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东南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和本省果洛州玛沁县为邻,西北与本省海南州同德县、贵德县和海东市的化隆、循化县接壤。

特色小吃:尕面片、狗浇尿、酿皮、手抓羊肉、甜醅、五香牛肉干、雪莲茶、油锅盔、手抓羊肉、帐房小吃、羊筋菜。

油锅盔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青海特色面食。两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饼。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做成比烙馍的锅底略小的圆饼,厚约3-4厘米,放进烧热的锅里,并用筷子在上面戳几个小眼,使饼受热后空气从中逸出。盖上锅盖,用文火烤烙。待挨锅底的一面烙成桔黄色时翻过继续烙,约40分钟即可烙成外皮脆酥、里面松软的锅盔。一般用做饭的铁锅。可用小麦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做好卷了香豆粉、红曲粉的,还可在面中掺进青油烙成油锅盔。

尕面片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据世居青海的老人们说,面片乃是长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交通不便,过去汉、回、藏各族之间相互来往,奔走于农牧区之间,路程遥远,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后,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扎起帐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锅,不用案板、切刀、擀面杖等炊具,只要有个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长条形,压平、拉长后,再捏扁揪断成小面片入锅,一顿晚餐就到口了。这种长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简单、省时省事的特点,充饥及时,干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乐。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锅,先煮羊肉,后揪面片,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锅羊肉尕面片”.食毕,铜锅搭马背,木碗揣怀中,扬鞭驱马再赶前程。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食品,由旅途进入家庭厨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糌粑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

风干肉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风干肉是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州有名的特产之一,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西藏食品。风干肉一般在冬天,通常是十一月底做。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藏民们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便可食用。风干肉肉质松脆,口味独特,具有食用方便、耐储存等特点,不仅可口耐饥,而且营养丰富,是牧区的一宝。

羊筋菜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黄南地区婚喜筵席上的一道名为“三烧”的菜就是以羊筋为主,肉久、肉块陪衬的地方菜,配海参、竹笋合烩者叫“海三鲜”。以羊筋作主料可作多种莱,品名众多,其味各有千秋。

糌粑雪金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一道以糌粑为主食的特色菜——糌粑雪金。(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糌粑雪金也叫糌粑酸奶,把青稞炒熟之后磨成粉,加入酥油、红糖以及奶渣,捏成一个勺子装,里面倒入酸奶,酸奶和糌粑混合着吃,这是藏族特别传统的吃法。

土烧“糕毛且”

美味人间吃货指南——黄南篇

所谓“糕毛且”就是用木柴等燃料把白土烧到合适的温度,然后在白土上平铺和好的面饼,在之上再覆盖一层白土,再继续经过烤制后做成的大烤馍。除了在土中烤制之外,这种工艺和其他烤制面食的过程基本类似,如西方的面包,西北的烤馕、烤馍等。准备面饼时,需要用适当的比例合成酵面和面粉,揉制成一定的软硬度,再用擀面杖擀平擀圆。面饼在烧土中烤制完成后,刮掉外层烧焦烧黑的部分即大功告成。这种尖扎县的土烧“糕毛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食物添加剂,材料是纯天然的面粉,烧土取自田野的没有被污染的土堆,作料是从山上采集的野籽,整个过程安全可靠,可以说是真正质朴自然的绿色食品。土烧“糕毛且”(大烤馍)吃起来香甜可口,外酥内软,哪怕多放几天,也不会失去它的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