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走在鄉間的路上,總能看到遠處有幾波人,們有的圍在一起燒紙錢,有的在收拾祭品,還有的跪在祖墳前面磕頭。在小編的家鄉,鄉親們在這個節日並不會去祭祀已故的先人們,我們大多會在清明節或者在陰曆的十月一去給先人燒紙,以表達對先人們的思念之情,那中元節和清明節或者陰曆的十月一這些都是祭祀先人的節日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大致捋清了這三個傳統節日的區別,下面為大家娓娓道來。

先說清明節,清明節最早出現在漢族,大約始於周代。有個最著名的傳說,相傳晉文公還是公子的時候,在一次逃難中又累又餓,在不毛之地一點吃的都找不到,正當大家灰心意冷時,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晉文公喝下了這碗肉湯才恢復體力,在稱霸之後,他封賞了所有人,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想讓其它大臣為自己說情,於是帶著母親告老還鄉了,文公就想請他回來做官,但是介子推去了大山裡,實在不容易找,於是就把山燒了,這樣介子推就能出來了,等燒完山才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經在一顆柳樹下去世了。文公在介子推的衣服上看到了一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為了紀念他就把這一天定為了寒食節,第二年發現那個老柳樹又發了嫩芽,於是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了清明節。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現在中國的滿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瑤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陰曆的十月一是中國的另一個傳統節日-祭祖節,不知道大家對這個節日清不清楚,反正小編對這個節日印象比較深,甚至比清明節的印象還要深刻。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祭祖節,又名送寒衣節,從字面的意思就能很好的理解,是給已故先人送衣服的節日。相傳,孟姜女的丈夫就被抓走修築萬里長城。快到冬天時,孟姜女擔心自己的丈夫,於是做了棉衣去給丈夫送衣服,殊不知,等待她不知是埋在哪塊磚石的冰冷的屍體。孟姜女悲痛欲絕,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陰曆的十月叫“孟冬”,十月一就是是進入冬天的第一天。為了讓九泉之下的先人們不會挨凍,於是燒紙錢和衣服,讓他們能過個溫暖的冬天。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最後說一下中元節,中元節是我國三大傳統鬼節最著名的一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節日的傳說最多。一種是:這一天,一部分農作物已經成熟,用這些農作物告知祖先開始豐收;另一種是:這一天,鬼門開,眾鬼遊行,所以要準備好食物,以使祖先吃飽再走;最後一種說法是: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它的主題是祭祀孤魂鬼,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解讀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清明節和祭祖節三大傳統鬼節的不同

老一輩人就說過,七月放鬼,十月收鬼,在這期間晚上儘量不要出去走動。不知道從何時起,小編就開始關注,每逢過了中元節,晚上的事故會比平時多一些,而且大部分是致死的事件,在小編看來,古人說的話應該有一定的道理。

最後,奉勸大家這一點時間晚上少出門,出門也一定要小心,多注意周圍的情況,保證自身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