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贏盪如果不英年早逝,秦國會不會早一步統一中國,當時的秦國條件如何?

盛世打雜


怎麼說呢?如果秦武王的才能可以媲美西方的亞歷山大大帝,那麼在秦武王一世,就能統一中國了,不用等到秦始皇了。

中國看起來那麼大,實際上統一起來根本不用那麼久。

比如說劉邦統一天下也就幾年時間,李世民也就十幾年,朱元璋也就幾十年,順治也十幾年。所以以秦武王在徵韓的戰役表現,良好的國力基礎加上英明的領導,再加上不怎麼聰明的對手,其實是可以在一代人手上完成統一的。

秦國統一天下花了那麼多時間,其實跟軍功爵有關。軍功爵是一個雙刃劍: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同時也讓軍隊領導的目光變得短淺。

秦軍發動的戰役,除非是滅蜀和攻楚國首都,基本沒有大踏步前進的運動戰,都是圍繞邊境進行村莊爭奪戰。

當一支秦軍面臨近在眼前的經驗包,和遠在天邊的戰略目標,你認為秦軍將領會怎麼選?當然選經驗包了,馬上就能升官發財。

所以秦軍在統一過程中,陷入了無聊的殺人升官和村莊爭奪戰中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戰爭並不多。而秦軍發動具有戰略意義的戰爭,都是國君力排眾議決定的。

秦軍將領眼光沒有戰略性,完全看國君的戰略眼光了。

伐宜陽,定三川就是秦武王的戰略目標,而宜陽五個月沒有攻下,按以前秦軍的思路,早就放棄攻打了,但秦武王支持甘茂意見,不惜代價拿下宜陽這個戰略目標,直接威逼韓國。

說明秦武王是有戰略眼光的。秦軍力量不浪費在爭奪村莊上,發而經過天才將領的指揮,直接攻打戰略要點,大踏步運動作戰,完全可以大大縮短統一時間。


銫媒體


秦武王贏蕩如果不英年早逝,秦國會不會早一步統一中國?

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身高體壯,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於周王畿問鼎,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


我們知道,秦武王所處的戰國(前310-307年),已經進入了快要統一的前夕。秦國經歷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大大的發揮了自身英勇悍戰的特色,一方面解決了國內的治安秩序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軍隊戰鬥力的問題。使得秦國國力慢慢的有了起色,類似於近代的中國,可以說是使得秦國吃得飽,穿得暖了,繼而也有了戰鬥力了。商鞅變法,六國為之側目,紛紛效仿變法。河西一戰,更是使得秦國打出了自己的實力和風格,也真正的打出了老秦人的骨氣。

秦國的故事,應該可以說從這裡真正的開始了。七國的故事,秦國即將登上主演的位置。

經歷了秦孝公和商鞅的一代努力,秦國開始從西邊的邊陲的蠻夷地位開始上升到了與東方六國齊名的位置。秦帝國統一的基礎,由此奠定。

如果說秦國的孝公商鞅時代是一個內部蟄伏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慢慢侵蝕東方六國黑幕的開始。那麼由孝公兒子贏駟秦惠文王和縱橫家張儀所開啟的秦國時代,則是一個對外周旋以弱盛強的時代。

張儀本來是魏國人,可惜不得志而事秦國。張儀的著名的外交家,僅憑一張嘴,玩轉天下,彈指間可退敵萬里之外,萌芽之中。

經歷了惠文王張儀一生的六國斡旋,秦國的國力各方面可以說走上了七國首位的位置,真正成為了讓六國為之恐懼的存在。

與此同時,秦國雖然經歷兩代人的苦心經營而強大了起來。但是同時期的其他六國也任然保留著不小的實力,單打獨鬥,秦國不會懼怕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六國一旦聯合攻秦,秦國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蘇秦配六國相印,合縱攻秦。

在這個時候,南方的楚國,雖然經歷了秦楚之戰,國力有了一些的下降,但是其本身的歷史底蘊擺在那兒,所以仍然具有很大的威脅;東方的齊國,由於本來就是一個老牌的強國,又沒有經歷過大的敗仗,所以國力依舊強盛;北方的趙國,趙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迅速崛起,在趙王和名將樂毅的帶領之下,趙國一躍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國,能力直逼齊國。還有三晉韓趙魏,雖然國力已經大為下降,但是能夠聯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武王上位的時候,秦國確實佔盡了天時地利,國力強盛,但是從現實的七國環境來看,並不具有完全東出大計,統一中國的能力。所以還需循序漸進的慢慢來,直接的將自己的龐大野心暴露給六國,無疑會引起六國的聯合打擊,後果堪憂。

所以那時候的秦國,武王的政策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的是,武王在位期間,其雷厲風行的作風,平蜀亂,改進政策,也為後來的秦國統一進一步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們知道武王是冒失的到周王畿問鼎致傷而亡,但是其並不像我們說的那番不堪和粗魯。傳位給弟弟嬴稷便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也證實了其決定的正確性。可以說,秦國沒能在他手上完成統一大業,但是也是一個功不可沒的一個環節,所以才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威風霸氣。

更多歷史故事看法盡在:看點兒歷史。


看點兒歷史


不會,因為缺少的謀士和武將太多了

如果是蕩,那麼羋月就不會掌權。沒有羋月秦國就像射手沒有紅buff,吃雞沒有18k一樣。後世的史書誤導了我們,讓我們一直以為秦國很牛X,沒事就欺負其他國家。

其實我們都讀讀真正的歷史,就會發現。秦國相當於當年的農村,誰都不愛去。後來周天子烽火戲諸侯,丟了天下。秦國人實誠擁護新主有功,天子把城鄉結合部也給了秦國。這樣秦國才有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優勢,然而還是讓人看不起。

再後來,城裡人內亂,互相撕打,秦國偏安一隅獲得了發展。

再後來,就到贏蕩舉鼎的時期,其實這時的秦有點膨脹了,瞎去顯擺。別忘了,趙國很快就要迅速崛起,南邊的楚國也將進入鼎盛時期,西邊燕國築起黃金臺,魏國武林大會。

所以這時候統一中國實在是開玩笑


知識大胖


我覺得我們對於秦武王都存在誤判,認為他只是一個一介武夫,沒有頭腦的人。但對比他和秦昭王的作為,實質上秦武王的能比力比秦昭王更好:

第一,秦武王首次設立左右丞相,奠定了國君和丞相的分權關係,是一個巨大的制度創新,不比秦始皇的郡縣制影響力低。秦昭王即位56年,毫無創新,是一個守成君王。

二、秦武王的戰略眼光比秦昭王好。雖然秦武王驅逐張儀,但確實執行張毅儀的伐韓取三川,奪周挾制周天子的策略。秦昭王由於和楚國佔不到便宜,不得不詭計扣押楚國,不得不打擊楚國和魏國,實行蠶食政策。

三、秦武王給予大臣充分信任。在攻打三川時,面對困難,堅持讓甘茂繼續作戰,頂住秦國大臣壓力。秦昭王任職的丞相多,除了魏冉等少數幾個人,其他人擔任丞相時間都非常短。秦昭王和白起的關係,還有魏冉的起起落落都說明了秦昭王對人的不信任。

四,秦武王能夠平衡秦國本土派和外來派的勢力和利益。秦武王任用楚國人甘茂和嬴氏貴族嬴疾為左右丞相,做的得就很好。秦始皇的逐客事件,和秦昭王時期從來沒有任命過秦國本土人為丞相。

小結下,秦武王並非我們所誤會的一介武夫,而是具有創新能力,戰略眼光,信任大臣,平衡能力強的人。

回到題目。秦武王攻下三川,然後讓嬴疾帥兵在洛陽閱兵,這就是楚莊王問九鼎故事。

這實現了張儀策略的第一步,控制三川和洛陽;下一步是如何讓秦國控制洛陽常態化,即和魏楚結盟。如張儀雖說。

雖然張儀策略是先和魏楚結盟後取洛陽,但秦武王是先取洛陽,後結盟。

秦武王的王后是魏國貴族。這就讓秦武王在和魏國結盟上有了結實的基礎。有了秦魏結盟,哪怕齊楚聯盟也不怕。秦魏結盟是優劣互補,齊楚則是對手結盟,不能長久。

因此,只要秦武王能夠和魏國結盟人,秦國挾制周天子的計劃就不失敗。張儀的策略就能夠成功實施。


歷史哨聲


秦武王統一戰國,結束七國亂史,時機尚早,武王性格剛烈,但計謀不足。是將才,如項羽,但不可為王為帝。

一個王,征戰天下,靠的是有勇有謀,而不是剛愎自用和武力爭強好勝。

且不說六國國力仍然強大,就單論這心態就不去成就大業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