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的巨型毛主席塑像

張松鶴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遊擊戰》及《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他也是唯一一位親歷淞滬抗戰、抗日遊擊戰、解放戰爭戰場,潛伏過敵後、畢生創作共和國領袖及革命英雄人物的著名紅色藝術家,新中國雕塑事業奠基人之一。他留下許多著名的雕塑作品,除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遊擊戰》之外,還包括軍事博物館《新四軍戰士像》、國家博物館《運籌帷幄》、中國美術館和魯迅博物館《魯迅像》以及魯迅全集一、二、三版封面上的那幅《魯迅浮雕像》。2005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晚年張松鶴在老家清溪

革命生涯淬鍊藝術經歷

1912年10月10日,張松鶴生於東莞清溪鎮柏朗村。幼年因家貧,張松鶴十六七歲才唸完小學。1930年春,他到廣州同洲美術館學畫炭像,兼上中學夜校補習文化。同年秋,考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酷愛雕塑藝術的他,利用課餘時間鑽研雕塑。

在正式投身於雕塑事業之前,由於受時代背景的影響,張松鶴成了一位抗日戰爭的革命戰士。

1934年,在廣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後,張松鶴回到東莞家鄉任教,兩年後就投筆從戎,到上海、南京等抗日前線,參加抗日戰鬥。在這期間,張松鶴滿腔熱情地繪畫宣傳抗日,並在前線參加戰鬥和搶救傷病員。

1938年,張松鶴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參加了抗日遊擊隊。他在家鄉組織“清溪抗日自衛大隊”,被選為大隊長。1944年,張松鶴建立起清溪區抗日民主區政府,被選為區長,組織和領導清溪人民進行抗日鬥爭。1946年,張松鶴還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臺解放區,在兩廣縱隊負責主編《行軍畫報》、《行軍快報》,參加過太原戰役和解放天津的入城美工隊。

1948年初,在轉戰南北中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張松鶴從部隊轉業留在了北方,到中央組織部等待分配工作。後來被分到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擔任美術專科的班主任,彼時,他就開始做規格大小不一的毛主席浮雕像,當時國內有許多地方的毛主席像章都是用張松鶴設計的翻版。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1948年,張松鶴自部隊轉業至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任研究員、班導師、教授等職

“我父親經歷過淞滬抗戰、抗日遊擊戰、解放戰爭,所以,這種戰爭經歷在他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也影響到了他後來的創作。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到一種信仰的。” 張松鶴的兒子張方在回顧父親的一生時,如此評價其人生經歷對其雕塑事業的影響。

建國後,曾先後在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北京市美術公司、北京畫院從事雕塑創作。是新中國雕塑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自上世紀60年代起,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並一直享有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澆鑄紅色經典

1949年10月開國大典,當時天安門廣場上還沒有懸掛主席像。由於張松鶴畫毛澤東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受胡喬木之邀,與辛莽、左輝合作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澤東巨幅畫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1950年,張松鶴參與繪製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

對那個年代的藝術人而言,這是莫大的認可。張松鶴的雕塑生涯開始步入一個高峰期,也標誌著他作為一名紅色藝術家的生涯真正開啟。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為毛主席紀念堂雕塑群創作旗幟上的毛主席頭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那兩年間,張松鶴先後完成一大批關於領袖人物的浮雕像,並在全國大量複製、傳播。同時,他也主持創作了一大批與歌頌人民戰爭勝利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勝利》群像,《協同作戰》(埋雷)、《衝鋒陷陣》(戰鬥)、《參軍》、《支前》等。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參與創作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青銅圓雕《協同作戰》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創作的青銅圓雕《衝鋒陷陣》

1952年,中國老一輩的八位雕塑家集中在北京,開始設計和製作人民英雄紀念碑,張松鶴就是其中的一位。當時,張松鶴和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畢業的夫人陳淑光一同擔任紀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遊擊戰》的創作。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漢白玉浮雕《抗日遊擊戰》(作品高兩米,長約六米)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抗日遊擊戰》泥塑稿局部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和其他的雕塑家不同,隨東江縱隊轉戰南北10餘年的戎馬生涯,使張松鶴對其所表現的主題,有著更多的感悟。他為《抗日遊擊戰》雕塑增加了用來描述典型環境的元素青松、高粱等,當時曾被其他一同創作的幾位雕塑家認為繪畫性太強,主體人物不突出。但半個世紀過去,這幅雕像反而彰顯了它高度概括的藝術性。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魯迅雕塑》

“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風骨

“張松鶴對毛主席、對黨是懷著無限的崇拜忠誠,他不斷雕塑毛主席像。在那年代,全國掀起了‘造神’熱,群眾都很需要毛主席的雕塑和畫像,而張松鶴對毛主席的形象理解得很好,畫的像最多,水平也高,雕塑出來的毛主席像都是群眾喜歡的風格。”張松鶴的夫人陳淑光回憶說,“作為一名對革命事業懷著炙熱信仰的藝術家,張松鶴終其一生,都在用心地謳歌他為之奮鬥過的紅色事業。”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雕塑毛主席像

除了雕塑大量的毛主席像外,張松鶴還創作了大量魯迅的雕塑,有著名浮雕《魯迅像》、《魯迅半身石雕像》等。陳淑光說,“張松鶴特別崇拜魯迅先生,仰慕他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骨氣。”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的《魯迅半身像》,北京魯迅博物館藏,1972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雕塑魯迅

為了能夠把魯迅的那種骨氣塑造出來,在為魯迅塑像之前,張松鶴專程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還親自把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請到北京畫院舊址衚衕雕塑室來,聽他講述魯迅的生活、形象、衣著等,並拿到大量生活照片。這樣,張松鶴腦子裡就誕生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形象。他前後為魯迅塑了三個像,其中,發行量巨大的《魯迅全集》一、二、三版上的封面浮雕像流傳最廣。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2012年張松鶴百年誕辰之際,嶺南畫院在其故鄉——東莞策劃舉辦了“丹心鑄英魂——張松鶴回顧展”,展出了張松鶴先生生前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遊擊戰》浮雕、《人民領袖毛澤東像》、《毛主席紀念堂毛主席坐像》、《魯迅像》、《馬克思像》、《恩格斯像》、《列寧像》等廣為流傳的經典雕塑作品,輔以手稿書信、書刊、剪報、相片等文獻,通過實物呈現了張松鶴先生作為雕塑家、革命家的藝術心路歷程。

張松鶴一生孜孜不倦進行藝術創作和探求,留下了許多不朽的雕塑作品。展覽還展出了他的部分國畫、書法、篆刻作品。張松鶴是一位興趣非常廣泛的藝術家,一生勤勞,視時間如生命。除了在雕塑上的非凡成就,他還是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在多種藝術形式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毛主席胸像》。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圓雕,1951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紀念堂藏。漢白玉圓雕,197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 《運籌帷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59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毛主席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周恩來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周恩來像》(石膏圓雕,廣州美術學院藏,1979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 四大導師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的《馬克思胸像》。中央馬列主義編譯局藏。195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創作的《恩格斯胸像》。中央馬列主義編譯局藏。195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伉儷和他們創作的《列寧胸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在1975年以農村黨支部書記為題材創作的青銅圓雕《老支書》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的 木刻畫《沉思中的魯迅》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老先生於84歲高齡填詞並手書《滿江紅 浩浩東江》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86歲時的國畫,其題記曰:“英雄祖國英雄樹,為慕英雄畫英雄。”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張松鶴:一生謳歌紅色事業

張松鶴在清溪的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