八坊十三巷”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域名”,先後出現在國務院和甘肅省政府的文件上,可謂“坊芳傳華夏,巷香溢神州”。這是自臨夏(河州)設縣(州)治以來,獲得的國家最高褒獎,無疑是臨夏人民、特別是八坊十三巷百姓的無尚榮光。

“藏在深山人不識”的八坊十三巷,因著媒體的宣傳、推介,名聲鵲起;“隱姓埋名幾春秋”的八坊十三巷,隨著載體的凸顯、標榜,鶴立雞群;“自怨自艾徒悲嘆”的八坊十三巷,伴著人們的盛讚、口碑,揚眉吐氣。

一位研究中國新城鎮建設的資深專家,在八坊十三巷“轉了一大圈,看了一大堆,想了一大通”後,發出感慨:“沒有想到臨夏古城廂還保留著如此歷史悠久的坊巷,沒有想到臨夏這地腳還存在著如此自然悠清的環境,沒有想到保護改造後的老街坊竟呈現出如此文化悠遠的光彩,沒有想到今天的八坊十三巷釋放出如此神韻悠然的魅力!”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歷史文化元素充分彰顯,居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幸福小康景象完美展現,民俗特色亮點滿目皆是,一躍成為4A級景區。“文旅綜合體、文旅新地標”,名至實歸。

那麼,究竟是什麼動因,催生了八坊十三巷的時代性變遷?又是什麼力量,催發了八坊十三巷的歷史性跨越?

城中村变身新地标—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

小南巷

一個戰略,燃燒了這片土地

古老的大夏河,奔流不息。充沛的自然流量、孕育的多元文化,給地處大夏河谷腹地、大夏河穿城而過的臨夏古城,帶來了亙古千秋、彪炳史冊的燦爛文明,營造和構建了曠世無窮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歷史演進到盛唐,古河州敞開胸襟,接納八方來風,域外、境外、國外,一隊隊騎旅、一撥撥商人、一陣陣駝鈴、一批批來客,前呼後擁,此起彼伏,來到這裡尋夢、築夢、圓夢,旅人歇腳,駝鈴解銜,教士傳教,商賈經商,立足定居,置業傳家;一時店肆飄幡,人聲鼎沸,一派繁榮。宋元明清以來,持續興盛的伊斯蘭教在這兒傳播,逐步修建的8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拔地而起,形成了“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區,“八坊”的特定域名由此叫響並世代相傳、聲名遠播。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以“八坊”為主要城市載體的臨夏,在多種文化相互交融、先進文明相互呼應、各族居民和諧相處的經濟社會發展主旋律中,“八坊人”用獨特的品性、廣闊的視野,自覺傳承和延續了先賢先輩先人積澱的歷史傳統文化根脈,給予了“八坊”這塊神奇土地頑強的生命力。

滄海桑田。千百年來,臨夏“八坊”不可避免地同步扮演著各個歷史階段的“角色”,與歷史“榮辱與共”。

這是“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前的狀態:1954戶,8668人,少數民族佔98%;典型的老城區、古老的瓦房區;2015年近37%的居民,屬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民生問題突出,是城市的貧困區;由於諸多因素,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原住民創業就業空間狹小;保護開發矛盾眾多,難度較大。

值得慶幸的是,在歷史發展大環境大變化的年代,“老八坊”的風韻猶存!“八坊十三巷”景區管理局馬旭局長自豪地告訴我們:“許多年來,全國各地的城建形成大拆大建運動,我們的八坊十三巷居然在商業大開發的衝擊下完整地保留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充分證明了地方黨委政府的高瞻遠矚。”這兒,平靜地、和諧地存在著原汁原味的大旮巷、擁政巷、鐵家巷、沙尕楞巷、仁義巷、王寺巷、專員巷、石橋巷、壩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細巷、北巷等十三條街巷,“六橫七縱”的格局完美,氣勢非凡,不可多得。

然而,嚴峻的現實同時也擺在臨夏市委市政府的面前:隨著近年臨夏城市建設快速推進,日益縮小的發展空間成為“瓶頸”,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八坊十三巷的民生問題突出,貧困人口如何儘快脫貧?黨中央提出的堅決打勝脫貧攻堅戰役的歷史性任務如何完成?

中共臨夏州委常委、臨夏市委書記曹正民認為:要破解臨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統攬全局;必須從臨夏的實際出發,調整和優化地區發展戰略,調整經濟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千方百計挖掘第三產業優勢;必須積極轉變發展思路,以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立足臨夏明顯的區位優勢、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把改造八坊十三巷“城中村”作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促進旅遊產業發展、改善困難群眾生活的文化保護項目、重大民生項目和新型產業培育項目。

據此,臨夏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讓利於人民群眾”,堅持“景觀進巷、商業進院”的原則,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又留住臨夏人民的鄉愁;既最大限度避免過度的商住開發,又切實做到優質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

為確保這一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和項目的落地推進,臨夏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常委宣傳部長、常委統戰部長、副市長為負責人,市園林局、財政局、發改局、規劃局、住建局、食藥局、房產局、房屋徵收管理局、商務局、招商局、文廣局、旅遊局、街道等部門領導組成的“八坊十三巷綜合保護和改造項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確定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發展定位,提出了“文化為先、利民為本,商業進院、景觀進巷,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樣”的保護改造思路。

臨夏積極探索“城中村”改造發展的城建新模式,尋求一條解決城市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這一發展戰略,站在了歷史的高度、決策的高度、政治的高度。

一種情懷,贏得了民意民心

八坊十三巷要進行開發了,八坊十三巷要舊貌換新顏了,八坊十三巷要提升改造了……

臨夏市裡剛剛決策,各種各樣的議論便在八坊十三巷的街頭裡巷不脛而走,迅速傳遞開來。

開發改造,就意味著拆除搬遷。儘管這些年在八坊十三巷沒有發生過大拆大建大搬遷,但這裡的老百姓也確確實實聽說過“強行拆遷”、“野蠻拆遷”、“損害群眾利益的拆遷”、“違背百姓意願的拆遷”的故事。

如今,要輪上八坊十三巷了。政府講的“開發”,會坑害居戶嗎?宣傳“保護”,會強行搬離嗎?祖居祖產祖傳,會被統統“清除”嗎?疑問、疑惑、疑慮,像揮之不去的陰霾,籠罩在八坊十三巷的上空;失助、失落、失去的情緒,紛擾得讓人窒息。更有甚者,“誰敢動我家祖產”的論調也放出來了。

八坊十三巷的明天、未來,福兮?禍兮?

八坊十三巷的百姓、群眾,得之?失之?

各種各樣的反響,很快反饋到臨夏市領導那兒。

郭維安市長認為:群眾有想法、有訴求、有疑慮,很正常,因為群眾想的很現實、很具體。對於八坊十三巷,政府“欠賬”太多;儘快讓八坊十三巷徹底改變面貌,我們別無選擇。

曹正民書記認為:現在擺在面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讓州市兩級黨委政府的正確決策意志,變為各級黨政幹部、特別是八坊十三巷人民群眾的行為共識,真正做到上下同心、黨群同步、目標同向。

同心、同步、同向!多麼簡潔、多麼精闢的語言概括,多麼具有工作的指導性!

在採訪中,八坊辦事處黨委陳殿民書記、李永平主任向我講述了來自項目第一線、唱響“同心、同向、同步”主旋律的精彩故事——

八坊十三巷是一片人口密集居住區,居戶以少數民族回族為主。保護開發這樣的地區,必須充分考慮居民的態度和意願,這是市委市政府在決策時反覆強調的,也是決定此次保護開發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俗話講,百人百心,百姓百心。八坊十三巷有1954戶居民,人口8668人,他們對這個項目支持嗎?願意參與嗎?有怎樣的具體要求和期待?於是,在上級的指導下,八坊街道根據項目領導小組的指示,通過全覆蓋式的滿意度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面瞭解八坊居民對本地歷史、文化、民居、飲食、習俗等方面的價值認同,徵求八坊居民是否願意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是否願意搬離居住地、是否願意參與保護改造後的旅遊經營、是否願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等事關民生、民俗重大事項的意見和建議。

萬萬沒有想到,這份精心策劃的“問卷”,發放進入八坊居民家門後,測評回收率竟然不到50%;而且回收“問卷”的滿意度不高,群眾的響應度不高。

曹正民書記對前來彙報工作的同志說:“第一次問卷調查,有這麼多的群眾有態度,說明他們在關注項目;滿意度不高,是在提醒我們實施項目、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周全,要讓群眾滿意;有些居戶不理不睬,則是我們工作還沒有做到家。那麼,下一步該怎麼辦?那就繼續做工作。一次不行,做二次;二次不行,再做三次;直到讓群眾完全接受、自覺願意為止。”

市委領導的“點撥”,及時導向了一線工作。

第二次測評表“出籠”了。八坊街道統一組織60多人,分為7個工作小組,由市綜合保護開發領導小組成員擔任組長;逐門逐戶發表格,逐個戶主見面談。

這次大範圍的“面對面”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瞭解到了群眾的真實想法。比如,有居戶提出:“你們先搞700米樣板路,為什麼不一下子開發?”“把我們這麼好看的門牆拆了,你們要搞啥樣子?”“你們是想把我們趕出八坊,還是要讓我們留在八坊?”

群眾願意提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了,說明關注程度提高了;群眾在提具體問題了,證明他們的參與意識增強了。項目領導小組對第二次的“測評”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增強了一線工作人員的信心。

緊接著,經項目領導小組反覆商討、彙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出臺了第三份“測評表”。通過這份“測評表”,進一步向八坊居戶講清了為什麼要保護開發八坊十三巷,講清了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係,講清了祖業傳承與片區人文、民俗保留相輔相成……這幾個“講清”,把臨夏市委市政府反覆強調的“為民、利民、惠民、愛民”的初衷和情懷,原汁原味地傳達到群眾,感染和打動群眾,讓廣大群眾的意願與黨和政府的決策引起“共振”,達成“共識”。一位在八坊居住五代之久的老住戶說:“政府開發八坊,能充分考慮我們的經濟條件非常困難,不搞大拆大搬;我們擁護政府在開發中不拆一戶的決定。開發後能留住八坊的根,這是好事,我們支持。”第三次“測評”彙總情況表明:群眾對實施八坊十三巷保護開發項目的滿意度上升至98%;涉及第一期工程的210戶,只有4戶“不同意但不反對”。這4戶中的1戶,有私家汽車,他認為開發後有些巷道設置門禁,進入不便,發生火災怎麼辦?家人患病急診怎麼辦?

對這些十分具體、細節的問題,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及八坊街道,又作了更為細緻周到的考慮,提出了妥善解決的措施和辦法。

從項目問卷測評支持率由不到50%上升到98%,從1次問卷到3次調研,從不滿意到絕大多數滿意,八坊十三巷開發保護項目實施的前期工作準備就緒。

2016年4月2日,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項目正式開工。

豈料,當3臺施工機械開到現場,卻遭到了一位居民的阻攔。隨著轟鳴的機械聲消失,嘈雜的人聲沸起:“誰讓你們開進來的?不許施工!”

事件很簡單:計劃項目第一階段首批6戶改造工程第一個點的“第一鏟”,將在大旮巷150米處的80號院居民牆體動工。因為這兒是危房,事前,項目辦公室已經與戶主談妥,同意在改造中拆除後自建。可是臨到現場房主又不同意了:“推倒老牆,政府補助多少錢?”,“你們在這兒放一個景觀,又補助多少錢?”短短數分鐘,鬧轟轟的現場聚集了數以百計的圍觀群眾。

僵持,僵持,再僵持。下午4時,施工機械又發動起來,動起來的機械不是向前推進,而是退卻返回;“第一鍬”在一片“噓噓”聲中流產。

這天晚上,項目辦公室召開緊急會議。會議開得很熱烈、很激烈,開得很久、很晚。與會同志形成共識:“老百姓不願拆,有他們的理由,我們不能怨怪,更不能對立。今天的‘第一鏟’雖然流產了,但‘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總結梳理完善一下工作思路,為今後更大範圍和規模的改造工程,提供經驗。”會議形成一致意見:再次瞭解第一階段工程6戶住戶的情況;政策上再作完善,讓群眾真正領會和領受優惠政策;選準其中3戶作為突破口,務求取得成效。

第2天上午,3位戶主被邀請到項目辦公室。3位戶主坐定,開口直奔主題:“你們政府有什麼優惠條件?如合適,我們同意;如不對路,我們不幹。”原來,3位戶主不是堅決不拆,而是對政策有疑慮,他們為自己昨天的過激行為感到很難為情。

“我們算了一筆賬,危房拆除的費用需1萬元,建築垃圾清運費3萬元。我們選擇你們3戶作為樣板,先行一步,充分考慮了你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這筆費用將由政府承擔。”“當然,你們不願意也不勉強。但這個既定改造項目是經八坊98%的住戶同意的,包括你們3戶。昨天晚上我們慎重商量了,如果今天不能進場施工,拖延後再拆,政府將取消優惠,拆除費用由戶主自理。”聽著項目辦領導不緊不慢、軟中帶“硬”的話語,這3戶住戶主有點坐不住了,說:“只要政府說話算數,我們幹!”

“頂牛”矛盾迎刃而解。第二天上午11點,施工機械開到巷道兩頭、中間的3個點上,同時開拆排危。望著天天見面、日日進出、相依相伴幾十年的門牆頃刻成為廢墟,3位戶主不禁動情地流下眼淚。

這眼淚,是對老宅“陳舊”的告別,是對新院“風光”的期盼。

緊接著,戲劇性的故事發生了。這天下午,首批預定6戶中的另外3個戶主來到辦事處,一進門就大聲說:“那3戶拆了,你們為什麼不通知我們?我們也要拆!如果你們的施工機械安排不過來,我們自己動手拆,但優惠政策不能忘了我們呀!”果然,不等機械到場,他們自己動了手。

具有典型引領意義的6戶危房帶頭一拆,在八坊引起巨大的反響,造成了一種氣勢。於是,一期700米“樣板工程樣板路”,一天一個樣地變化著。整街整巷的住戶,看到一堵堵新牆立面矗立起來,一座座嶄新的院門裝扮起來,發出一陣陣讚賞聲。

在工程建設中,曹正民書記、郭維安市長、時任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兼項目領導小組組長馬曉璐、常委宣傳部長兼領導小組副組長馬建霖、副市長兼領導小組副組長馬曉龍等市委市政府領導,他們經常來到現場,與項目辦負責人一起,瞭解工程進度,協調處理矛盾,確定行動方針;來到工程指揮部,向戰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項目施工人員表示慰問,鼓舞士氣、激勵鬥志。

2016年9月,在700米樣板路即將竣工驗收的一次工作彙報會議上,曹書記充滿深情地說:“從4月到9月,我們經歷了許多、付出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領悟了許多。從八坊十三巷項目的實施、各種問題的解決、既定目標的達成,而且做到了‘零上訪’,總結出一條,這就是:只要我們時刻把群眾的事情裝在心上、把群眾的利益擺上位置、把群眾的訴求予以解決,最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最厚的堅冰也能融化,最棘手的矛盾也能化解。”

曹書記的這席話,很實在。

這是一種情懷,一種能凝聚人心民意的博大情懷!

城中村变身新地标—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

童趣巷(3D立體畫)

一派自信,表達了時代主題

“八坊十三巷古街保護區資源,在甘肅全省屈指可數,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在甘肅全省更是寥寥無幾。”

“這裡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有純樸的人文和民俗,有保存較為完整的26院古典建築群。”

“喚醒河州文化記憶,打造新時代臨夏文旅新地標。”

這些充滿文化自信的辭句,集群式出現在臨夏州市兩級黨政領導的講話中,出現在各級部門相關的文件中,出現在具體實施項目的廣大幹部口談中。

臨夏的這種文化自信,難能可貴——

今天的臨夏,幸賴於古河州永續不斷的文化傳承脈絡,承載著古河州豐厚的文化遺存。八坊十三巷,集古城臨夏人文大全於一體,保護、開發、傳承、利用,就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為了弘揚這份自信,遵循“存古、復古、創古”的保護、提升、改造理念,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則,科學地將八坊十三巷分區規劃為:濱水休閒區、院落休閒區、原生態風貌觀光區、創意工坊區、文化博覽區和民俗風情區等8個功能區,把臨夏文化的過去、現在、將來,滲透融合在這8大區域,使之生生不息、連綴不斷。根據這個大思路,項目領導小組在組織指導展開八坊十三巷保護開發中,嚴格“以保護為前提,以保護為基調、以保護為目的”,堅決做到“嚴格保護八坊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風貌,優化保護傳統民居風貌,全方位展示傳統民族文化”。在項目具體實施中,按照“保護開發、文化融合、突出特色、主題引領、節點創新、符合實際、經濟合理”的思路,不斷優化“兩點、四帶、一中心”的文化景觀藝創方案,針對居民實際需求,從商鋪、家門、牆面、屋簷、景觀、亮化、綠化、美化等方面著手,採取政府引導、多元化設計、一戶一策、共商共建的方式,實施保護改造。

從八坊十三巷南入口,走進改造一新的老八坊主幹道——大旮巷。據介紹,這條大旮巷,過去路面狹窄、交通擁堵、沿街建築零亂,殘留的文化印記模糊不清。如今的大旮巷,充盈著文化景觀,充溢著文化濃汁,充滿著文雅氣質;一路走去,映入眼簾的景物,集中展現了臨夏特有的磚雕、木雕、銅雕、泥塑、彩繪等文化元素凝成的“出彩”!回族居民拜麗指著院牆上的一組磚雕說:“這上面刻著我們民族歷史的故事,我們上年紀的人天天看這些雕刻,看了感到自豪;我們的孩子們日日看這些磚雕故事,看了很受教育和啟發。”臨夏市民海麗來到大旮巷看新奇的雕刻,她說:“真沒想到呀,臨夏的先輩有如此高超的手藝、工藝、技藝!”

2016年9月26日,大旮巷、擁政巷一期700米保護改造工程竣工開放。國慶節這一天,臨夏萬人空巷,遊客井噴,空前絕後!這麼多人來這兒看什麼?看臨夏的文化!

文化,充滿自信的古河州文化,通過八坊十三巷一期項目,作了一次破天荒的展示和檢閱;重現再現呈現了靚麗的風采和歷史文化的強大沖擊力、感染力。

在一期項目取得預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基礎上,臨夏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對八坊十三巷進行更大範圍和規模的二期規劃改造,繼續唱響“文化為先、利民為本”、“親民、利民、便民”的主旋律。市委曹正民書記在項目領導小組成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二期工程要堅持文化理念,缺少文化之處,要變成充滿文化;丟失斷裂文化的地方,要變成傳承文化的樣板;真正做到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觀,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樣。

曹正民書記對於臨夏文化傳承在八坊十三巷項目中的“再解讀”,使正在進行的二期項目,凸現出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符號、文化印記、文化標誌——

這是專員巷,它的功能定位為“八坊印巷”。這兒將出現一座攝影師情景雕塑,隨著攝影師鏡頭的引導,通過半封閉環境的攝影作品長廊,讓遊人靜靜地欣賞每一幅攝影作品。

這是王寺巷,它的功能定位為“回儒文化巷”。南段用回儒文化禮儀小品,體現回族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北段通過浮雕壁畫,完整表達回族婚俗文化。

這是石橋巷,它的功能定位為“絲路回商風情巷”。“樂商堅韌、義利共濟”回商精神文化牆、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雕塑、回商經典故事牆,將讓你在駝鈴聲聲中感受悠遠的思念。

這是壩口巷,它的功能定位為“河州溯源巷”。巷口一座造型別致的牌坊,導向你走入古河州文化綜合展示區;利用部分土牆機理,將馬家窯、馬廠、辛店等不同文化類型的經典圖案、彩陶紋飾裝飾在牆體,讓遊人走進由神秘紋飾、特殊器型傳遞信息的悠遠而去的臨夏曆史隧道,去仰望和感知古河州的偉大奇蹟。

還有小南巷(人文生態巷)、大南巷(八坊創意巷)、北巷(紅水河映像)、沙尕楞巷(八坊味道巷)、細巷(八坊童趣巷)、大南巷(八坊創意巷)……

二期項目除改造上述9條街巷外,依據老八坊特色和新八坊創意,還將打造河州書院、非遺館、博物館、茶馬司、八坊小劇院等5大文化院落。河州書院,將是文人墨客文化情結、書畫墨寶風韻精神的棲息地。非遺館,則會逐一展示臨夏103種已被列為“非遺”的文化傳承項目。博物館,納入臨夏獨有的化石、彩陶、文物、手工藝、文化遺留等多種珍稀文化元素,採用聲光等現代新技術組成大型陳列。茶馬司,用雕刻八坊全景沙盤,演繹千年歷史,重溫河州底蘊,品味域名變遷,展示物流聚散,標榜河湟雄鎮。八坊小劇院,則是把臨夏靜態文化變為動態文化的藝術殿堂,讓遊人在此欣賞八坊別樣的人文風情。

未來的八坊十三巷,真正的民俗文化特色聚集區!真正的中華文化旅遊觀賞區!真正的臨夏文化展示區!真正的“巷巷不一樣”!

是的,臨夏的八坊,是中華民族的八坊、世界的八坊;臨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把臨夏文化精心打造成精品,奉獻給世界,這是臨夏對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對此,臨夏充滿自信!

一次轉型,助推了完美飛躍

從實施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道路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實施一期大旮巷至擁政巷保護修復工程以來,按照“文化上牆、景觀進巷、商業進院”的原則,相繼建成八坊民俗館、八坊人物故事館、手工藝館和迴廊廣場,初步形成集古街民居觀光、文化博覽、美食體驗、院落休閒、文化創意諸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明顯的文化休閒文化旅遊街巷。隨著2017年重點實施八坊十三巷綜合保護開發二期(九巷一河)項目的順利推進,一個“歷史底蘊厚重、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民俗獨特”的特色旅遊景區已經形成,“八坊”這塊福地不斷釋放出遒勁璀燦的光芒,彰顯著無窮魅力。

一位偉人說過: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臨夏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用政治智慧執政理政,善於挖掘和開發這種創造力,做好做足經濟社會轉型的文章,使之嬗變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是筆者在採訪時獲得的一組數據:一期保護修復的700米大旮巷至擁政巷,原先僅有10戶商鋪,總經營面積120平方米,鋪面租金每平方米不到10元。改造後,這一段街巷的商鋪增至70戶,經營面積擴大到1600平方米,鋪面租金每平方米升至80元;穩定解決貧困群眾就業130人。同時,由於景點打造、品牌入駐、遊客增多,八坊的不動產(房產)迅速增值,帶動巷內住戶固定資產增長。

數字是枯燥的。然而,這一組與八坊居民家計民生密切相關的數據,卻具有滾燙的熱度,每個符號充滿著值得張揚的激昂,閃光著自尊自重自豪。

大旮巷中段住戶馬蘇女,她對這樣的數據情有獨鍾、喜形於色。一開始,馬蘇女對宅院改造持消極態度,在改造過程中又與隔壁鄰居為樓層高低發生激烈衝突,差點成為“釘子戶”。後經反覆做工作,前後長達一個月,終於“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領導的關懷下”(馬蘇女語)達成一致,按照項目改造的要求,改善了宅院環境。當馬蘇女與租客簽訂協議書、摁上手印、收到年房租金5萬元的那一刻,馬蘇女激動得不得了,接著一大沓人民幣的雙手甚至有點顫抖。第二天,馬蘇女來到項目辦公室,感動地說:“我要製作錦旗,專門感謝黨和政府!是黨和政府讓我家一夜之間由窮變富!”

還是在大旮巷。現今街面上有一家專營農牧清真食品的商鋪,這是“八方清河源公司”承租的旗艦店(展廳)。2016年底的一天,街道幹部動員這戶人家開個商鋪,戶主和兒子先是不同意,轉而又在半夜裡不按規定私自砸開牆體立面,嚴重破壞整體改造佈局和街容。街道要求其整改,在上門做工作時發生一場風波。如今,這戶人家的商鋪年租金10萬元,成為大旮巷的收入大戶、致富之家。

短短几年,八坊十三巷脫胎換骨,舊顏換新顏。

探究八坊十三巷發生歷史性鉅變的奧秘,在於主導城市發展偉業者的轉型探索和成功實踐。

一座城市,會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而日新月異。

或許,過去八坊十三巷前行的步伐慢了半拍,讓掉隊落伍的八坊十三巷群眾期盼已久。但,經營一座城市如同經營一個品牌,與時俱進與厚積薄發猶如一對孿生姐妹,抓住機遇與穩健前行則是成事秘匙。八坊十三巷的後來居上,充分證明這一點。

或許,八坊十三巷以往的“慢”,還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個“慢”,幸運地守住了那個厚重的歷史文化之壘;因為這個“慢”,為今天的“快”和“好”、“優”和“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前置條件和堅實基礎。

筆者故鄉江南古城,幾乎與臨夏古城具有相當的歷史文化積澱。然而,因為“過急、過快、過度”的城市建設衝動,乃至“無規無矩無序”的任性開發,造成了如今的一聲嘆息:古蹟湮沒無影,文化符號無蹤,鄉愁寄託無著。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八坊十三巷是幸運的。幸運在於臨夏州市兩級黨委政府保持著十分清醒的城市經營頭腦,守住了城市發展的底線,智慧地銜接承傳了臨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八坊十三巷在轉型發展中的成功實踐和完美飛躍,值得點贊!

一份答卷,續寫了臨夏新篇

2019年1月16日晚8時,我冒著刺骨的寒風造訪八坊十三巷。站在寫有“大旮巷”三個大字的巷首坊柱下,向靜靜的巷道望過去,朦朧的霓虹燈,把溫柔的色彩投向街巷,潔淨的巷道磚泛著明淨的光澤。走進巷內,一路上步步有景,磚雕、木雕、銅雕別緻地佩飾在街面磚牆、院落門楣;茶馬互市雕像、回族風情畫卷、古典院落陳列……處處流淌著臨夏曆史傳統文化的濃濃汁液。“真沒有想到,遙遠的大西北臨夏,保留著如此完整的古街巷;真不可思議,隆冬夜晚的八坊十三巷,有著這樣美妙的景色!”這是筆者首次到臨夏的當晚、看了1個小時八坊夜景後發出的由衷感慨。

八坊十三巷,曾經的尋常陌巷、尋常雜院、尋常人家。如今的八坊十三巷,磚牆黛瓦、青磚雕花、夢幻木刻;照壁古樸、門廊古色、庭院古香……可以這樣說,八坊十三巷項目,選用的每一塊磚雕、每一個類型的創意,都凝聚和滲透著決策者、建設者的智慧,閃耀著豐厚的文化涵養、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崇拜和情結。

在採訪中,馬旭局長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有天晚上,市委曹書記來到小南巷,邊走邊抬頭看什麼。他忽然站定下來,對陪同的項目負責人說,你們仔細看一看,現在這樣的燈光是不是有點刺眼呀?是不是可以再朦朧一點、靜謐溫馨一點呢?又說,我們一定要用繡花的功夫,去做文旅事業;用我們的紮實功夫,去展現八坊十三巷獨特的用心和品質。

還是在八坊大旮巷。我與一位前來旅遊的江蘇老鄉,邂逅在老住戶馬炳山家門口。攀談中,這位遊客不無感觸地說:“到過許多古鎮,走過許多古街,見過許多古蹟,許多年了,這些地方看得有些厭膩了;原先的那份新奇、好感、崇尚,隨著變味的景區、景觀、景色,特別是文化元素的褪色和退步,已經沒有再想去看一看的衝動。現在好了!今天我一走進八坊十三巷,滿目皆是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磚雕牆面,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古式建築,一件件記錄歷史的古玩藏品,讓人感受到大中華文化的博大、大西北風俗的別樣!像八坊十三巷這樣的具有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顯著特點和亮點的新景點,必將引發新一輪中華文化尋根、尋脈、尋趣、尋樂的熱點!”這時,戶主馬炳山湊上前來交談。他自豪地說,“這位江蘇朋友呀,歡迎你來我家看看。遠方的客人來我家,這是我的榮幸。做夢也沒想到,我家會成為旅遊景點。”

在八坊十三巷的一間非遺技藝工作室,甘肅工藝大師、泥塑技藝傳承人常天平先生,向我展示了他的“農耕系列”泥塑作品。

我驚喜地看到,在八坊十三巷,有一批像常天平那樣的文化人,在這兒從事著把傳統文化、非遺文化進行弘揚、傳承的工作。常天平先生說:“八坊的文化環境特別強烈,文化氛圍特別強盛、文化氣場特別強勁。我們這樣做,不僅是一種歷史責任和擔當,更是能給臨夏人、甘肅人、中國人、及之全世界的人,帶來中國古巷子的非常懷舊,帶來中華民族文化的非常自豪,帶來現代人與歷史對話的非常愉悅。”

是的,八坊十三巷的變遷,定格下河州古城、夢裡天堂的一幅幅畫卷和民俗風情,記錄下民族文化自信、民族風采展示的一個個瞬間。

是的,八坊十三巷這個文旅新地標,已經和正在呈現出臨夏風韻和別樣多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以它特有的建築樣式,凸現著豐富多元、時代特色鮮明的街巷文本。

是的,八坊十三巷這座文旅新地標,是由建材元素和文化元素為支撐構成的立體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建築美最浪漫的理念。讓我們走進八坊十三巷,身臨其境目睹之、觸摸之、體悟之,一起去感慨她的雄偉和優雅,去感觸她的滄桑和風采,去感嘆她的深邃和廣博,去感悟她的風姿和韻律。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城鎮建設工作,有這樣一段精闢的論述: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儘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臨夏八坊十三巷保護改造項目的正確實施和期成,這是臨夏州市兩級黨委政府自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最好範例,是向黨和人民遞交的一份優秀答卷。

數中華文化還看今日之臨夏

大夏河靜靜地流淌著。樹影、花影、山影倒映,漾出一波波難以抗拒的柔美。

八坊十三巷安逸地休閒著。街巷幽幽,庭院深深,詩意地棲息著古典或年輕、優雅或活潑、精緻或靈動。

嘹亮的鴿哨,繚繞在優美的飛簷,把我的視線延展到遙遠的天際。

忽地記起明代大學者解縉盛讚臨夏的兩句詩:“有明一代重開邊,蔚起人文六百年。”這是臨夏文化貢獻於中華文化的鑿鑿史實。

又想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先生的精闢論斷:“華夏文明的前半身看臨夏。”這是臨夏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面對逝去,臨夏和她的子民無法置身於外。惟有承前啟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俯身凝視,沉澱的本真已然蓬勃颺起。如今的臨夏,不只是千年河州文化積澱的物化重現;臨夏的今天和明天,還承載著新時代中華大文化繼續前行的歷史擔當。

臨夏,憑藉強勁的經濟和文化兩翼,翱翔在隴上大地。

天地間,矗立著熠熠生輝的文化符號——八坊十三巷!

(2019年4月17日-19日修改於京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