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茶盞
中國宋代御用茶器
為何“頂級”珍品
幾乎無一例外東流到日本
建窯建盞,始燒於唐末五代,盛燒於兩宋,元代漸衰,亡於明。在它最輝煌的兩宋時代,宋徽宗用“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為它作注,幾乎所有大文豪也都不吝情辭吟詠其大雅之質。然而,“頂級”建盞,國內鮮有,幾乎無一例外東流到日本。
日本關於建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成書於十六世紀(中國明朝中晚期)的《君臺觀左右帳記》,此書是足利義滿將軍所藏中國寶物的造錄冊。其中對建盞記錄如下:
曜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
如是,自有記載以來,建盞名品在日本得以完整有序的流傳,從幕府將軍到世家財閥,都將其小心翼翼保管,以至於我們今天還能在日本各大博物館中一見盛容。
筆者整理出一份日本館藏建盞清單,供大家參考。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靜嘉堂是由三菱集團總裁巖崎彌之助與其子巖崎小彌太於1940年所創立,館藏國寶7件,其中作為鎮館之寶的,則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碗”的曜變建盞。這隻曜變,最初是美濃稻葉家的秘藏,後易手德川家康、小野哲郎,於1924年被巖崎家購入,並一直藏於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除此之外,該館還藏有一件品質極佳的油滴盞,敞口狀,口徑19.4cm,屬大件建盞。其釉面斑點的大小、形狀與疏密程度恰好也很清晰,是典型的鷓鴣斑建盞。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中日兩國對建盞稱呼有所不同,簡言之:
天目-黑釉瓷
油滴-鷓鴣斑
禾目-兔毫紋
其中,“曜變”一詞源於日本,國內史籍並無記載,在杭州出土半件曜變殘器之前也無實物可循,故一直沿用。
▌藤田美術館
藤田美術館原是明治時期實業家藤田傳三郎的私人宅邸,在二戰期間幾乎被戰火所毀,後重新修建,並在1954年對外開放。所藏這隻曜變,從德川家康開始,一直保存在德川家族,直到1918年,被藤田平太郎購入,藏至今日。
2017年3月15日,佳士得舉辦《宗器寶繪——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專場拍賣,一夜間31件文物,總成交價18億人民幣,其中南宋·陳容《六龍圖》一件就超3億,這不禁讓人感嘆日本近代吸收了大量中國古代藝術品,而且庫存量著實驚人。
據悉,由於館舍陳舊,藤田美術館將要進入為期數年的館舍維修期,在此之前,為答謝各界觀眾,館內舉辦了最後一次大特展《The Collection》(3月4日至6月11日),分兩批展出九件國寶,其中就包括這件“曜變”。
▌大德寺·龍光院
大德寺創建於1325年,是京都最大的寺院,也是禪宗文化中心,尤以茶道文化而聞名,可以說就是“禪茶一味”的在日本的最好體現。大燈國師開山,又在戰火中被毀,後一休大師以80歲高齡主持重建。現寺中共有22座塔頭(既小寺院),這件曜變就藏於龍光院中,供於佛案之上。
這隻曜變最早歸龍光院主江月宗玩所有,從未易主。至今400餘年,也從未離開過龍光院。NHK電視臺曾有兩次拍攝過僅存的三隻曜變,第一次是1986年,這隻曜變出鏡過,而2003年的那次拍攝,就沒有取到鏡頭。而且,
這隻曜變從不對外展出,是最難見到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是日本最大的陶瓷博物館,素來以所藏中國陶瓷著稱。美術館成立於1982年,曾經獲得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得到一批重要的捐贈。其中就包括住友集團捐贈的有中國千餘件藏品的“安宅舊藏”。
這隻油滴盞在1951年被認定為“國寶”,與前三隻曜變同列。日本國寶中有瓷器14件,其中8件中國瓷器中,建盞就佔4件,可見日本對建盞的珍重程度。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9月15日,佳士得以8000萬元拍出一隻油滴盞,與”國寶油滴“同屬安宅舊藏,當然,品質不可同一而論。
▌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最大的國立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87件,重要文化財634件。就建盞而言,東博館藏建盞數量也是位居日本之首,但精品數量甚少,無一件是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級別。這大概可以說明,頂級建盞在日本,還是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多屬家族傳承,具有很強的內閉性,公立博物館除捐贈外,也很難收藏到頂級的建盞。
京都國立博物館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曾長時間作為日本國都,該館也珍藏著流傳至今與千年古都同呼吸的稀世珍寶。館藏建盞數量和品質稍遜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德川美術館
德川美術館素以收藏尾張德川家遺物聞名,尾張德川家是德川家康第九子德川義直為初代之家族。所藏建盞也是德川家一直流傳下來的珍品,所以身世較為顯赫。如圖這隻標註“大名物”,是指在日本歷史上曾經被“大名”收藏過、編錄過的器物。大名屬於日本貴族的頂層,實力雄厚,以收藏唐物即中國瓷器特別是建窯茶盞為榮。
圖中“星建盞”,是對油滴細密如星空這類品種的獨有稱呼,這隻盞器型不正且口沿有很多氣孔,但仍不失為名品。原因在於建盞採用高溫強還原燒製方法,容易變形,出現氣孔的概率也極高,甚至可以說,不存在完全無氣孔的建盞,惜物之人永遠懂得瑕不掩瑜的道理。
▌九州國立博物館
九州國立博物館是繼東京、京都、奈良之後第四大國立博物館。建館宗旨是“從亞洲歷史觀點看日本文化的形成”,基於這樣一個觀點,所藏品中有大量中國古代藝術品,這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影響巨大。館藏建盞中,這隻油滴盞也是很值得一看,曾為江戶後期著名茶人松平不昧公所藏,現為重要文化財,地位僅次於國寶。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是由小山美秀子創辦,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予人展示的是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館藏品也都藝術感十足,其中就包括這隻“曜變油滴”。其外形似油滴,帶有紫紅色的窯變光暈,可以說是類曜變,極具特色。足見,博物館也好,美術館也罷,都與建築內所藏的藝術品,有不可名狀的和諧之處。
行文至此,需要論述一個問題,既為什麼頂級建盞都藏在日本?
❶對於建盞之“頂級”,宋代人和我們今天所認為未必相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從史料上看,記錄“兔毫”、“鷓鴣斑”的詩文很多,而“曜變”或者有類似含義的詩文卻沒有,如果宋代人已經將“曜變”定義為頂級,就絕不會隻字不提。
❷日本之所以將“曜變”視為神品,一個很重要的心態就是“物以稀為貴”,每件“曜變”的主人,都是掌握國家政權的幕府將軍。但日本戰國時期,這種地位並不穩定,為展示自己高於他人,就要做到“人無我有”。所以日本對建盞的高低評級,政治性佔據了主導地位。
而對於中國古代帝王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已然獨尊,所以帝王不需要刻意去展示這點,他們需要的是主宰一種審美,事實上宋徽宗也做到了,在《大觀茶論》之前,茶詩中有佔80%的詞是描述建盞的“紫”色,如紫玉甌心、兔毫紫盞、紫甌、紫玉甌元、明窗傾紫盞、紫泥新品等等。但“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句話一出,這些詞都忽然消失不見了。
❸盞因茶而生,也因茶而亡。建盞伴隨著點茶的流行而盛極兩宋,元代以後這種飲茶方式逐漸被淹茶法所取代,建盞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日本則一直保留點茶法並沿用至今,所以建盞也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一直充當茶道中的主角,從未被撼動過。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能夠保留大量建盞完整品的最根本原因。
對於建盞的品評,中國古代文獻記載都是詩文中零星散見,而且大多是審美層面的表述,也未成體系,這就叫後人很難有據可循。所以我們沿用了日本對建盞更為系統和明確的評價標準,而建盞在宋代孰輕孰重、孰好孰壞,還有待新的史料給出答案。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閱讀更多 建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