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的巨型毛主席塑像

张松鹤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及《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他也是唯一一位亲历淞沪抗战、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战场,潜伏过敌后、毕生创作共和国领袖及革命英雄人物的著名红色艺术家,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他留下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之外,还包括军事博物馆《新四军战士像》、国家博物馆《运筹帷幄》、中国美术馆和鲁迅博物馆《鲁迅像》以及鲁迅全集一、二、三版封面上的那幅《鲁迅浮雕像》。2005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晚年张松鹤在老家清溪

革命生涯淬炼艺术经历

1912年10月10日,张松鹤生于东莞清溪镇柏朗村。幼年因家贫,张松鹤十六七岁才念完小学。1930年春,他到广州同洲美术馆学画炭像,兼上中学夜校补习文化。同年秋,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酷爱雕塑艺术的他,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雕塑。

在正式投身于雕塑事业之前,由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张松鹤成了一位抗日战争的革命战士。

1934年,在广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张松鹤回到东莞家乡任教,两年后就投笔从戎,到上海、南京等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战斗。在这期间,张松鹤满腔热情地绘画宣传抗日,并在前线参加战斗和抢救伤病员。

1938年,张松鹤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他在家乡组织“清溪抗日自卫大队”,被选为大队长。1944年,张松鹤建立起清溪区抗日民主区政府,被选为区长,组织和领导清溪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46年,张松鹤还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在两广纵队负责主编《行军画报》、《行军快报》,参加过太原战役和解放天津的入城美工队。

1948年初,在转战南北中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张松鹤从部队转业留在了北方,到中央组织部等待分配工作。后来被分到华北大学文艺学院,担任美术专科的班主任,彼时,他就开始做规格大小不一的毛主席浮雕像,当时国内有许多地方的毛主席像章都是用张松鹤设计的翻版。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1948年,张松鹤自部队转业至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研究员、班导师、教授等职

“我父亲经历过淞沪抗战、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所以,这种战争经历在他的生命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也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到一种信仰的。” 张松鹤的儿子张方在回顾父亲的一生时,如此评价其人生经历对其雕塑事业的影响。

建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市美术公司、北京画院从事雕塑创作。是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自上世纪60年代起,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并一直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浇铸红色经典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当时天安门广场上还没有悬挂主席像。由于张松鹤画毛泽东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受胡乔木之邀,与辛莽、左辉合作绘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巨幅画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1950年,张松鹤参与绘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

对那个年代的艺术人而言,这是莫大的认可。张松鹤的雕塑生涯开始步入一个高峰期,也标志着他作为一名红色艺术家的生涯真正开启。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为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群创作旗帜上的毛主席头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两年间,张松鹤先后完成一大批关于领袖人物的浮雕像,并在全国大量复制、传播。同时,他也主持创作了一大批与歌颂人民战争胜利的雕塑作品,其中包括《胜利》群像,《协同作战》(埋雷)、《冲锋陷阵》(战斗)、《参军》、《支前》等。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参与创作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青铜圆雕《协同作战》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创作的青铜圆雕《冲锋陷阵》

1952年,中国老一辈的八位雕塑家集中在北京,开始设计和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张松鹤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张松鹤和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的夫人陈淑光一同担任纪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的创作。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抗日游击战》(作品高两米,长约六米)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抗日游击战》泥塑稿局部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和其他的雕塑家不同,随东江纵队转战南北10余年的戎马生涯,使张松鹤对其所表现的主题,有着更多的感悟。他为《抗日游击战》雕塑增加了用来描述典型环境的元素青松、高粱等,当时曾被其他一同创作的几位雕塑家认为绘画性太强,主体人物不突出。但半个世纪过去,这幅雕像反而彰显了它高度概括的艺术性。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鲁迅雕塑》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

“张松鹤对毛主席、对党是怀着无限的崇拜忠诚,他不断雕塑毛主席像。在那年代,全国掀起了‘造神’热,群众都很需要毛主席的雕塑和画像,而张松鹤对毛主席的形象理解得很好,画的像最多,水平也高,雕塑出来的毛主席像都是群众喜欢的风格。”张松鹤的夫人陈淑光回忆说,“作为一名对革命事业怀着炙热信仰的艺术家,张松鹤终其一生,都在用心地讴歌他为之奋斗过的红色事业。”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雕塑毛主席像

除了雕塑大量的毛主席像外,张松鹤还创作了大量鲁迅的雕塑,有著名浮雕《鲁迅像》、《鲁迅半身石雕像》等。陈淑光说,“张松鹤特别崇拜鲁迅先生,仰慕他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的《鲁迅半身像》,北京鲁迅博物馆藏,1972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雕塑鲁迅

为了能够把鲁迅的那种骨气塑造出来,在为鲁迅塑像之前,张松鹤专程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还亲自把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请到北京画院旧址胡同雕塑室来,听他讲述鲁迅的生活、形象、衣着等,并拿到大量生活照片。这样,张松鹤脑子里就诞生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形象。他前后为鲁迅塑了三个像,其中,发行量巨大的《鲁迅全集》一、二、三版上的封面浮雕像流传最广。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2012年张松鹤百年诞辰之际,岭南画院在其故乡——东莞策划举办了“丹心铸英魂——张松鹤回顾展”,展出了张松鹤先生生前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浮雕、《人民领袖毛泽东像》、《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坐像》、《鲁迅像》、《马克思像》、《恩格斯像》、《列宁像》等广为流传的经典雕塑作品,辅以手稿书信、书刊、剪报、相片等文献,通过实物呈现了张松鹤先生作为雕塑家、革命家的艺术心路历程。

张松鹤一生孜孜不倦进行艺术创作和探求,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雕塑作品。展览还展出了他的部分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张松鹤是一位兴趣非常广泛的艺术家,一生勤劳,视时间如生命。除了在雕塑上的非凡成就,他还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在多种艺术形式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毛主席胸像》。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圆雕,1951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纪念堂藏。汉白玉圆雕,197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 《运筹帷幄》中国国家博物馆藏。1959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毛主席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周恩来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周恩来像》(石膏圆雕,广州美术学院藏,1979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 四大导师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的《马克思胸像》。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藏。195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创作的《恩格斯胸像》。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藏。1957年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伉俪和他们创作的《列宁胸像》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雕塑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在1975年以农村党支部书记为题材创作的青铜圆雕《老支书》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的 木刻画《沉思中的鲁迅》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老先生于84岁高龄填词并手书《满江红 浩浩东江》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86岁时的国画,其题记曰:“英雄祖国英雄树,为慕英雄画英雄。”

他是《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雕塑大家张松鹤:一生讴歌红色事业

张松鹤在清溪的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