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变身新地标—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

敢于创立新思路,

最困惑的难题能够破解;

勇于探索新模式,

最无奈的硬伤可以整治;

善于实践新理念,

最艰巨的攻坚必定取胜。

—— 题记

千年古城崛起文旅新地标

甘肃临夏,史称河州。据考古发现,已有7000年文明史,5000文化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河州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度地带之间,依藏面兰,区位优长,得天独厚。古城往昔,扼丝绸之路南道之枢,汇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文化之源,享“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之誉。天时予取,地利予获,人和予盛。辉煌、昌茂、旷达,让古河州声名远播,青史留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市两级党委政府,肩负历史担当,忠诚使命职责,统率临夏人民奋起超越、迎头赶上,在古老的河州大地,挥洒巨椽之笔,谱写了一部部令世人瞩目、让历史记载的新时代新临夏新篇章。

这是两个永远值得记住的日子——

2018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08号文件,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通报表扬。其中,第118项为:“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旧貌换新颜,城中村变身新地标”。

2018年12月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215号文件,充分肯定临夏“将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产业培育、棚户区改造、城市困难群众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不拆一间房,不迁一户群众、不让群众出一分钱,筹资3、4亿元全力推进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打造临夏最具特色旅游名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临夏“八坊十三巷”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域名”,先后出现在国务院和甘肃省政府的文件上,可谓“坊芳传华夏,巷香溢神州”。这是自临夏(河州)设县(州)治以来,获得的国家最高褒奖,无疑是临夏人民、特别是八坊十三巷百姓的无尚荣光。

“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八坊十三巷,因着媒体的宣传、推介,名声鹊起;“隐姓埋名几春秋”的八坊十三巷,随着载体的凸显、标榜,鹤立鸡群;“自怨自艾徒悲叹”的八坊十三巷,伴着人们的盛赞、口碑,扬眉吐气。

一位研究中国新城镇建设的资深专家,在八坊十三巷“转了一大圈,看了一大堆,想了一大通”后,发出感慨:“没有想到临夏古城厢还保留着如此历史悠久的坊巷,没有想到临夏这地脚还存在着如此自然悠清的环境,没有想到保护改造后的老街坊竟呈现出如此文化悠远的光彩,没有想到今天的八坊十三巷释放出如此神韵悠然的魅力!”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彰显,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幸福小康景象完美展现,民俗特色亮点满目皆是,一跃成为4A级景区。“文旅综合体、文旅新地标”,名至实归。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因,催生了八坊十三巷的时代性变迁?又是什么力量,催发了八坊十三巷的历史性跨越?

城中村变身新地标—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

小南巷

一个战略,燃烧了这片土地

古老的大夏河,奔流不息。充沛的自然流量、孕育的多元文化,给地处大夏河谷腹地、大夏河穿城而过的临夏古城,带来了亘古千秋、彪炳史册的灿烂文明,营造和构建了旷世无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历史演进到盛唐,古河州敞开胸襟,接纳八方来风,域外、境外、国外,一队队骑旅、一拨拨商人、一阵阵驼铃、一批批来客,前呼后拥,此起彼伏,来到这里寻梦、筑梦、圆梦,旅人歇脚,驼铃解衔,教士传教,商贾经商,立足定居,置业传家;一时店肆飘幡,人声鼎沸,一派繁荣。宋元明清以来,持续兴盛的伊斯兰教在这儿传播,逐步修建的8座清真寺及其教坊拔地而起,形成了“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穆斯林聚居区,“八坊”的特定域名由此叫响并世代相传、声名远播。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以“八坊”为主要城市载体的临夏,在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先进文明相互呼应、各族居民和谐相处的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中,“八坊人”用独特的品性、广阔的视野,自觉传承和延续了先贤先辈先人积淀的历史传统文化根脉,给予了“八坊”这块神奇土地顽强的生命力。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临夏“八坊”不可避免地同步扮演着各个历史阶段的“角色”,与历史“荣辱与共”。

这是“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前的状态:1954户,8668人,少数民族占98%;典型的老城区、古老的瓦房区;2015年近37%的居民,属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民生问题突出,是城市的贫困区;由于诸多因素,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原住民创业就业空间狭小;保护开发矛盾众多,难度较大。

值得庆幸的是,在历史发展大环境大变化的年代,“老八坊”的风韵犹存!“八坊十三巷”景区管理局马旭局长自豪地告诉我们:“许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城建形成大拆大建运动,我们的八坊十三巷居然在商业大开发的冲击下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充分证明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瞻远瞩。”这儿,平静地、和谐地存在着原汁原味的大旮巷、拥政巷、铁家巷、沙尕楞巷、仁义巷、王寺巷、专员巷、石桥巷、坝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细巷、北巷等十三条街巷,“六横七纵”的格局完美,气势非凡,不可多得。

然而,严峻的现实同时也摆在临夏市委市政府的面前:随着近年临夏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日益缩小的发展空间成为“瓶颈”,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八坊十三巷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困人口如何尽快脱贫?党中央提出的坚决打胜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性任务如何完成?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认为:要破解临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揽全局;必须从临夏的实际出发,调整和优化地区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挖掘第三产业优势;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立足临夏明显的区位优势、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把改造八坊十三巷“城中村”作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文化保护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和新型产业培育项目。

据此,临夏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让利于人民群众”,坚持“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留住临夏人民的乡愁;既最大限度避免过度的商住开发,又切实做到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为确保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项目的落地推进,临夏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常委宣传部长、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为负责人,市园林局、财政局、发改局、规划局、住建局、食药局、房产局、房屋征收管理局、商务局、招商局、文广局、旅游局、街道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和改造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确定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文化为先、利民为本,商业进院、景观进巷,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的保护改造思路。

临夏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发展的城建新模式,寻求一条解决城市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这一发展战略,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决策的高度、政治的高度。

一种情怀,赢得了民意民心

八坊十三巷要进行开发了,八坊十三巷要旧貌换新颜了,八坊十三巷要提升改造了……

临夏市里刚刚决策,各种各样的议论便在八坊十三巷的街头里巷不胫而走,迅速传递开来。

开发改造,就意味着拆除搬迁。尽管这些年在八坊十三巷没有发生过大拆大建大搬迁,但这里的老百姓也确确实实听说过“强行拆迁”、“野蛮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的拆迁”、“违背百姓意愿的拆迁”的故事。

如今,要轮上八坊十三巷了。政府讲的“开发”,会坑害居户吗?宣传“保护”,会强行搬离吗?祖居祖产祖传,会被统统“清除”吗?疑问、疑惑、疑虑,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八坊十三巷的上空;失助、失落、失去的情绪,纷扰得让人窒息。更有甚者,“谁敢动我家祖产”的论调也放出来了。

八坊十三巷的明天、未来,福兮?祸兮?

八坊十三巷的百姓、群众,得之?失之?

各种各样的反响,很快反馈到临夏市领导那儿。

郭维安市长认为:群众有想法、有诉求、有疑虑,很正常,因为群众想的很现实、很具体。对于八坊十三巷,政府“欠账”太多;尽快让八坊十三巷彻底改变面貌,我们别无选择。

曹正民书记认为:现在摆在面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让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意志,变为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八坊十三巷人民群众的行为共识,真正做到上下同心、党群同步、目标同向。

同心、同步、同向!多么简洁、多么精辟的语言概括,多么具有工作的指导性!

在采访中,八坊办事处党委陈殿民书记、李永平主任向我讲述了来自项目第一线、唱响“同心、同向、同步”主旋律的精彩故事——

八坊十三巷是一片人口密集居住区,居户以少数民族回族为主。保护开发这样的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居民的态度和意愿,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决策时反复强调的,也是决定此次保护开发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俗话讲,百人百心,百姓百心。八坊十三巷有1954户居民,人口8668人,他们对这个项目支持吗?愿意参与吗?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和期待?于是,在上级的指导下,八坊街道根据项目领导小组的指示,通过全覆盖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八坊居民对本地历史、文化、民居、饮食、习俗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征求八坊居民是否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是否愿意搬离居住地、是否愿意参与保护改造后的旅游经营、是否愿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等事关民生、民俗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

万万没有想到,这份精心策划的“问卷”,发放进入八坊居民家门后,测评回收率竟然不到50%;而且回收“问卷”的满意度不高,群众的响应度不高。

曹正民书记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同志说:“第一次问卷调查,有这么多的群众有态度,说明他们在关注项目;满意度不高,是在提醒我们实施项目、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周全,要让群众满意;有些居户不理不睬,则是我们工作还没有做到家。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那就继续做工作。一次不行,做二次;二次不行,再做三次;直到让群众完全接受、自觉愿意为止。”

市委领导的“点拨”,及时导向了一线工作。

第二次测评表“出笼”了。八坊街道统一组织60多人,分为7个工作小组,由市综合保护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担任组长;逐门逐户发表格,逐个户主见面谈。

这次大范围的“面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了解到了群众的真实想法。比如,有居户提出:“你们先搞700米样板路,为什么不一下子开发?”“把我们这么好看的门墙拆了,你们要搞啥样子?”“你们是想把我们赶出八坊,还是要让我们留在八坊?”

群众愿意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了,说明关注程度提高了;群众在提具体问题了,证明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了。项目领导小组对第二次的“测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增强了一线工作人员的信心。

紧接着,经项目领导小组反复商讨、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出台了第三份“测评表”。通过这份“测评表”,进一步向八坊居户讲清了为什么要保护开发八坊十三巷,讲清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讲清了祖业传承与片区人文、民俗保留相辅相成……这几个“讲清”,把临夏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的“为民、利民、惠民、爱民”的初衷和情怀,原汁原味地传达到群众,感染和打动群众,让广大群众的意愿与党和政府的决策引起“共振”,达成“共识”。一位在八坊居住五代之久的老住户说:“政府开发八坊,能充分考虑我们的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不搞大拆大搬;我们拥护政府在开发中不拆一户的决定。开发后能留住八坊的根,这是好事,我们支持。”第三次“测评”汇总情况表明:群众对实施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项目的满意度上升至98%;涉及第一期工程的210户,只有4户“不同意但不反对”。这4户中的1户,有私家汽车,他认为开发后有些巷道设置门禁,进入不便,发生火灾怎么办?家人患病急诊怎么办?

对这些十分具体、细节的问题,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八坊街道,又作了更为细致周到的考虑,提出了妥善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从项目问卷测评支持率由不到50%上升到98%,从1次问卷到3次调研,从不满意到绝大多数满意,八坊十三巷开发保护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2016年4月2日,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项目正式开工。

岂料,当3台施工机械开到现场,却遭到了一位居民的阻拦。随着轰鸣的机械声消失,嘈杂的人声沸起:“谁让你们开进来的?不许施工!”

事件很简单:计划项目第一阶段首批6户改造工程第一个点的“第一铲”,将在大旮巷150米处的80号院居民墙体动工。因为这儿是危房,事前,项目办公室已经与户主谈妥,同意在改造中拆除后自建。可是临到现场房主又不同意了:“推倒老墙,政府补助多少钱?”,“你们在这儿放一个景观,又补助多少钱?”短短数分钟,闹轰轰的现场聚集了数以百计的围观群众。

僵持,僵持,再僵持。下午4时,施工机械又发动起来,动起来的机械不是向前推进,而是退却返回;“第一锹”在一片“嘘嘘”声中流产。

这天晚上,项目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开得很热烈、很激烈,开得很久、很晚。与会同志形成共识:“老百姓不愿拆,有他们的理由,我们不能怨怪,更不能对立。今天的‘第一铲’虽然流产了,但‘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梳理完善一下工作思路,为今后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改造工程,提供经验。”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再次了解第一阶段工程6户住户的情况;政策上再作完善,让群众真正领会和领受优惠政策;选准其中3户作为突破口,务求取得成效。

第2天上午,3位户主被邀请到项目办公室。3位户主坐定,开口直奔主题:“你们政府有什么优惠条件?如合适,我们同意;如不对路,我们不干。”原来,3位户主不是坚决不拆,而是对政策有疑虑,他们为自己昨天的过激行为感到很难为情。

“我们算了一笔账,危房拆除的费用需1万元,建筑垃圾清运费3万元。我们选择你们3户作为样板,先行一步,充分考虑了你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这笔费用将由政府承担。”“当然,你们不愿意也不勉强。但这个既定改造项目是经八坊98%的住户同意的,包括你们3户。昨天晚上我们慎重商量了,如果今天不能进场施工,拖延后再拆,政府将取消优惠,拆除费用由户主自理。”听着项目办领导不紧不慢、软中带“硬”的话语,这3户住户主有点坐不住了,说:“只要政府说话算数,我们干!”

“顶牛”矛盾迎刃而解。第二天上午11点,施工机械开到巷道两头、中间的3个点上,同时开拆排危。望着天天见面、日日进出、相依相伴几十年的门墙顷刻成为废墟,3位户主不禁动情地流下眼泪。

这眼泪,是对老宅“陈旧”的告别,是对新院“风光”的期盼。

紧接着,戏剧性的故事发生了。这天下午,首批预定6户中的另外3个户主来到办事处,一进门就大声说:“那3户拆了,你们为什么不通知我们?我们也要拆!如果你们的施工机械安排不过来,我们自己动手拆,但优惠政策不能忘了我们呀!”果然,不等机械到场,他们自己动了手。

具有典型引领意义的6户危房带头一拆,在八坊引起巨大的反响,造成了一种气势。于是,一期700米“样板工程样板路”,一天一个样地变化着。整街整巷的住户,看到一堵堵新墙立面矗立起来,一座座崭新的院门装扮起来,发出一阵阵赞赏声。

在工程建设中,曹正民书记、郭维安市长、时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兼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马晓璐、常委宣传部长兼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建霖、副市长兼领导小组副组长马晓龙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他们经常来到现场,与项目办负责人一起,了解工程进度,协调处理矛盾,确定行动方针;来到工程指挥部,向战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项目施工人员表示慰问,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2016年9月,在700米样板路即将竣工验收的一次工作汇报会议上,曹书记充满深情地说:“从4月到9月,我们经历了许多、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领悟了许多。从八坊十三巷项目的实施、各种问题的解决、既定目标的达成,而且做到了‘零上访’,总结出一条,这就是: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事情装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摆上位置、把群众的诉求予以解决,最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最厚的坚冰也能融化,最棘手的矛盾也能化解。”

曹书记的这席话,很实在。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能凝聚人心民意的博大情怀!

城中村变身新地标—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

童趣巷(3D立体画)

一派自信,表达了时代主题

“八坊十三巷古街保护区资源,在甘肃全省屈指可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在甘肃全省更是寥寥无几。”

“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纯朴的人文和民俗,有保存较为完整的26院古典建筑群。”

“唤醒河州文化记忆,打造新时代临夏文旅新地标。”

这些充满文化自信的辞句,集群式出现在临夏州市两级党政领导的讲话中,出现在各级部门相关的文件中,出现在具体实施项目的广大干部口谈中。

临夏的这种文化自信,难能可贵——

今天的临夏,幸赖于古河州永续不断的文化传承脉络,承载着古河州丰厚的文化遗存。八坊十三巷,集古城临夏人文大全于一体,保护、开发、传承、利用,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了弘扬这份自信,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保护、提升、改造理念,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科学地将八坊十三巷分区规划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态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和民俗风情区等8个功能区,把临夏文化的过去、现在、将来,渗透融合在这8大区域,使之生生不息、连缀不断。根据这个大思路,项目领导小组在组织指导展开八坊十三巷保护开发中,严格“以保护为前提,以保护为基调、以保护为目的”,坚决做到“严格保护八坊基本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全方位展示传统民族文化”。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按照“保护开发、文化融合、突出特色、主题引领、节点创新、符合实际、经济合理”的思路,不断优化“两点、四带、一中心”的文化景观艺创方案,针对居民实际需求,从商铺、家门、墙面、屋檐、景观、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着手,采取政府引导、多元化设计、一户一策、共商共建的方式,实施保护改造。

从八坊十三巷南入口,走进改造一新的老八坊主干道——大旮巷。据介绍,这条大旮巷,过去路面狭窄、交通拥堵、沿街建筑零乱,残留的文化印记模糊不清。如今的大旮巷,充盈着文化景观,充溢着文化浓汁,充满着文雅气质;一路走去,映入眼帘的景物,集中展现了临夏特有的砖雕、木雕、铜雕、泥塑、彩绘等文化元素凝成的“出彩”!回族居民拜丽指着院墙上的一组砖雕说:“这上面刻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故事,我们上年纪的人天天看这些雕刻,看了感到自豪;我们的孩子们日日看这些砖雕故事,看了很受教育和启发。”临夏市民海丽来到大旮巷看新奇的雕刻,她说:“真没想到呀,临夏的先辈有如此高超的手艺、工艺、技艺!”

2016年9月26日,大旮巷、拥政巷一期700米保护改造工程竣工开放。国庆节这一天,临夏万人空巷,游客井喷,空前绝后!这么多人来这儿看什么?看临夏的文化!

文化,充满自信的古河州文化,通过八坊十三巷一期项目,作了一次破天荒的展示和检阅;重现再现呈现了靓丽的风采和历史文化的强大冲击力、感染力。

在一期项目取得预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基础上,临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对八坊十三巷进行更大范围和规模的二期规划改造,继续唱响“文化为先、利民为本”、“亲民、利民、便民”的主旋律。市委曹正民书记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二期工程要坚持文化理念,缺少文化之处,要变成充满文化;丢失断裂文化的地方,要变成传承文化的样板;真正做到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景观,八坊十三巷,巷巷不一样。

曹正民书记对于临夏文化传承在八坊十三巷项目中的“再解读”,使正在进行的二期项目,凸现出更加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符号、文化印记、文化标志——

这是专员巷,它的功能定位为“八坊印巷”。这儿将出现一座摄影师情景雕塑,随着摄影师镜头的引导,通过半封闭环境的摄影作品长廊,让游人静静地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

这是王寺巷,它的功能定位为“回儒文化巷”。南段用回儒文化礼仪小品,体现回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北段通过浮雕壁画,完整表达回族婚俗文化。

这是石桥巷,它的功能定位为“丝路回商风情巷”。“乐商坚韧、义利共济”回商精神文化墙、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雕塑、回商经典故事墙,将让你在驼铃声声中感受悠远的思念。

这是坝口巷,它的功能定位为“河州溯源巷”。巷口一座造型别致的牌坊,导向你走入古河州文化综合展示区;利用部分土墙机理,将马家窑、马厂、辛店等不同文化类型的经典图案、彩陶纹饰装饰在墙体,让游人走进由神秘纹饰、特殊器型传递信息的悠远而去的临夏历史隧道,去仰望和感知古河州的伟大奇迹。

还有小南巷(人文生态巷)、大南巷(八坊创意巷)、北巷(红水河映像)、沙尕楞巷(八坊味道巷)、细巷(八坊童趣巷)、大南巷(八坊创意巷)……

二期项目除改造上述9条街巷外,依据老八坊特色和新八坊创意,还将打造河州书院、非遗馆、博物馆、茶马司、八坊小剧院等5大文化院落。河州书院,将是文人墨客文化情结、书画墨宝风韵精神的栖息地。非遗馆,则会逐一展示临夏103种已被列为“非遗”的文化传承项目。博物馆,纳入临夏独有的化石、彩陶、文物、手工艺、文化遗留等多种珍稀文化元素,采用声光等现代新技术组成大型陈列。茶马司,用雕刻八坊全景沙盘,演绎千年历史,重温河州底蕴,品味域名变迁,展示物流聚散,标榜河湟雄镇。八坊小剧院,则是把临夏静态文化变为动态文化的艺术殿堂,让游人在此欣赏八坊别样的人文风情。

未来的八坊十三巷,真正的民俗文化特色聚集区!真正的中华文化旅游观赏区!真正的临夏文化展示区!真正的“巷巷不一样”!

是的,临夏的八坊,是中华民族的八坊、世界的八坊;临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世界的文化。把临夏文化精心打造成精品,奉献给世界,这是临夏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对此,临夏充满自信!

一次转型,助推了完美飞跃

从实施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实施一期大旮巷至拥政巷保护修复工程以来,按照“文化上墙、景观进巷、商业进院”的原则,相继建成八坊民俗馆、八坊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和回廊广场,初步形成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明显的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街巷。随着2017年重点实施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二期(九巷一河)项目的顺利推进,一个“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民俗独特”的特色旅游景区已经形成,“八坊”这块福地不断释放出遒劲璀灿的光芒,彰显着无穷魅力。

一位伟人说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临夏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用政治智慧执政理政,善于挖掘和开发这种创造力,做好做足经济社会转型的文章,使之嬗变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是笔者在采访时获得的一组数据:一期保护修复的700米大旮巷至拥政巷,原先仅有10户商铺,总经营面积120平方米,铺面租金每平方米不到10元。改造后,这一段街巷的商铺增至70户,经营面积扩大到1600平方米,铺面租金每平方米升至80元;稳定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30人。同时,由于景点打造、品牌入驻、游客增多,八坊的不动产(房产)迅速增值,带动巷内住户固定资产增长。

数字是枯燥的。然而,这一组与八坊居民家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数据,却具有滚烫的热度,每个符号充满着值得张扬的激昂,闪光着自尊自重自豪。

大旮巷中段住户马苏女,她对这样的数据情有独钟、喜形于色。一开始,马苏女对宅院改造持消极态度,在改造过程中又与隔壁邻居为楼层高低发生激烈冲突,差点成为“钉子户”。后经反复做工作,前后长达一个月,终于“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领导的关怀下”(马苏女语)达成一致,按照项目改造的要求,改善了宅院环境。当马苏女与租客签订协议书、摁上手印、收到年房租金5万元的那一刻,马苏女激动得不得了,接着一大沓人民币的双手甚至有点颤抖。第二天,马苏女来到项目办公室,感动地说:“我要制作锦旗,专门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让我家一夜之间由穷变富!”

还是在大旮巷。现今街面上有一家专营农牧清真食品的商铺,这是“八方清河源公司”承租的旗舰店(展厅)。2016年底的一天,街道干部动员这户人家开个商铺,户主和儿子先是不同意,转而又在半夜里不按规定私自砸开墙体立面,严重破坏整体改造布局和街容。街道要求其整改,在上门做工作时发生一场风波。如今,这户人家的商铺年租金10万元,成为大旮巷的收入大户、致富之家。

短短几年,八坊十三巷脱胎换骨,旧颜换新颜。

探究八坊十三巷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奥秘,在于主导城市发展伟业者的转型探索和成功实践。

一座城市,会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而日新月异。

或许,过去八坊十三巷前行的步伐慢了半拍,让掉队落伍的八坊十三巷群众期盼已久。但,经营一座城市如同经营一个品牌,与时俱进与厚积薄发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抓住机遇与稳健前行则是成事秘匙。八坊十三巷的后来居上,充分证明这一点。

或许,八坊十三巷以往的“慢”,还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慢”,幸运地守住了那个厚重的历史文化之垒;因为这个“慢”,为今天的“快”和“好”、“优”和“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前置条件和坚实基础。

笔者故乡江南古城,几乎与临夏古城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积淀。然而,因为“过急、过快、过度”的城市建设冲动,乃至“无规无矩无序”的任性开发,造成了如今的一声叹息:古迹湮没无影,文化符号无踪,乡愁寄托无着。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八坊十三巷是幸运的。幸运在于临夏州市两级党委政府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城市经营头脑,守住了城市发展的底线,智慧地衔接承传了临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八坊十三巷在转型发展中的成功实践和完美飞跃,值得点赞!

一份答卷,续写了临夏新篇

2019年1月16日晚8时,我冒着刺骨的寒风造访八坊十三巷。站在写有“大旮巷”三个大字的巷首坊柱下,向静静的巷道望过去,朦胧的霓虹灯,把温柔的色彩投向街巷,洁净的巷道砖泛着明净的光泽。走进巷内,一路上步步有景,砖雕、木雕、铜雕别致地佩饰在街面砖墙、院落门楣;茶马互市雕像、回族风情画卷、古典院落陈列……处处流淌着临夏历史传统文化的浓浓汁液。“真没有想到,遥远的大西北临夏,保留着如此完整的古街巷;真不可思议,隆冬夜晚的八坊十三巷,有着这样美妙的景色!”这是笔者首次到临夏的当晚、看了1个小时八坊夜景后发出的由衷感慨。

八坊十三巷,曾经的寻常陌巷、寻常杂院、寻常人家。如今的八坊十三巷,砖墙黛瓦、青砖雕花、梦幻木刻;照壁古朴、门廊古色、庭院古香……可以这样说,八坊十三巷项目,选用的每一块砖雕、每一个类型的创意,都凝聚和渗透着决策者、建设者的智慧,闪耀着丰厚的文化涵养、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崇拜和情结。

在采访中,马旭局长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有天晚上,市委曹书记来到小南巷,边走边抬头看什么。他忽然站定下来,对陪同的项目负责人说,你们仔细看一看,现在这样的灯光是不是有点刺眼呀?是不是可以再朦胧一点、静谧温馨一点呢?又说,我们一定要用绣花的功夫,去做文旅事业;用我们的扎实功夫,去展现八坊十三巷独特的用心和品质。

还是在八坊大旮巷。我与一位前来旅游的江苏老乡,邂逅在老住户马炳山家门口。攀谈中,这位游客不无感触地说:“到过许多古镇,走过许多古街,见过许多古迹,许多年了,这些地方看得有些厌腻了;原先的那份新奇、好感、崇尚,随着变味的景区、景观、景色,特别是文化元素的褪色和退步,已经没有再想去看一看的冲动。现在好了!今天我一走进八坊十三巷,满目皆是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砖雕墙面,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古式建筑,一件件记录历史的古玩藏品,让人感受到大中华文化的博大、大西北风俗的别样!像八坊十三巷这样的具有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显著特点和亮点的新景点,必将引发新一轮中华文化寻根、寻脉、寻趣、寻乐的热点!”这时,户主马炳山凑上前来交谈。他自豪地说,“这位江苏朋友呀,欢迎你来我家看看。远方的客人来我家,这是我的荣幸。做梦也没想到,我家会成为旅游景点。”

在八坊十三巷的一间非遗技艺工作室,甘肃工艺大师、泥塑技艺传承人常天平先生,向我展示了他的“农耕系列”泥塑作品。

我惊喜地看到,在八坊十三巷,有一批像常天平那样的文化人,在这儿从事着把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行弘扬、传承的工作。常天平先生说:“八坊的文化环境特别强烈,文化氛围特别强盛、文化气场特别强劲。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担当,更是能给临夏人、甘肃人、中国人、及之全世界的人,带来中国古巷子的非常怀旧,带来中华民族文化的非常自豪,带来现代人与历史对话的非常愉悦。”

是的,八坊十三巷的变迁,定格下河州古城、梦里天堂的一幅幅画卷和民俗风情,记录下民族文化自信、民族风采展示的一个个瞬间。

是的,八坊十三巷这个文旅新地标,已经和正在呈现出临夏风韵和别样多元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以它特有的建筑样式,凸现着丰富多元、时代特色鲜明的街巷文本。

是的,八坊十三巷这座文旅新地标,是由建材元素和文化元素为支撑构成的立体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建筑美最浪漫的理念。让我们走进八坊十三巷,身临其境目睹之、触摸之、体悟之,一起去感慨她的雄伟和优雅,去感触她的沧桑和风采,去感叹她的深邃和广博,去感悟她的风姿和韵律。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城镇建设工作,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临夏八坊十三巷保护改造项目的正确实施和期成,这是临夏州市两级党委政府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好范例,是向党和人民递交的一份优秀答卷。

数中华文化还看今日之临夏

大夏河静静地流淌着。树影、花影、山影倒映,漾出一波波难以抗拒的柔美。

八坊十三巷安逸地休闲着。街巷幽幽,庭院深深,诗意地栖息着古典或年轻、优雅或活泼、精致或灵动。

嘹亮的鸽哨,缭绕在优美的飞檐,把我的视线延展到遥远的天际。

忽地记起明代大学者解缙盛赞临夏的两句诗:“有明一代重开边,蔚起人文六百年。”这是临夏文化贡献于中华文化的凿凿史实。

又想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华先生的精辟论断:“华夏文明的前半身看临夏。”这是临夏无与伦比、至高无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面对逝去,临夏和她的子民无法置身于外。惟有承前启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俯身凝视,沉淀的本真已然蓬勃飏起。如今的临夏,不只是千年河州文化积淀的物化重现;临夏的今天和明天,还承载着新时代中华大文化继续前行的历史担当。

临夏,凭借强劲的经济和文化两翼,翱翔在陇上大地。

天地间,矗立着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八坊十三巷!

(2019年4月17日-19日修改于京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