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太子河的由來(三)

  關於太子河名稱的由來,史書多以太子丹為命名的原因。《奉天通志》載:“遼置衍州,或取義於衍水,溯及燕丹而命為河名也。”《讀史方輿紀要》載:“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於衍水中,後人因名為太子河。”明代詩人韓承訓則為我們留下了“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的佳句。筆者同意太子河得名與太子丹的關係,但同時不排除其與東丹國耶律倍密切的聯繫。這也可能恰好說明為什麼太子河一稱出現於遼代。

  《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元年(916年)立耶律倍為皇太子,天顯元年(926年),契丹大軍滅渤海國,改名東丹國,又以耶律倍為人皇王,對東丹國進行統治。耶律阿保機死後,耶律德光繼帝位,猜忌其兄耶律倍,乃遷耶律倍及渤海遺民大族於遼陽,並派人進行監視。耶律倍極為不滿,兩年後投奔後唐。當地人非常同情耶律倍的不幸遭遇,但由於當時的特定環境,人們不能明確表達這種同情,又國為習稱他為遼太子,加這人們內心對於燕國太子丹的懷想,遂以“太子”名河,民間遂稱梁水為太子河,千百年來,由於戰國時燕太子丹藏匿於衍水之中,在中國一部恢宏的歷史大劇即將落幕時,演繹了千古絕唱,聲望遠遠超過了人皇王耶律倍,成為遼陽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因而,導致了今天人們只知道太子丹,卻忽略了耶律倍的存在,而將太子河得名的光環僅僅罩在了太子丹的頭上。

  《遼陽縣誌》記載:“按‘太子河’,滿語曰塔思哈河。譯音‘塔思哈’,‘虎’也,因字音相近,訛為太子河。《方輿紀要》雲:‘燕太子丹逃於衍水,故名太子河’誤矣。光緒十年,有人取土掘得明孫磐母曹氏墓碣,雲在代子河南,‘代’、‘太’音相近。”《遼陽縣誌》將代子河名稱來由認定為“太”、“代”音轉,不知其中尚有原因。

  孫磐,遼陽人,《明史》有傳,“登弘治丙辰科進士,出知山西陵川縣事”。其母曹氏,為曹俊之女,曹俊即《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二世祖,是曹氏真正的入遼始祖。作為進士的孫磐,當不會把太子河誤寫作代子河。那麼,代子河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只要細細考究就會發現,《遼陽縣誌》所謂“太”、“代”音相近,太子河是由代子河轉來的說法才是真的“誤矣”。原來春秋戰國時,周天子之嫡與諸侯王之嫡皆可稱太子,所以,燕丹可以稱為燕太子。但到了漢代,對王侯之嫡的稱謂發生了變化,班固《白虎通·爵》:‘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世鹹因之。由於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明代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既然奉周秦為正朔,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當然只能是王侯一級的國家而已,對太子丹也就不得不捨棄掉太子的名號而稱為代子丹了,而太子河則自然應稱作代子河了。這樣,明代的志書和詩文中稱太子河為代子河的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永樂)十四年夏……遼東遼河、代子河水溢,浸沒城垣屯堡。”“遼陽既破,(震孺)因上言……河去代子河不遠,兵從代子徑渡,守河之卒不滿二萬,能望其半渡而遏之乎?”曾任明三邊總督的王之誥在《過代子河》詩中有“代子津頭泛野舫,澄波當滉漾見晴光”的描述。蓋官書及文人多稱代子河,而太子河多為民間的俗稱罷了。(葉紅鋼)


遼陽太子河的由來(三)


遼陽太子河的由來(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