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在位僅4年的秦武王對秦國有什麼功勞?

昊濤說史


秦武王嬴蕩,不光在秦國曆史上大名鼎鼎,而且,放眼整個古代史上的帝王,知名度也是相當的高。

然而,秦武王並不是像秦皇漢武一樣,以傑出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相反,他是以一種十分搞笑和奇葩的方式讓人們記住了他。

從秦國大老遠跑到東周洛邑去向周天子問九鼎的輕重,沒問出所以然來,就和大力士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被龍文赤鼎給活活砸死了,在位僅四年,沒有留下子嗣。

如此荒唐行為,讓世人都以為秦武王嬴蕩是一個荒唐君主,然而,歷史的真相往往和人們的普遍認知大相徑庭,秦武王便是如此

旭哥將從秦武王的歷史功績、為什麼人們對秦武王評價不高,兩個方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秦武王的主要歷史功績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見,賈誼認為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國君,代代有為,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旭哥是認同賈誼的觀點的,作為上承秦惠文王,下啟秦昭襄王的秦武王,也是一代有為君主,其對秦國有四大歷史貢獻。

其一,平巴蜀,伐義渠,鞏固秦國根基

秦國國土本來只有關中平原地區,在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平定巴蜀,而後降服義渠。由此,秦國形成了以關中為根基、巴蜀和隴地為後方的局面,後方穩定,秦國才不至於腹背受敵。

秦武王繼位時,巴蜀和義渠先後叛亂,預借秦武王剛剛繼位,朝政不穩時,擺脫秦國的控制。秦武王於是採取雷霆措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了巴蜀和義渠的叛亂。

武王元年,誅蜀相。伐義渠、丹、犁。--《史記》

由此,鞏固了秦國的根基,為秦武王全力東出之策提供了穩定的局面。

其二,創立丞相制度

中國古代廟堂的權力格局是典型的三駕馬車架構,也就是丞相負責國政,上將軍負責軍事,國君負責總協調,簡單有效,特別是戰國時代這樣的大掙之世。

丞相制度始終貫穿整個古代社會,其首創之人便是秦武王。在之前,各國也都有相國一職,但其職責更偏重於外交方面,當年蘇秦佩戴六國相印,實際上也是總理六國合縱伐秦事務。

秦武王不但創立了丞相制度,還將丞相一分為二,設立左、右丞相,由不同的人擔任,實際上是分化了相權,加強了君權,順應了歷史潮流,可謂一大創舉。

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

其三,通三川,拔宜陽

宜陽位於韓國境內,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正好擋在秦國東出的道路上,因此,秦國要東出經略中原,宜陽便是首要目標。

正因為宜陽的重要戰略位置,秦國從秦惠文王時期就一直想攻取宜陽,但秦國攻宜陽,魏國和趙國必定來援,可能吃不到羊肉,反而惹得一身騷。

秦武王是歷史上極為鋒銳的君主,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曾對右丞相甘茂說,“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於是,秦武王讓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爭取魏王,並施以政治軍事壓力,建立的秦魏同盟,這樣趙國也就不能越過魏國援助韓國,使韓國處於孤立的境地。

秦武王三年,以甘茂為將,經過半年的浴血奮戰,攻取宜陽,從此,打開了秦國東出的大門,為秦國逐鹿中原,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前進基地。

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史記》

其四,遠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實踐者

秦昭襄王用範睢為相,採納範睢遠交近攻的建議,交好齊燕,不斷對韓魏楚發動軍事打擊,繼而佔領了韓魏楚的大片土地,直接形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態勢。

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對秦國至關重要,這項政策雖然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由範睢系統化的提出,但最早的實踐者卻是秦武王,只是沒有形成理論體系罷了。

秦武王繼位後,罷免了張儀,實際上就是放棄了秦惠文王時期“以連橫破合縱”的外交戰略。而是交好齊國,夾擊韓魏;與越國結盟,攻擊楚國。

這完全就是遠交近攻外交政策的體現,所以說,秦武王是遠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實踐者。

為什麼人們對秦武王評價不高

秦武王英年早逝後,官方給的諡號是“”,烈是什麼意思呢?

在《逸周書-諡法解》中,對“烈”的解釋為,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可見,秦國官方對秦武王的評價是非常高的,那為什麼後世對秦武王的評價不高呢?旭哥總結了三點原因。

第一,驅逐張義。張儀是魏國人,在秦惠文王時,任秦國相國,對秦國立有不世之功。所以,人們認為秦武王驅逐張義,是典型的忘恩負義。

但君王的眼裡只有國家的利益,到秦武王繼位時,秦國已經有足夠的勢力,東出逐鹿中原,張儀“以連橫破合縱”的外交政策已經變的不合時宜了。

再說了,秦武王驅逐張義很可能是子虛烏有的謊言,旭哥翻遍史料,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記載,“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戰國策》記載,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李讎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裡子於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公用之,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第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武王有力好戲。任用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為高官。司馬遷對秦武王的評價,著實不高,這也成為後世之人印象中秦武王最經典的面孔。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史記》

但實際上秦武王可以稱得上是任人唯賢。

即位之初,便從魏國召回甘茂,出任上將軍兼領右丞相,啟用樗裡疾為左丞相,樗裡疾是秦國王室裡少有的文武全才,可謂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在秦國有智囊之稱。

第三,秦武王上承秦惠文王,下啟秦昭襄王,夾在兩代雄主之間,對比之下,相形見絀

。當然也是後世有意拔高秦昭襄王,畢竟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兄弟關係,這樣有利於彰顯秦昭襄王繼位的合法性。

總結:

秦武王雖然僅僅在位四年時間,但對於秦國仍然功勳卓著,不失為秦國曆史上一代有為君主。

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一再驗證了一句名言,身體才是幹事業的本錢


長安旭哥


秦武王,姓贏,名蕩,意為蕩平六國。出生於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嬴駟之子,母親為惠文後。公元前310年繼位為秦國君主,死於公元前307年,年僅23歲。雖然在位僅僅四年,但是其雄心壯志及遠大抱負不遜於秦國任何一位君主。

賈誼-《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這“六世之餘烈”的前三位,在重用商鞅變法強國的秦孝公,承上啟下的惠文王之後,就是這個秦武王嬴蕩。秦武王死後,諡號曰“武”,所謂“武”者,威強睿德。只有擁有開創局面、闢疆拓土等偉業才能配享此號。這個諡號,也足以證明秦武王絕非一代庸主。

穩定後方

我們都知道,秦國並非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他的建國史可以說極其艱難。早期的秦人以養馬著稱,周孝王時,秦人首領非子為周王室養馬,很得周孝王器重,於是便將秦地賞賜給非子,賜姓嬴,將他由奴隸升為附庸,嬴秦之名由此而始。

公元前824年,周宣王封秦首領秦仲為大夫,令其攻打犬戎。而就在此前不久,秦人苦心經營的西垂故地遭到犬戎血洗。這一年,大夫秦仲率領族人由秦地出發,殺向已淪陷犬戎之手的古老家園西垂。然而奪回西垂的戰鬥一打就是三年,大夫秦仲更是死於犬戎之手。秦仲死後,周宣王召集秦仲的五個兒子繼續對犬戎作戰,經過多年苦戰,被犬戎侵佔二十多年的西垂之地再次回到秦人手中。周宣王封秦仲長子秦莊公為西垂大夫。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襲殺於驪山之下,此時的秦人首領秦襄公出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正式封秦為諸侯,並把周王室已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賜予秦國。秦國由此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但周王室所賜的封地卻早已淪落犬戎之手,所以他們要想繼承封地,就得從犬戎手中奪回來。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犬戎的途中去世。其子秦文公即位後,繼續對犬戎作戰,最終打敗犬戎,將領地擴展至岐(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而除了犬戎外,秦國的大後方還有義渠、巴蜀等國對秦時時構成威脅。

公元前666年,蜀國建都成都,此後逐漸強大,曾出兵攻打秦國直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

公元前430年,義渠發兵攻秦,從涇北直攻到渭南,迫使秦兵退出渭河下游。

公元前318年,義渠聯合東方五國伐秦,大敗秦兵,並收復其部分失地。

一直到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兩年後,又調集重兵從東、南、西三面入侵義渠,奪義渠25城,大大縮小了義渠國土。然而這些國家卻並未就此束手待斃,秦滅蜀後,貶蜀國為蜀侯國,任命陳莊為相國。公元前311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所以素有東出之志的秦武王一即位,便命甘茂帶兵誅殺陳莊,平定蜀亂。同時又出兵討伐義渠、丹犁,以穩固後方局勢,為秦國東出打下基礎。

問鼎中原

在穩定了大後方之後,秦武王將目標鎖定於韓國宜陽。宜陽是韓國的軍事重鎮,也是秦國進入中原,朝見周天子的必經之地。秦軍若想兵出函谷,只有掌控此地,才能保證運輸物資與兵員的順暢。而且宜陽還是韓國上黨和南陽兩地間的貿易要道,聚集了大量人力和財力,所以這個名義上的縣,完全比得上一個郡。秦武王想通過控制宜陽,與王畿之地接壤,像齊桓公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楚莊王問鼎中原那樣的霸業。

武王三年,秦武王雙管齊下,一方面令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遊說魏王,以破壞韓魏聯盟,促成秦魏結盟。另一方面,秦國以大兵壓境,迫使魏國與其結盟,孤立韓國。無奈之下的魏國只得解除韓魏聯盟,建立秦魏聯盟,並答應秦國出兵相助,共伐韓國。由於樗裡疾和公孫衍等人反對攻韓,所以甘茂與秦武王訂立息壤之盟,以確保秦武王全力支持甘茂攻打宜陽。而宜陽作為韓國重鎮,甘茂久攻不下,戰事持續了大半年,後秦武王又增兵五萬,這才拿下宜陽。拿下宜陽後,秦武王乘勝渡過黃河,攻克武遂,完成了與周王室接壤的既定軍事策略,同時也成為秦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人。

完善相制

除此之外,秦武王還完善了丞相官制,使其制度化,這一制度,直到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才被廢除,歷經約一千五百年。

先秦之時,各國都有相國、相邦等職,擔任者多為貴族,且多不分文武。秦武王即位後,在秦國設置丞相官位,左右丞相各一人,初由甘茂為左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丞相作為相國的左右副手,與相國同時存在。漢承秦制,依然設置相國,同時丞相依然是相國的副手。呂不韋、蕭何等人都曾任相國之位。

作為百官之長,君主對相國的選用非常謹慎。由於貴族制度的衰落和中央政權的加強,大批尋求職位的士子紛紛來到各國謀求發展,有些士子以其才華為君主所賞識,躋身於官僚之列。

不得不說,在位四年,舉鼎而死的秦武王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道路上還是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和成就。他連橫衛秦,連越制楚的方針為秦國後代君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重岐真好


秦武王雖然在位只有四年(公元前310—307年),但是他對於秦國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對於秦武王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可能只是侷限於他是第一個自己舉鼎被砸死的皇帝。沒錯,他雖然是自己玩死自己的,但是他對秦國的貢獻卻是相當大的。這裡還你一個真實的秦武王。

秦武王從其諡號“武”就可以看出,“武”在和古代諡法裡面可是一個美諡,是讚揚的意思,而且這個諡號還非常高。一般以“武”為諡號的皇帝一般都是由大功績的王者,秦武王贏蕩就是一個有大功績的王。

這裡主要說說他在位四年所做的幾件大事。

一、平定內亂,對外用軍

在秦武王即位之初,國內剛剛被佔領的蜀地發生叛亂,秦國派去的蜀相殺死了蜀侯,擁兵自重,向秦國討封,秦武王親自率軍鎮壓叛亂。

此後,又和魏襄王會盟於臨晉,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史記·秦本紀》記載:武王元年,誅蜀相。伐義渠、丹、犁。

二、改革政治體制,設置左右二丞相

設置左右丞相制度,分化中央權力,同時也是相互制約。秦王的權力得到了強化或者說是鞏固。秦王權力得到強化集中,提高了國家系統的行政效率,對外的兼併戰爭提供支持。這也是秦始皇始設丞相的歷史淵源。

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二丞相。

三、攻佔宜陽、經略西南

秦武王被諡號為“武”怎麼少的了“武功”呢。在武功方面他做的最好的就是重用楚國人甘茂,攻下了韓國的宜陽。

宜陽被攻佔後,不僅可以起到震懾魏韓兩國的作用,而且還未函谷關打開了門戶,進可攻,退可守。宜陽對於秦國以後向東出兵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

武王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從蜀地出巴蜀聯軍十萬,從南部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之地,建立了黔中郡。

秦武王是一個很有氣魄主見之人,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秦國國君。在他短短的幾年裡,內平內亂,對外攻佔韓國宜陽,楚國商於。這對於秦國後續的戰略佈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秦武王對於問鼎天下是有著非常大的野心的,要不然也不會前往東周舉鼎,雖然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也不可否認他的功績。

秦武王對於秦國來說幾乎是奠定了秦國後續東出滅六國的戰略意圖。

如果不是早死,也許歷史就是另一面了。


這個歷史很正


秦武王,嬴姓,趙氏,名蕩,前310年-307年在位。雖然他統治秦國時間不過短短四年,但他對秦國後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是舉足輕重不可忽視的。

從他諡號“武”能看出,他在軍事上至少有同樣諡號“武”的漢武帝劉徹在驅逐匈奴,打通西域等豐功偉績類似的成就。而事實上,他的對秦國的貢獻讓他像周武王姬發、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等帝王一樣配享諡號“武”。

《史記》:“武王元年,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繼位第一年便平定了蜀相陳莊的暴亂,西通巴蜀。任用甘茂,排除非議,連橫魏國,攻打韓國,取得宜陽之戰的勝利,渡過黃河,築武遂城。

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更適合巴蜀百姓耕種的農業政策,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在位短短四年,卻做到了許多國君擁有更長時間卻沒有做的事。

秦武王好舉鼎,後來因舉鼎絕臏而死。我認為他是向六國彰顯秦國武力,表明他有像楚莊王一樣問鼎中原的志向,驅逐張儀時,張儀害怕被株就獻計說能讓秦國乘機伐韓以臨二週,東周祭器九鼎必出,後來打敗了韓國,韓國求和,只不過他也在同一年意外身亡,沒能實現問鼎中原的願望。

賈誼:“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有武王的貢獻,始皇才能“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朕驚歷史


老陳來回答:秦武王就是舉鼎而亡的秦國國君,他的主要功勞是在秦國首創了丞相制度,任用人才,執行了“東出”政策,且聽老陳來給你解讀。


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此時的秦國經孝公、惠文王的苦心經營,擁有了“韓、魏、齊、楚、越皆賓從”的實力與威望。秦武王雖在位僅四年,但對外他積極推進秦的擴張,對內注意秦後方根據地的鞏固,保證了秦國力的持續增長與東進步伐地推進,不可謂無功也。

武王初即位,雖因不信任張儀,致使其去秦至魏,但是武王並不忽視人才的選拔、重用。他不僅沿用秦孝公時期形成的用人政策,還首創了丞相制度:

“二年,初置丞相”,《史記》

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樗裡疾雖為秦惠文王異母弟,但其被任用為丞相卻不是因為他秦國宗室的身份,而是因為他確為有識之士,因足智多謀,有“智囊”之稱。

而甘茂為楚國人,精通諸子百家,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後憑藉軍功官至丞相。二人不負武王的器重,為助秦成就霸業立下卓著戰功,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裡、甘茂之策”。《史記》

可見在重用人才方面秦武王一如孝公、惠文王一般都能慧眼識珠,重用賢才為大業出謀劃策,更彰顯了秦君主奉行不問出身與國別,只要有功於秦都可以為卿為相的用人政策,進一步刺激了外來人才赴秦的熱情。

繼惠文王之後,武王也不失為一位目標遠大的軍事謀略家,秦武王曾對甘茂說: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他不僅要當諸侯國的盟主,更希望坐上週天子的寶座,成就秦一統天下的大國地位,野心之大毫不遜色於他的父親。有了一個遠大的政治目標後,緊隨其後得便是一系列的努力與嘗試。

他先是進一步鎮壓巴、蜀地區的割據勢力及少數民族,又派兵伐丹、黎和義渠戎人,以保證秦國後方的安定,為秦的下一步戰略營造良好的作戰環境,之後武王才開始逐步展開進軍中原的戰爭。不得不說,無論是惠文王時期還是武王時期,對外作戰都以穩固後方為第一要務,這是十分謹慎明智的舉措,避免使秦承受分散作戰精力與諸國“議其後”的危險,這也是秦統治者雖有野心但不冒進的體現。

秦從惠文王時就打通了進攻中原的道路,但是因為沒能在中原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極易被韓魏等國趕出中原。

因此,武王首先選擇了宜陽作為進攻的目標。宜陽位於韓國與秦接壤之處,得此地不僅可對韓國構成進一步威脅,而且宜陽為秦人東進的必經之地,可起到為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穩固的戰略支撐點的作用。

武王看到了宜陽位置之關鍵。於是,武王三年做出了派甘茂攻伐宜陽的戰略決策,憑藉武王傑出的軍事謀劃才能與大臣的通力合作,最終使秦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武王先是派丞相樗裡疾入韓對韓的國力做進一步瞭解,裡應外合,然後另一邊與魏國會盟往來,秦魏聯合,旨在使韓國疲於應對,分散精力。

在攻伐宜陽的過程中,又派馮章佯裝許楚漢中,從而麻痺楚國而放棄援助韓國。

在精心地謀劃下,不僅攻下了宜陽,還大挫韓的實力,這場戰爭不僅是秦國實力強盛的表現,更是秦君主到大臣群策群力的成果。

武王在位共四年的時間,雖然他嗜好武力,最終因舉鼎,力不能及而亡,被認為是十分荒唐之舉,但卻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作為一位傑出統治者的功績。

換句話說,武王在周舉鼎不僅僅想證明自己的勇武之力,而更多的則是顯示秦一統天下的決心。


總結:

縱觀武王短暫的一生,一方面他用武力征伐,使秦國的統治更加地穩固。宜陽的攻伐,使秦擁有了“秦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搖”的優勢位置,山東各國也都處在了秦的威脅之下。另一方面,在征伐東方的過程中,注重秦國的實力取勝,不胡亂的訴諸武力,使秦有更多的精力開拓東進的步伐。

雖然四年時間在秦君主逐步推動統一的整個進程中,看似無足輕重,可是國力的衰退往往就因為幾次戰爭發動的不當,就可能將優勢消耗殆盡。

武王雖嗜武,卻也只是提拔了一些力士為官,並未輕易地發動對外戰爭,消耗國力,而是在保持國力的基礎上,為秦的東進開闢道路,這也是武王任性尚不失理性的體現。


全文完

期待您的關注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老陳談趣史


一、秦武王的功勞

秦武王在位4年,在位期間最大的功勞就是東出函谷,奪取韓國重鎮宜陽,為秦國進取中原贏得了有利態勢。另外他撤換相國設立丞相、平定蜀地叛亂也是很有一番作為的君王。


二、秦武王簡介

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在位時間4年。秦武王身強力壯,力氣很大,喜歡和人比力氣大這不僅是他的愛好,也讓他葬送了性命。公元前307年,親武王去周王畿,看見了九鼎,就想去炫耀一番,和大力士孟賁比賽舉鼎,結果不小心龍紋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終年23歲。


三、秦武王的具體功勞

  • 1.東出函谷,奪取韓國重鎮宜陽

秦國在秦孝公起用商鞅進行了變法後,秦國國力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增強。之後,經秦惠文王的辛苦經營,到了秦武王這裡進取中原時,遇到了韓國這樣的勁敵,而想要進取中原首先就要攻取宜陽,隨即,秦武王派甘茂出戰宜陽。

五個月後,甘茂攻打宜陽寸功未建,宜陽紋絲不動。這時,大臣樗裡疾和公孫奭都有了意見。因為一開始攻打宜陽的時候,這兩人就不同意,但對的理由是攻打宜陽戰線太長,耗費國力,此時秦武王動搖了,下詔想讓甘茅撤兵。但是,甘茂上書秦武王說明利弊,於是秦武王增兵五萬,派人協助甘茅。同時,甘茂把自己的錢財賞給士兵下,秦軍士氣大振,經過一年的苦戰終於拿下宜陽、打開進取東方的大門。

為什麼要攻取宜陽呢?

宜陽,地理位置獨特,他是夾在秦國和韓國之間的要衝,是韓國抵擋秦國東進的緩衝要地。在戰略上,秦軍想要攻取韓國,那必須拿下宜陽,這樣才能打通函谷關與東方的糧草運輸等後勤運輸通道。秦武王繼承秦國之前君王的遺志,帶領秦人東進,宜陽是非取不可。

攻取宜陽的有什麼意義?

宜陽之戰損失嚴重,但秦國殺韓軍6萬餘人,拿下宜陽也就順勢打破韓趙魏的聯盟。對於一直想東進的秦國來說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宜陽的攻取,使得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加快,我國學者研究認為,秦國攻下宜陽,以作為秦國的東擴屏障,進可直達東方各國,退可守函谷關,為嬴政統一六國奠定了戰略基礎。

  • 2.聯越制楚

秦武即位後,公元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派使者來祝賀秦國新君即為位,但此行不僅僅是祝賀他們更有別的目的。秦武王與密會越過使臣,與越國達成合計楚國的盟約,想要以此來牽制楚國。因為越國此時國力強盛,國力是僅次於楚國,而楚、越接壤,互相攻伐,彼此一直不和,都想著怎樣笑滅對方。

  • 平定蜀亂

秦武王即位之初,蜀相陳莊暴亂,殺死了蜀侯通國。秦武王得知後,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了陳莊,平定了叛亂。

  • 設立丞相

秦武王不僅僅是一介武夫,也是個很有政治才幹的人。他發現東方六國都設置有相國,便把秦國的相國撤掉,改設為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立丞相官位,有左右丞相各2位,因為古代右為大,因此右丞相稍微比左丞相權力大一點。秦武王初期任命甘茂為左丞相為副相,任命戰功卓著樗裡疾為右丞相,為主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也沿用了丞相一職。


四、對秦武王的評價

“武王有力好戲”——司馬遷

司馬遷寥寥數字就將秦武王的一生概括了,秦武王最大的特性就是力氣大,可是力氣大還不算,還要盡力表現出來。作為一個君王真不是君王的風範。


南山居史


秦武王簡介

秦武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贏姓趙氏,名蕩(意為蕩平六國)史稱秦武烈王。是秦惠文王贏駟之子,公元前329年出生,公元前310年繼位(在位4年),死於公元前307年,年僅23歲。

人物功績

假道伐韓

當時的秦國,有問鼎中原之志。而韓國軍事重鎮宜陽,是周國與韓國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首先必須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通順暢。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孤城,奪取武遂,韓國不敵,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至此秦國東進之路,少了一大屏障。


連橫衛秦,聯越擊楚。

秦武王是個十分有手段的君王,十分擅長合縱連橫,首先他拉攏齊國,打擊韓、魏,隨後又分別與韓、魏連橫,之後又聯合強大起來的越國,打擊南方的楚國,在一系列變態的連橫手法後,保證了自己即位的平穩,也為後來秦昭襄王時代,白起進攻楚國提供了範本!


設立丞相

設立左、右丞相分割相國的權利,加強君權,這一改革直到秦始皇還在用,之後漢承秦制,沿用到漢朝。


平定蜀亂

蜀地自秦惠王平定後,逐漸成為秦國的後方糧倉,因此平蜀亂,既保糧倉又穩後方。為後期攻楚,提供了便利。


對內

  • 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等

總結

秦武王在位時期過短,很難做出更大的貢獻,不過即使是這樣,也已經很牛逼了,短短4年,大大提升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使秦國逐步邁入大國的行列


小羊說說影視


秦武王,趙蕩(贏姓要秦始皇以後才正式用之前的都以氏為主姓)。對後世統一六國起到的是主導作用,對於他主政期的舉措完全是迫於型勢無奈之舉。

這常人很難理解,但他繼位的大環境可以用步履為堅一步走錯全盤皆輸來形容一點不過分。首先在他之前商殃改革加他父親在位三十年已經完成了新老貴族的交替,朝中以完全由魏冉和羋戎掌控,後宮由羋月把持(自古強勢女人都一樣在老公還活著的時候就幫著打理政務而本人也要有這能力,才能漸步掌權)。可以肯定的是秦公駟主政後期以病在後宮,在他也無法撐控的情況下將羋月的兒子公子稷送去燕國做人質為武王的繼位掃平道路。(秦國為之前燕國平息禪讓事件扶自己外甥做燕王,公子稷是以貴賓身份去燕國的,但對於一個剛夠繼位資格的無名公子,離開了權力的中心沒有這樣的背景以後要重回秦國權力中心是絕對不可能的)。

秦國就等於又回到了貴族掌權的老路,面對一群剛剛中了彩票大獎的人群要權最好的辦法就是扶持自己的勢力,於是樗裡疾、甘茂、雍芮這些失勢失地的舊貴族也就推上了歷史的舞臺,對內武王設立了丞相制度分權對外以戰爭分權,才有了平定西蜀叛亂穩定大後方的措施。

商鞅的變法也同時給了六國的平民一次中彩的機會,人口大遷移也就向秦國為中心,但同一時期的趙國也與秦國開啟了北匈奴地塊的措施,地域權利疊加的衝突也就少不了。當秦國的人口多有一樣商品就成了制肘發展的瓶徑,它就是鹽。

當時的貿易中心只有兩個,一個是齊國另一個是韓國,當時六國的軍事各有不同,燕國憑藉老牌強國人口最多兵力頂盛時能達八十萬,待甲百萬是名符其實。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騎兵的實戰能力十分強,以八千騎兵破齊國十萬兵力讓各國生畏。楚國地域廣人口也多且人人尚武,兵力也少。魏國的重甲騎兵在時是最強的。齊國地域產鐵,鐵器翻砂技術在各國也是最好的,兵器也以鐵器為主,但它卻是以海鹽和農具出口貿易致富的。這樣看來韓國最弱,拿它下手各符武王的想法。

韓國能成戰國七雄之一也要有它的生存之道,第一是周天子當時在它的地界,它也就成了周天子的掌櫃,在七國面前就有了護身符,同時韓國周邊也聚集了大批的手工藝人又是陸鹽的產地自然也成了另一個貿易中心,最關鍵的是它當時掌握著兩項高科技的軍事物品,一是它的皮革柔化技術是最好的,製作的犀皮甲能在戰場上自由的施展動作這技術誰都眼紅,二是它製作的反曲複合弓是當時最好的,也一直影響了現在世界弓箭的定型反曲弓也就在那時到現在也沒改變過。當時以半月弓為主,半月弓最大射程145米,反曲弓比它多了28米,就這樣的差距在戰場上優勢就顯得特別重要。憑這兩樣韓國以最小兵力成七雄也十分各情理。

秦武王當時的設想是再建一個貿易中心,如果不能那控制住韓國讓它成為秦國的錢袋子也可以,這最關鍵的就是將周天子拿到手榨取周天子的最後價值。相比其它六國秦國最好的藉口就是迎天子回舊都,"舉鼎倔臏"也就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秦武王的代名詞,但我決不相信秦武王是舉鼎而亡,按當時的情況周天子在韓國過得十分的不好,一個老闆將銀行卡和密碼都交給掌櫃支配生活肯定差到了極點才有想跳出這個狼窩的念頭,當聽到秦武王要接他回舊都,周天子表現的是焚香沐浴當喜事一樣迎接秦武王到來,試想一下如果是亡國周天子還會有這一舉措嗎?武王要迎得周天子的放心也會對他表示恭敬不會以舉鼎的方式羞辱他。但問題是到韓國家門口硬拿這張護身符韓國肯定也不答應,於是衛國挑頭聯合五國合圍函谷關,至於為什麼不打那是因為少了像公孫衍這樣的人物指揮,但就這樣圍著也足以證明秦武王闖禍了。韻釀己久的一場宮廷政變也登場了。

以羋月為核心的新貴族用舉鼎而亡做藉口扶持公子稷為新王平息五國退兵。也開啟了羋月的時代,但控制韓國作為主導方向是秦武王的壯舉,得到韓國的錢、犀皮甲、反曲複合弓為蕩平六國打下了基礎。

秦武王最悲催的就是生在了羋月的陰影下不能施展才華反而留下一個不自量力"舉鼎倔臏"的形象。


古城小川


攻宜陽,置三川,臨二週,打通中原要道,打開了秦國通往中原要道的大門,挾天子以令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