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一,山海經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山海經》是先秦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賬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山海經》全書共18篇,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l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得非常清楚。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當做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二,禹貢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它是《尚書·夏書》中的一篇,簡稱《禹貢》,作者不詳。《禹貢》的成書年代歷來多有爭議,目前多數學者同意是戰國時代的著作,約成書幹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

《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並對每個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全書分5部分: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樸實地記錄了全國範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三,禹貢地域圖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禹貢地域圖》約在秦始皇四年至七年(268 -271)由裴秀主編完成,共l 8篇。它是中國目前有文獻可考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並在序言中提出了繪製地圖的6項原則,即著名的“製圖六體”,為中國傳統地圖(平面測量繪製的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裴秀因此被稱為中國傳統地圖學的奠基人。

“製圖六體”是:分率(比例尺),用於測定地區的大小;準望(方向),用於確定各地物的方位;道里(距離),用於確定道路的理程;高下(高取下,取下為水平直線距離);方邪(方取斜,取斜為直線距離);迂直(迂取直,取直為直線距離)。這六項原則歸納起來也就是現代地圖學所論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離3要素,說明繪製地圖必須制定比例尺,測出地物之間的方向,並求得各地物間的水平直線距離。

四,漢書·地理志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東漢學者班固撰寫,成書於公元54 -92年間,為《漢書》十志之一。它對漢代郡縣封國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戶口、物產、風俗和文化等作了綜述,保存了漢代及其以前的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是中國地理學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漢書*地理志》是中國最早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開創了疆域地理志(以一個朝代一定時期的疆域政區為主體、分錄各區山川物產)和沿革地理的體例。漢以後的I 5種正史地理志和各種地理總志,都是以其為典範編纂的。《漢書*地理志》記述的對象不限於西漢當代地理,也包括歷史地理。漢以前古籍上所載的地名,很多即因《漢書*地理志》用漢地予以註釋,才使後人知其正確位置。它對邊區記載也較詳悉,所以也是研究古代邊疆地理的必讀書。

五,水經注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酈道元所著,是中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中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水經注》是在《水經》基礎上擴充成書。全書共40卷,約30萬字,所記水道1389條。書中逐一說明各水的源頭、支派、流向、經過、匯合及河道概況,並對每一流域內的水文、地形、氣候,土壤、植物、礦藏、特產、農業、水利以及山陵、城邑、名勝古蹟、地理沿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等,都作了具體的描述。《水經注》一書集中國6世紀以前地理學著作之大成,是歷史地理學、水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考古學、水利學等方面的重要文獻,也是魏晉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

六,洛陽伽藍記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洛陽伽藍記》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歷史文獻,由東魏楊衒之撰。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靡”的簡稱,也就是佛寺的別名。《洛陽伽藍記》實為記述洛陽寺廟之作。全書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5卷,記述寺廟70多處。它不僅具體描寫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規模和建立寺廟的始末興廢,而且記述了有關的政治歷史事件、社會經濟情況,以及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如爾朱榮之亂、皇室諸王的奢侈貪婪、北朝南朝間的交往,北魏全盛時期洛陽手工業和商業的繁盛、民間藝人的卓越技藝和演出盛況等,深受歷代史學家的重視。全書敘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寫則往往夾用駢偶,條理清晰,潔淨秀麗。《洛陽伽藍記》,有正文、子注之分,開創了史家自注的體例。

七,徐霞客遊記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經過3 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徐霞客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 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遊記》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佈和各地區間的差異,作了科學的記述,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科學地記錄和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

八,讀史方輿紀要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初的歷史地理、軍事地理名著,由明末清初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1631 -1692)輯著。該書有關歷代州域形勢部分,綜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勢,及其與用兵進退之策和成敗的關係。各省方輿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區分述15省的府、州、縣形勢與沿革、區劃,以及各處歷代所發生的重要戰爭。這兩部分形成歷代地理形勢、沿革、區劃與戰史渾然一體的獨特風格,構成全書的主體。輿圖要覽部分,實為明代最完備的兵要圖籍,由概況說明、圖、表組成。“書中在論及地理形勢的戰略價值時,注意到“設險以得人為本”,不能只憑地利決定勝敗,要求明白“險易無常處”之理,靈活運用地利。

該書為兵家所重,被譽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鑑、治平之藥石”,是研究中國軍事史,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九,大清一統志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大清一統志》是一部清代官修地理總志。該書前後共修纂3次。第一次修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最初由內閣學士徐幹學主持,乾隆九年(1744年)成書,共342卷。第二次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至四十九年,共424卷(合子卷為500卷),俗稱“乾隆《大清一統志》”。第三次重修是在嘉慶十七年(181 2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 842年)間。重修後,增輯資料至嘉慶二十五年止,故定名為《嘉慶重修一統志》,共560卷。其增輯部分,主要來源於中央各部、院、寺、鑑和各省的冊籍,同時博採群書,特別是國史、地方誌及《天下輿地全圖》等,確切參稽,並照體例分類登入。

《嘉慶重修一統志》比起前兩部《大清—統志》,不僅敘述的時間長,而且內容更加豐富,體例更為完整,考訂也更精詳,是中國最完善的一部全國性地理總志,也是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

十,海國圖志

國學知識全知道之地理名著篇(洛陽伽藍記,讀史方輿紀要)等

《海國圖志》,清朝魏源著。1841年作者在鎮江受林則徐囑託,據《四洲志》譯稿及中外文獻資料,於《南京條約》訂立後不久整理成書。1842年刻書50卷,1847年刻本增訂為60卷,1852年又擴編為100卷,刊於揚州。此書系統介紹了外國曆史、地理和科技知識,譴責投降派“夷兵不可敵”的賣國論及頑固派視堅船利炮為“奇技淫巧”的昏聵,對戰、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見解,並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張。

《海國圖志》全書分6個部分,涵蓋了當時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本書出版後影響很大,促使人們開闊眼界,瞭解世界,對後來資產階級改良派有一些啟蒙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