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非遺傳承人伉儷完成湖南古琴主要曲目打譜

厉害!非遗传承人伉俪完成湖南古琴主要曲目打谱

王穎、周毅夫婦正在合奏古琴名曲《良宵引》 湘聲報記者閆利鵬攝

古琴悠悠,情韻綿長。走進位於長沙市雨花非遺館的吉蓀古琴研習室,恰逢王穎、周毅夫婦正在合奏一曲《良宵引》,輕攏慢捻間,古樸清脆的琴音,從兩人的指尖流瀉開來。

數十年來,這對伉儷與古琴結下深厚情緣,他們不但雙雙成為古琴藝術非遺傳承人(妻子周毅為長沙市古琴非遺傳承人,丈夫王穎為雨花區古琴非遺傳承人),還一直致力於古琴的研習與推廣,讓古琴在現代生活中迸發出新的魅力。

1

學琴之路 夫妻倆各有各的風格

待一曲合奏落下最後一個音符,王穎與周毅相視一笑,舉手投足間頗有古樸淡雅之風。這樣的場景,已是他們生活的日常。

從16歲開始學琴,周毅已經在古琴藝術道路上探索了近30年。周毅的祖父是長沙古琴藝術代表人物、1956年全國古琴普查中86位琴家之一的周吉蓀,也是《湖南文聯六十年·音樂卷》中僅收錄的兩位琴家之一。

“文革”期間,古琴藝術受到很大影響,到了周毅這一代,家族中已無人會彈古琴。1988年,因在同輩中年齡最小,周毅承擔下傳承古琴藝術的重任,開始學習古琴。

厉害!非遗传承人伉俪完成湖南古琴主要曲目打谱

周毅的祖父、長沙古琴藝術代表性人物周吉蓀

上世紀80年代的長沙還難覓古琴蹤影。此時,上海的姑奶奶給周毅寄來了一張琴,並附上了一個親手做的琴囊,鼓勵她好好學習。

雖然家庭氛圍濃厚,但周毅的學琴之路仍然艱辛。因為古琴有迥異於所有樂器的記譜方法,又有著獨特而完善的理論體系,要找到一位良師十分不易。周毅只能節衣縮食,利用寒暑假,輾轉到瀋陽、鄭州等地學琴。

在古琴名家顧澤長、丁紀園的教導下,周毅逐步形成了清麗圓活、雋永細膩的個人風格。

如今,已是民盟盟員、大學副教授的周毅,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在做好教學工作之餘,她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習古琴上。

相比周毅為傳承祖業而習琴,王穎的學琴算是半路出家。

王穎與周毅結婚後,最初只是妻子身邊的“琴童”。當時沒有琴譜,主要靠聽來跟彈音律。周毅反覆練習每個曲子,有的甚至要彈奏上萬遍。練琴之時,王穎則在一旁為她播放錄音機磁帶,耳濡目染中,也逐漸學會彈奏一點古琴。

有一次,丁紀園先生來到周毅家,發現王穎非常有天分,反覆勸說他學琴。王穎被老師的誠意打動,決定跟隨丁先生學琴。那時,丁紀園在鄭州博物館授課,他則遠赴鄭州學習。

雖然是半路出家,但王穎學琴一點即通,之後更是愛上練琴,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彈琴及研究琴學上,甚至可以練琴至凌晨二三點。王穎笑言,學古琴也有壞處,就是琴譜難記,令自己早生華髮。

同為琴友,夫妻之間常探討習琴心得。王穎揶揄:“我倆現在也有路線之爭,我的風格奔放,她的風格秀雅。她雖然不欣賞我的風格,但我一直欣賞她的風格。”

2

堅守琴道 不刻意迎合大眾口味

古琴聲古樸悠揚,養心養性,自古以來其演奏往往被看作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有些人開始用古琴演奏許多現代歌曲。

對這種創新的方式,王穎並不否定其積極意義,但他認為曲目必須精選。比如用古琴彈《小蘋果》會很滑稽,彈《康定情歌》風格不適合,而《越人歌》這樣的曲目用古琴演奏更好聽。

在周毅看來,學習古琴需要守住一份淡泊心,“要與人為善,還要有一顆貼近自然的心”。

周毅說,中國幾千年的人文積澱,使古琴藝術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與生命情懷之中。在《漁樵問答》《良宵引》等曲目裡貼近、品味自然,身體也會隨著演奏變得更舒展。

厉害!非遗传承人伉俪完成湖南古琴主要曲目打谱

王穎、周毅夫婦收藏的全套《琴曲集成》

無病呻吟、炫技媚俗的古琴演奏方式,為周毅、王穎所反感。看到一些古琴初學者,愛用一些怪異的聲音來博取眼球,王穎直言:“彈琴就像人說話一樣,別嗲聲嗲氣。古琴是內心的一種真實表達,只需迴歸本源,用平常心表達便足矣。”

周毅也曾被人質疑過。聚會時,有人對周毅說:“你怎麼不用古琴彈一首《生日快樂》?不會彈嗎?”面對質疑,周毅笑而不語,“不是不能彈,而是用古琴彈奏這些曲目會破壞琴曲的純粹,就像穿著旗袍跳迪斯科,會失去它應有的優雅。”

近年來,被列入中國第一批非遺保護項目的古琴藝術,不僅屢屢登上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舞臺,而且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周毅與王穎也在積極傳播古琴藝術,還成立了湖南省音樂家協會陽春琴社,舉辦了古琴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等各種公益活動。

3

出版琴集 打造湖南文化名片

在湖湘文化中,古琴曾有非常高的聲望。“楚琴趙瑟齊竽秦箏”,便證明了楚地是古琴的故鄉。2000多年前出土於湖南、湖北的古琴,以及湖湘文化傳統中歷代先賢與古琴結下的深情厚意,都彰顯著楚琴厚重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地位。

這些年來,王穎、周毅夫婦除了習琴授琴,還潛心於湖湘古琴曲的挖掘、整理、打譜工作。在研究中國古琴譜時,他們發現了一個現象:大量的古琴曲都與湖湘有關,有的曲目是作者在湖南創作,有的則描繪了湖南的景物或者發生在湖南的事情。

王穎對湖南古琴曲目如數家珍,比如中國古琴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瀟湘水雲》都與衡陽相關;《洞庭秋思》描寫的是洞庭湖的秋景,《岳陽三醉》源自呂洞賓三過岳陽醉了三次的傳說;《屈原問渡》《離騷》《澤畔吟》等一些古琴曲,與湖南息息相關;而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曾作古詩“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古琴曲《樂極吟》《欸乃》便緣於此詩。

“古琴曲目研究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因為同一個樂曲,演奏方式卻在不斷豐富變化。”王穎說,比如《平沙落雁》有90多個版本,他們要把這些版本都彈過一遍後,通過對每一個版本的分析,找到它們流變的規律以及發生變化的原因。

目前,夫婦倆對湖湘主要古琴曲的打譜工作已經完成,接下來打算結集出版。“湖湘古琴曲集能充分展現湖湘藝術的厚重成就,將是全國唯一以省域文化展示的古琴曲集。”王穎說,希望它能成為湖湘文化的一張名片。

END

文|湘聲報見習記者 陳盡美

美編|張春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