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有哪些歷史氣息濃厚的地方?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漢中境內以下名單(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外的,要麼夠不上級別,要麼幾乎是重建的。照這個單子去探訪,總不會錯。不過,有些點(比如遺址類)其實就是某縣某村一個不看牌子完全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農田,去之前最好做好功課。


一、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這個不用講了,代表今天漢中境內露天文物最高水平,不過這些在我國書法史、藝術史上繞不開的碑石,因為當年水庫建設,都切割後放在漢中市博物館內。憑弔遺址可以到市北,不過水庫景區今天的摩崖大多是電腦字體新造的,不看不遺憾。

二、武侯墓。勉縣境內,武侯墓始建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不過今天的一些地面建築、碑刻,多為清代以後的。

三、龍崗寺遺址。南鄭縣(今天叫區)境內,位於梁山鎮愛國村西北龍崗寺內。1983-198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文化堆積以老官臺文化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為主,其中半坡類型墓地的揭露是主要收穫,另外還有新石器和漢代的一些出土文物。舊石器文化距今120多萬年,發現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石器,劍齒象、羚羊、大熊貓等動物化石;新石器文化距今7500多年、清理墓葬430座.出土獸頭尖底瓶、人又彩陶壺、彩陶罐等大量文物;漢代墓葬群出土青銅劍、青銅鼎、陶俑、玉鳥、鎏金帶鉤等文物。該遺址的發掘,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漢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認識,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淵源、分期、墓地佈局、埋葬習俗、社會經濟以及社會組織結構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非考古擁躉可以不去。

四、李家村遺址。西鄉縣境內,注意和眉縣李家村西周墓區別,這個是城西約1.5公里處,地處漢水支流牧馬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2.6萬乎方米,包括房址,窖穴、陶窯、墓葬。陶器手製,質地疏鬆,火候較低,陶色不純。主要器形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等。常見的紋飾有線紋、繩、附加堆紋等。石器有磨製、打製兩種,器形為石鏟、石斧、石錛、石鑿和尖狀器、刮削器等。該遺址的遺存有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特徵。以前去探訪過幾次,就是河邊的一片稻田,不看牌子根本不會想到。非考古擁躉可以不去。

五、張騫墓。城固縣境內。張騫在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病逝於長安,歸葬故里《史記》有載;唐李延壽撰《南史·蕭斅》:“梁州刺史宜豐侯循以為府長史。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冡”,或雲張騫墳,欲有發者,輒聞鼓角與外相拒,椎埋者懼而退。斅謂無此理,求自監督。及開,唯有銀鏤銅鏡方尺。”北宋時期文同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到此地來憑弔;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也記說“張騫墓在城固縣西,有碑,文字磨滅,不可辨”。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學者型省委書記)重新題碑,清代的各種方誌記載都很詳細。後來學者陳直則說,張騫墓今在成固縣張家村。1940年西北聯合大學加以清理,墓為磚室,取出有幾何紋漢磚五方、“博望家造”陶模一方,現均藏西北大學歷史系。同時所出尚有銅鏡一、五銖錢數枚,已失去。太史公所謂冢在漢中,以郡言包括成固縣也。

六、蔡倫墓和祠。在洋縣。今存碑石可考最早者,為明代萬曆年間所立“新建祠記”;清乾隆十一年,巡撫畢沅立“漢龍亭侯蔡公倫墓”;祠內曾發現東漢磚。

七、開明寺塔。洋縣縣城廣場中。開明寺古稱法輪院,唐開元中建,宋慶元元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為叢林,有浮屠高13層,寺已無存,塔勢甚傲然。開明寺塔,為多簷式方形磚塔,底層北設券門,共13層,高30餘米,現存塔為清嘉慶間重修。

八、五門堰。在城固縣。漢中盆地上最成功的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創於西漢居攝二年,至今已有2000年曆史。唐武則天時“五洞之下,筒車九輪”,以後各個朝代都在整修加固。1931年,陝西省政府主席楊虎城將軍視察五門堰。詳情可以看看魯西奇的《漢中三堰》。

九、張良廟。留壩縣城北約15公里的秦嶺太白山南坡紫柏山麓,又名留侯祠。始建於東漢,以後歷代多次修葺。現存廟宇為清代建築。相傳是西漢張良晚年隱居之地。

十、靈巖寺摩崖。漢至民國摩崖石刻。位於陝西省略陽縣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靈巖寺又名靈崖院、白鹿洞。唐開元年間建。分前、後兩洞,由奈何橋連接。現存石碑、摩崖題刻約120方,有小碑林之稱。以東漢建寧五年刻《郙閣頌》為代表。

十一、何家灣遺址。西鄉縣堰口鎮涇洋村涇洋河右岸二級階地上。1980-198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其文化堆積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為主。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人頭像、線刻人面紋骨管等是十分罕見的原始藝術珍品。

十二、寶山遺址。位於城固縣城北4公里處的清水河北岸,地屬寶山鄉寶山村。遺址縱貫城固、洋縣兩縣交界處的漢江支流淆水河流域、是陝南地區唯一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50年代至1990年,共商代窖藏青銅器大小總數為653件。詳情可參考《漢中出土商代青銅器》,巴蜀書社。

十三、寧強羌人墓地群(宋代/清代)。在寧強縣(原名寧羌縣)胡家壩鎮胡家壩村,面積1300平米,是首個羌人墓葬群被發現。

十四、漢中東塔(淨明寺塔)。創建時代無考,相傳三國時,龐德曾養痾於此。塔高約15米,原13層,現為11層。為單層磚砌,多簷式,四方形。為“漢中八景”之一。1953年,曾在塔頂發現壓角鐵獅子一對,鐫有“慶元四年洋州城西李子昭謹舍”字樣。

十五、良馬寺覺皇殿。在洋縣。始建於宋代的良馬寺覺皇殿,為漢中市唯一、陝西省少存的宋代典型建築。

十六、智果寺。洋縣西謝村鎮。始建於唐儀鳳年間,宋、元、明屢修,自古就有“漢上名剎”之稱。最近的重大修繕是在明朝萬曆十四年,寺院內現藏明朝萬曆四年(1576年)由內閣首輔申時行題寫的“敕賜智果寺”匾,還保存有明朝“慈聖宣明肅皇太后所賜”的佛經三千多卷,共四千多冊。

十七、勉縣武侯祠。勉縣城西3公里處108國道之南,漢江之北。始建於公元263年,史稱“中華第一武侯祠”。歷代均有修葺,現有建築多為清代所建,包括祠內外牌坊、山門、戟門、琴樓、鐘鼓樓、樂樓、獻殿、崇聖祠、東西轅門、墨林和望汀樓等。另有漢桂兩株,漢柏22株和高約10米的旱蓮一株。

十八、青木川老街建築群、青木川魏氏莊園。回龍場發軔於明代,形成於清中葉,繁盛於上世紀40年代。它曾是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最繁榮最負盛名的商業、文化交流場所。魏輔唐統治青木川時期,回龍場是非常繁華的集貿市場,。回龍場的現存建築以民國時期的為主,但頗具明清風格。


八磚學士


陝西漢中城固縣的張騫紀念館

張騫紀念館,雖然規模不如新疆,但同樣意義重大。

位於陝西城固縣的張騫紀念館,仿古建築典型的對稱結構

邁入大門,門內有門,層層遞進,有點溯本求源的感覺

遠遠看到的一個展館

展館正中的塑像就是張騫,因為這些是我和同事用不同相機拍的照片,所以顏色不太統一

從展館出去再往裡走就可以看到張騫墓,張騫原本就是城固縣(現在叫城固縣,當時另有叫法)人,最終還是“回”到此地,這張照片稍稍有些過曝

在兩側的展館裡,還有張騫的生平偉績等展示,例如上次說到的絲綢之路

位於漢中石城南門外的漢拜將臺,相傳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

拜將臺正門

拜將臺有南北兩座土臺組成,臺高3米多,面積為7840平方米。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的韓信,由此登上楚漢之爭的大舞臺前,幫助劉邦打下漢室江山。拜將臺因此也被視為漢室的發祥地。

韓信

南臺四周用漢白玉欄杆圍砌,臺場平坦寬敞,臺腳下東西各樹立一石碑,東碑陽刻“拜將壇”3個字,碑陰刻《登臺對》。

南臺東碑陽刻

西碑陽刻“韓大將韓信拜將壇”8個字,碑陰刻七絕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

南臺西碑陰刻

北臺上建有一亭,頂部是斜山式。斗拱飛簷翹角,下邊枋檁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蘇式彩畫。

北臺

拜將臺前的棋盤廣場上,征戰楚漢、宏圖西漢的功臣良將的雕塑,排列在楚河漢界兩旁的。

棋盤廣場

蕭何

安放於拜將壇的漢中世紀大鐘,重達11噸,屬中國西部最大的銅鐘,其聲宏亮,氣勢壯觀,與拜將壇相應交輝。

世紀大鐘

登臨拜將臺,不遠處傳來雄渾悠長的鐘聲,頓時給人一種寥廓壯美,豁然開朗的感覺。

古漢臺位於漢中市東南部

又名七星臺

相傳是漢高祖劉邦

在漢中稱漢王時所建的府邸

古漢臺高7米,坐北朝南,

分三個臺階,

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

典型秦漢宮廷模式的遺址,

後來人們常將這個

臺視作漢朝基業的象徵。

臺上有望江樓,高約17米,

曾是漢中的最高層建築。

在過去,登臨三樓向南眺望,

一眼就可以看見漢江,

是人們飽覽漢中風光的最佳去處,

正如望江樓二樓榴聯上寫的:

“漢水東流幾千裡,

秦雲北望第一樓”。


望江樓東側銅鐘亭裡

放著一口很精緻的大銅鐘,

據說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

為傳世珍品。


望江樓西側石鼓亭內的石鼓,

又名月臺蒼玉,玉質,

傳說是漢王劉邦的上馬石,

為“漢中八景”之一。


望江樓對面,是建於明代的桂蔭堂,

據說堂前那幾株大樹就是古漢桂,

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

是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


桂蔭堂南面,是一潭水池,

這是清初所建的鏡吾池。

鏡吾池為長方形,

長13米,寬6米,

中為石拱橋,

分別刻有“龍”、“虎”,

為漢中道署十景之一。

池旁一個圓形的石頭上,

鐫刻著一首名為《鏡吾池》的詩:

“池塘如鏡水平蕪,

照得今吾即故吾。

莫笑萍蹤飄不定,

春風一約自同趨。”

古漢臺現為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

館內珍藏有歷代碑刻、拓片、

書畫等珍貴文物1萬多件,

其中尤以石門十三品最具盛名,

有“國之魂寶”之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