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太子河的由来(三)

  关于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史书多以太子丹为命名的原因。《奉天通志》载:“辽置衍州,或取义于衍水,溯及燕丹而命为河名也。”《读史方舆纪要》载:“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衍水中,后人因名为太子河。”明代诗人韩承训则为我们留下了“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的佳句。笔者同意太子河得名与太子丹的关系,但同时不排除其与东丹国耶律倍密切的联系。这也可能恰好说明为什么太子河一称出现于辽代。

  《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元年(916年)立耶律倍为皇太子,天显元年(926年),契丹大军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又以耶律倍为人皇王,对东丹国进行统治。耶律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继帝位,猜忌其兄耶律倍,乃迁耶律倍及渤海遗民大族于辽阳,并派人进行监视。耶律倍极为不满,两年后投奔后唐。当地人非常同情耶律倍的不幸遭遇,但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人们不能明确表达这种同情,又国为习称他为辽太子,加这人们内心对于燕国太子丹的怀想,遂以“太子”名河,民间遂称梁水为太子河,千百年来,由于战国时燕太子丹藏匿于衍水之中,在中国一部恢宏的历史大剧即将落幕时,演绎了千古绝唱,声望远远超过了人皇王耶律倍,成为辽阳历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因而,导致了今天人们只知道太子丹,却忽略了耶律倍的存在,而将太子河得名的光环仅仅罩在了太子丹的头上。

  《辽阳县志》记载:“按‘太子河’,满语曰塔思哈河。译音‘塔思哈’,‘虎’也,因字音相近,讹为太子河。《方舆纪要》云:‘燕太子丹逃于衍水,故名太子河’误矣。光绪十年,有人取土掘得明孙磐母曹氏墓碣,云在代子河南,‘代’、‘太’音相近。”《辽阳县志》将代子河名称来由认定为“太”、“代”音转,不知其中尚有原因。

  孙磐,辽阳人,《明史》有传,“登弘治丙辰科进士,出知山西陵川县事”。其母曹氏,为曹俊之女,曹俊即《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二世祖,是曹氏真正的入辽始祖。作为进士的孙磐,当不会把太子河误写作代子河。那么,代子河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只要细细考究就会发现,《辽阳县志》所谓“太”、“代”音相近,太子河是由代子河转来的说法才是真的“误矣”。原来春秋战国时,周天子之嫡与诸侯王之嫡皆可称太子,所以,燕丹可以称为燕太子。但到了汉代,对王侯之嫡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班固《白虎通·爵》:‘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称代子。’后世咸因之。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明代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既然奉周秦为正朔,作为战国七雄的燕国,当然只能是王侯一级的国家而已,对太子丹也就不得不舍弃掉太子的名号而称为代子丹了,而太子河则自然应称作代子河了。这样,明代的志书和诗文中称太子河为代子河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永乐)十四年夏……辽东辽河、代子河水溢,浸没城垣屯堡。”“辽阳既破,(震孺)因上言……河去代子河不远,兵从代子径渡,守河之卒不满二万,能望其半渡而遏之乎?”曾任明三边总督的王之诰在《过代子河》诗中有“代子津头泛野舫,澄波当滉漾见晴光”的描述。盖官书及文人多称代子河,而太子河多为民间的俗称罢了。(叶红钢)


辽阳太子河的由来(三)


辽阳太子河的由来(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