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沒有信仰嗎?哦,少數民族有信仰。

中國漢族人沒有信仰!漢族人就沒有信仰嗎?不,我們有信仰,和所有國內國外、少數多數人一樣,我們也有信仰的。

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是生活。

我們的信仰在哪裡?在生活的點滴與追求裡,集中表現在經歷歷史長河的洗禮而歷久彌新的傳統節日裡。

中元節,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

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在古代,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習俗一:放河燈——荷葉燈傳說

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做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不是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濟。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習俗二:祭祀——佛教典故盂蘭節起源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很心痛,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習俗三:送羊——沉香劈山救母

傳說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

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

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從慈悲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經年之後,我們可以好好告別——中元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