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從試水套保到主動交割 玉米產業鏈「擁抱」衍生品工具

自2004年玉米期貨上市起,國內玉米衍生品市場已走過近14個年頭。隨著玉米澱粉期貨掛牌,玉米產業鏈品種進一步豐富。如今,利用玉米衍生品增值提效、管理風險的理念已在現貨產業逐步推廣。

山東省是國內玉米加工產業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為調研行業發展現狀和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情況,證券時報記者近日連續走訪當地多家知名玉米深加工企業。不少企業向記者反映,玉米現貨企業在管理中引入衍生品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農產品|從試水套保到主動交割 玉米產業鏈“擁抱”衍生品工具

開闢新的銷售渠道

諸城興貿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諸城興貿)總部位於山東半島東南的諸城市。該市因傳說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諸城興貿成立於1993年,目前公司年可處理淨化玉米600萬噸,生產澱粉400餘萬噸,是亞洲最大的玉米澱粉、變性澱粉、肌醇生產基地。

記者從青島一路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這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談到怎樣運用玉米澱粉期貨工具,諸城興貿銷售部經理馬樹章表示:“在玉米澱粉期貨上市前,公司通過一些資料開始慢慢學習。公司以前主要是以現貨銷售為主,對期貨這塊認識並沒有多深。後來我們逐步認識到期貨對我們企業的價值所在。期貨有價值發現功能,我們通過套保運作,最終對企業銷售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無形中開闢了新的銷售渠道。”

據馬樹章介紹,諸城興貿在使用澱粉期貨時基本都按照嚴格意義的賣出套保去操作。“我們工廠在初期只是做少量套保的試水,以熟悉玉米澱粉期貨交易的規則、流程,以及客戶接貨的程序。”他說。

熟悉之後,諸城興貿加大了玉米澱粉期貨的交易量,尋找合適的時機主動交割。今年1月,公司交割量21000噸。提起這筆交易,馬樹章稱當時結合了對玉米價格的研判,加上過年前後一段時間,正是銷售淡季,交割的21000噸玉米澱粉有效幫助公司度過淡季。現在看來,實際操作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在利用玉米衍生品工具時會更加靈活。一家大型糧油國企在山東設有玉米加工企業。記者實地調研時,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了自己的做法:“2014年底玉米澱粉上市,公司陸續開始參與期貨業務。具體做法是在期貨市場上買玉米賣澱粉,主要操作兩個品種間的價差,即加工利潤,也會考慮期現市場基差。期貨交易量佔現貨量的比重從最初的10%不到逐步增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利潤空間的話可能會選擇提前平倉,而非一定要參與交割。”

利用衍生品是大勢所趨

在農產品行業中,相比油脂油料行業對衍生品的廣泛運用,玉米產業鏈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隨著相關衍生品合約、規則的不斷成熟,加之產業政策和形勢的一系列新變化,在業內人士眼中,未來玉米加工行業充分利用衍生品將是大勢所趨。

“國儲玉米庫存明年再拍賣一年可能就差不多了,玉米價格預計還會繼續漲,市場波動也會變得更大。對加工企業來說,澱粉行業受原料價格影響較大,如果玉米價格明顯上漲,肯定會擠壓行業利潤空間。現在玉米加工產業整體產能過剩,以後競爭會更激烈。”上述玉米加工企業負責人認為,明年之後玉米加工行業利潤很可能會壓縮,未來企業在經營中必須充分利用期貨、期權在內的衍生品工具,衍生品市場無疑會更加活躍。

據介紹,國內玉米消費集中在飼料和深加工行業,其中飼料佔比超過60%,深加工佔比在30%以上。玉米深加工產品主要是各類澱粉、糖和酒精(乙醇)等,從歷史上看,行業發展經歷了幾輪波折。

“上世紀90年代初基本只有一些大公司,2000年後由於行業性價比很高,但生產工藝的要求卻不高,國內玉米澱粉產能快速擴張。2008年後,國家開始收儲玉米,帶動玉米價格連續上漲,玉米澱粉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許多小廠慢慢都關閉了。但2016年後,國內玉米啟動市場化改革,導致玉米價格從1元/斤以上直接跌至1元/3斤,利潤的復甦使得小廠又重新起來了。”馬樹章說。

不過,今年起市場又有了新變化,除了玉米價格看漲外,東北地區加工行業的補貼可能也沒了,這都會提高玉米加工企業的經營壓力。馬樹章指出,從機構反饋的信息看,總體看今年玉米的缺口可能會比較大。而國儲拍賣庫存在減少,農民如果受前期調減政策影響,減少玉米種植,都會對玉米價格帶來影響。

未來的市場將更加考驗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用好衍生品工具就顯得尤其重要。對此,濰坊盛泰藥業有限公司(下稱盛泰藥業)總經理助理兼交易總經理趙松非常認同。

盛泰藥業同樣從事玉米加工行業,明星產品是藥用葡萄糖。“企業應該用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去思考,而不是守著以前固有的市場或渠道去簡單經營。2017年至今澱粉加工企業利潤雖然還可以,但現在的高利潤也許會成為未來的風險點,實際上已經陸續有一些企業有產能擴張的計劃。未來比拼的可能是誰的市場交易能力更強,誰的風險管理能力更強,誰的利潤管理能力更強。”趙松認為。

實現遠期利潤管理

基差交易是現貨行業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衍生出來的一種定價模式,這種模式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是期、現貨市場深度融合的產物。隨著玉米臨儲政策調整、市場風險管理需求增加以及玉米衍生品的日益成熟,玉米產業鏈的基差交易也應運而生。

基差貿易開始出現於國內玉米貿易之中。據瞭解,北大荒糧食集團是國內率先嚐試並推廣玉米基差貿易的企業之一。2017年9月以來,北大荒糧食集團以基差定價模式開展玉米貿易已達十幾萬噸,成為玉米基差貿易的先行者。

2017年9月開始,北大荒糧食集團開始每日掛牌基差報價,在與下游企業簽訂基差合同的同時,在期貨市場賣出期貨合約,在下游企業點價時期貨市場平倉,從而規避了市場價格的波動,鎖定利潤。

例如,2017年11月,中糧飼料長江大區向北大荒糧食集團大連分公司採購一批玉米,雙方簽訂基差採購合同,以玉米C1805合約為定價基準,約定基差價格為-15元/噸,交貨期為2018年4月。在合同期內,中糧飼料可以隨時根據期貨市場價格點價結算,以點價時C1805合約價格減15元/噸作為最終採購價。基差合同簽訂後北大荒糧食集團大連分公司賣出C1805合約且在產區持續保管現貨玉米,等待交貨。

2018年3月,玉米C1805合約價格為1810元/噸,現貨價格為漲至1900元以上。中糧飼料長江大區點價,最終購買玉米單價確定為1795元,相較現貨市場採購節約成本105萬元。

在一些重點企業的推廣下,玉米澱粉行業也正孕育基差交易的定價模式。

“盛泰藥業已經開始嘗試通過期貨、期權工具,進行企業加工利潤的管理。我們主要採取基差交易方式去鎖定未來的加工利潤,正在分步驟實現遠期利潤管理,對澱粉企業來說其實就是兩個基差,一個價差,這個價差就是盤面的加工利潤,指的是期貨盤面上玉米和澱粉的價差。兩個基差一個是指玉米的基差,另一個是澱粉的基差。盤面價差在大商所期貨市場可以操作,目前我們正在推廣的是玉米澱粉基差貿易,一旦澱粉基差貿易獲得突破,澱粉企業的遠期加工利潤管理基本就可以實現了。”趙松指出。

據趙松介紹,從2017年11月起,盛泰藥業就開始向企業的一些老客戶報基差,最早是一對一報,後來在企業公眾號上公開發布。不過澱粉基差貿易目前才剛起步,市場本身還不是非常成熟。公司希望藉此找到有遠期銷售能力,同時願意管理遠期加工利潤的下游工廠。

“買賣雙方都可以利用基差貿易這種方式管理好各自的利潤,這樣市場更長久、更良性,企業也能獲得平穩的發展。這也是盛泰藥業的經營理念。我們希望企業能平穩發展,而不是博弈高收益。”他強調。

從簡單套保到基差交易,玉米衍生品和現貨行業的良性互動正在持續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