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三國吳築夏口城,元及明清為武昌路、府治,1926年設武昌市。明設漢口鎮巡檢司,清改夏口廳,1912年改夏口縣,1926年設漢口特別市。《郡縣釋名》:“漢、沔、夏,一水而三名耳。故漢口亦曰夏口。”隋置漢陽縣,元明清為漢陽府治。1949年合武昌、漢口兩市與漢陽縣城設武漢市。1954年為地級市。

江岸區

1980年設江岸區。以位於長江岸邊而得名。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江漢區

1950年設江漢區。以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得名。據《郡縣釋名》:“(漢水)自沔縣嶓冢山發源,始出曰漾水,南合沔水東流為漢,又東至漢陽府會大江。”《讀史方輿紀要》:“其自寧羌州嶓冢山東流,經沔縣及褒城縣南,又東南經漢中府南,又東經成固縣及洋縣之南,西鄉縣之北,又東經石泉縣南,乃折而南經漢陰縣、紫陽縣之西,復折而東出興安州之北,又東經洵陽縣南,白河縣北而入湖廣鄖陽府界者,此即《禹貢》所云“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之漢水也,俗亦謂之東漢水。”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礄口區

清同治三年(1864年)漢口築城堡時,在護城河建兩座石橋,分別稱為大小礄口。1952年設礄口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漢陽區

隋大業元年(605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縣治原居漢水之陽,明成化時因漢水潰決改道,始位於漢水南岸。1952年析設漢陽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武昌區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取“因武而昌”之義。1952年析設武昌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青山區

1951年設青山區。以青山得名。《江夏縣誌》:“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尾亙長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磯,曰青山,又有青山磯之稱。”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洪山區

1955年設洪山區。以大洪山得名,古名東山,宋末因隨州遭兵亂 ,荊湖制置使孟珙遷隨州大洪山眾於武昌,遂延呼為大洪山。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東西湖區

1979年設區。以東湖(又名綠野湖)與西湖(又名桑臺湖)得名。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漢南區

1984年設區。以地處武漢市西南部得名。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蔡甸區

原名蔡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蔡甸。1992年改蔡甸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江夏區

三國吳置江夏縣,東晉以汝南流民僑置汝南縣,隋改江夏縣。《讀史方輿紀要》:“(夏口)亦曰沔口,亦曰漢口,亦曰魯口。或以夏水名,或以漢水名,或以對魯山岸為名,實一處也。應劭曰:‘江別入沔為夏水,夏水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名曰夏。’《水經注》:‘夏水本江之別出,自江陵縣東南又東過華容縣南,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於沔,謂之暑口。自暑口下沔水通兼夏名,而南至魯山下會於江,謂之夏汭。”1912年改武昌縣,1995年改江夏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黃陂區

北齊置黃陂縣。據《郡縣釋名》:“劉表以此當江漢口,懼吳侵軼,使黃祖築城,因名黃城鎮。齊因置縣。總志雲,北齊以境多大陂,置黃陂縣。”1998年改黃陂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新洲區

1952年析黃岡縣置新洲縣,據乾隆《黃岡縣誌》:“邾縣俗名新州,又名舊州。”唐末因地處舉水衝擊平原,於“州”前加“水”旁以示區別,遂名新洲。1998年劃歸武漢市改新洲區。

武漢市13區,楚山楚水楚文化 大江大湖大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