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四大祭祖節日,又與上巳節(三月三)、清明節、寒衣節(十月一)並稱為四大鬼節。

中元節由於過去被認為是宣傳所謂“封建迷信”,從而漸漸被人們忽視,其實中元節傳達的是敬畏精神,宣揚的是一種感恩文化,而敬畏和感恩恰恰是今天的人們所缺失的。

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會肆無忌憚,經受不住誘惑的侵襲,把握不住做事做人的度,以至於完全迷失自己。

一個人心存敬畏的時候,他就會有整體意識,懂得感恩,把除自己之外的一切視為上賓,而不是利用與踐踏。

一個能夠對別人、對萬事萬物相敬如賓的人,他肯定是一個和諧的分子,一個人在和諧著別人與外物的同時,最終也和諧了自己,圓滿了自己。

中元節可以讓我們停下腳步,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感恩先祖,敬畏自然

七月十五是月圓之夜。

遠古時期,人們崇拜月亮,視月亮為時間、生命之神,每逢月圓之夜都要載歌載舞舉行慶典,也就是“跳月”,因此中元節的起源與月亮崇拜有關。

中元節還與上古時期迎四時之氣、四時祭祀先祖的禮俗有關。

七月十五在古時候被稱為“秋嘗”,意思是七月初秋,穀物成熟了,用新收穫的糧食來祭祀先祖,給先祖“嘗新”,同時也祭祀土地和莊稼。

所以中元節祭祀先祖,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彙報豐收,同時也傳達了對糧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對自然的敬畏。

周國平說:“人不可背離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人類只是向自然借了一塊地方,被賜予了一段時間,以生命這種形式出現、存在,並享受生命的甘美。也正是在這塊地方、這段時間裡,有動物、植物和雷電山川與人類作伴。

所以,對自然要敬畏,對同行的夥伴要謙讓、客氣。不但人與人要和睦相處,人類還要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

很多人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但是卻相信自然擁有神秘的力量,是一個有情有靈的生命體,敬畏是會得到回報的。

保持一顆敬畏的心與自然相處,獲得的將是兩者平等的尊敬和萬物的圓融。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三元居中,敬畏天理

中元節來源於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

“三元”相對應的就是三個節日,其中的上元節就是元宵節。

道教又有“三官”的說法: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

相傳七月十五這天,地官出巡人間,分辨善惡,並察看人鬼劫數,所以那些餓鬼囚徒也在這一天聚集起來,等待赦罪超度。

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

目連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

他在修行中仍然很想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發現母親已經變成餓鬼,吃的喝的都沒有,境況可憐。

目連於是運用神通,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傷心,就向佛祖求助。

佛祖對目連說,他的母親在世時,做了不少惡事,犯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後來佛祖告訴目連解救他母親的方法。

善惡到頭終有報。頭頂三尺有神明。所以我們應該像古人那樣敬畏天理,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善去惡。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三教合一,慈悲普度

今天的七月十五雖然通常稱之為“中元節”,其實它是融合了儒家的祭祖節日,歷史上的道教“中元節”,以及佛教“盂蘭盆節”,這樣“三教合一”的一個祭祀祖先鬼神的節日。

中元是由上元而來的。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那麼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由此中元節有放河燈的習俗。

人為陽,鬼為陰;陸地為陽,水下為陰。所以,上元節張燈是在陸地,而中元節張燈是在水裡。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燈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古人認為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代表還沒有忘記那些冤魂怨鬼,這表現了古人的慈悲。

道士在這一日的夜裡誦經,進行十方普度,讓餓鬼囚徒得到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度法會,就是“盂蘭盆會”。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倒懸。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

中元節人們還會“燒街衣”,在天黑後,帶著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無靠的孤魂有衣服御寒,有食物填飽肚子。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人鬼同行,敬畏生命

鬼是純陰之物,大多數時候只能生活在陰界,很少能到陽間來,但是農曆七月是個例外。

傳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

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

人們在七月被迫與鬼同行,尤其在是在中元節前後,所謂“七月半,鬼亂竄”,在給鬼魂施捨食物的同時,還要提防一些壞鬼、惡鬼。

由此產生了一些禁忌,比如諺語說的,“夜黑睡覺別開窗,鬼不走門慣嚇人;夜黑行路不回頭,鬼走無聲楞驚心;夜黑人叫不應聲,應聲就有鬼掏心。”

有禁忌才會有敬畏,正如祭祀也有許多規矩要遵守,《朱子家訓》裡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在古人的觀念中,並沒有今天人們頭腦中的那種絕對的“死亡”概念,人死了並不是就徹底沒了,而是變成另一種形態,那種形態還可以和活著的人進行交流來往。

是古人愚昧嗎?在仍然有很多生命之謎的今天,我覺得那應該是古人對生命的一種敬畏,不輕易斷言生命就是一堆物質,不輕易否認靈魂的存在,那恰恰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因為生命太神奇,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瞭解,正如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中元節:感懷前人,敬畏天地,思索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