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重慶兩江新區:創新鏈精準“牽手”產業鏈

重慶兩江新區聚焦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加速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簡稱“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日前在重慶兩江新區揭牌成立。據瞭解,該研究院將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互聯網為發展方向,開展關鍵性應用技術研發,打造我國西部地區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產業技術研發平臺。

在兩:江新區,像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這樣的高端研發機構還有不少。最近兩年,兩江新區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以協同創新為路徑,通過打造協同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完善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等手段,打通創新“孤島”,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建設協同創新區

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兩江新區龍興復盛片區內,佔地30平方公里的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加速建設。從龍興智慧生態城的觀景臺上遠眺,明月山下6.8平方公里的兩江協同創新區核心區內,西北工業大學科創中心等多個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

兩江協同創新區是兩江新區集聚優勢資源,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目前已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等14家國內外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落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飛說,協同創新區還將引入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孵化機構,構建起面向創新要素、創新主體、產業應用和創新網絡的協同創新平臺,打通創新鏈到產業鏈的“最後一公里”。

今年4月,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圍繞重慶產業升級需要建設研發平臺。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表示,兩江協同創新區聚焦產業發展需求,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對推動重慶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記者瞭解到,兩江協同創新區建立了“科研與產業協同”“產業與創新協同”“創新與人才協同”3套協同發展機制,堅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企業和市場需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共性技術研發。

以兩江協同創新區為核心,兩江新區逐步構建起“一核多點”的區域創新格局。王飛告訴記者,兩江協同創新區將與兩江新區水土高新現代生態城、照母山科技創新城等各大功能板塊聯動,實現創新要素流動、創新資源共享,形成區域協同創新能力。

按照規劃,到2022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引進高校及科研機構20家,聚集科技創新人才5000人以上,建設省部級以上研發平臺60個,孵化科創企業50家,基本建成國內一流的“科教創產”融合體系和發展體系。

產學研深度融合

最近一段時間,重慶立洋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蔣峰除了處理公司日常事務外,還忙著和技術團隊測試一個新項目——“危廢品智能化協同處置平臺”。

不久前,立洋環保科技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聯合成立了中科立洋(重慶)智能環保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智能環保領域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研發。“這個協同處置平臺就是雙方聯合研發的技術成果,近期將正式發佈上線。”蔣峰告訴記者,安全是危廢品處置行業的長期痛點,該平臺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對危廢品從分級分類、包裝到運輸、入庫,再到後期處理的全流程進行標準化、自動化、智能化設計改造,提高了危廢品的處理效率,減少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利於突破技術難題,解決行業痛點,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升級。”中科院計算所西研院副院長段勃介紹說,中科立洋(重慶)智能環保聯合實驗室還針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實際需求,開發了疏通作業機器人,取代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人工作業。

在兩江新區,產學研平臺不斷湧現,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執行院長唐劍暉告訴記者,該研究院已建成“中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重慶)”和“新型科技智庫重慶同濟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正在籌建“長江水環境智能監測科創中心”和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研發基地,目前已經研發成功長江水環境監測無人船第一代產品等一批成果。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兩江新區加速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今年以來,兩江新區相繼成立了汽車產業聯盟、智能產業聯盟、科技創新聯盟,把擁有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離市場最近的企業聯合起來,聚焦產業發展需求,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

厚植創新沃土

日前,兩江新區正式推出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共享服務平臺。該平臺由重慶市科技局、兩江新區管委會共同建設,利用重慶的產學研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及創新創業團隊提供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全鏈條、開放式共享服務。

近年來,兩江新區不斷營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環境,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的有機融合,為協同創新提供沃土。該區相繼出臺了《重慶兩江新區促進科技創新發展辦法》《重慶兩江新區促進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攬子政策,對高端研發機構、產業聯盟、創業載體等制定了不同的激勵措施。

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11月15日,兩江新區召開人才工作座談會,正式發佈《關於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兩江人才”十條》等人才政策。此外,兩江新區還在數字經濟產業園、龍興、水土等園區建設儲備100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為人才解決安居問題。

兩江新區還積極完善產學研結合的資金鍊,構建起政府投入、債權融資、創新基金、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協同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兩江新區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今年,兩江新區獲批2019年高新技術領域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項目89個,佔重慶全市30.8%;阿里雲創新中心(重慶)、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等相繼投用。目前,兩江新區科技型企業超過1000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吳陸牧通訊員吳燕利)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