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易縣龍山的洞穴有多神奇?

探訪易水龍山

《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河北易縣有這麼一座山,雖然它海拔只有二百多米,但它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它的古名叫龍山(又名龍跡山)現名團山,坐落在易縣南石樓村村西。看上去它是很普通的一座小山,卻因山上有“燕之龍兌”而名揚四海。“龍兌”由於久負盛名逐漸替代成了這一帶的地域名稱。

2018年3月的一天,我們一行數人從縣城出發到達南石樓後,首先來到龍山(團山)腳下,正當猶疑準備問路之時,遇到了一位正要到西溝地裡看墒情的村民老張。真湊巧,對龍山的故事他還略知一二,他告訴我們說,村裡正準備開發這裡呢。按照他的指引,我們順著西溝又驅車一華里,跨過一座小橋後停車。

沿著大肚子嶺我們盤旋而上,初春的陽光伴著嗖嗖涼風,腳下踩著剛返青的小草,雙手撥開漫山荊棘和酸棗樹刺,小心翼翼地向前攀爬,天雖然有點冷,但身上還是漸漸出了汗,感覺身上冷熱交加。山越爬越高,路越來越難走,先是登上大肚嶺肩膀,最後跨過最陡峭的幾步,終於到達山頂。

山頂地勢較平坦,呈偏東西走向,中間較高,兩頭較低。地面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站在高處向下面瞭望,四周風景盡收眼底,遠處的村莊依稀可見,南邊的易水河從山腳下緩緩流過。

經仔細尋查,在稍偏東中間找到像大口井一樣大小的地坑,坑沿四周及洞壁全被野草雜樹簇擁著,這就是所謂的龍山地穴。究竟它存有什麼奧秘,目前我們根本無法搞清楚。村民告訴我們,在八十年代初期,曾有人組織鑽地穴探查,由於當時條件和設備都很簡陋,進到穴中三四個小時後無法再向前就停了下來,後來又有參與探穴之人得了怪病,一時給本來帶有神秘色彩的龍山地穴增添了恐懼,此事從此擱淺再無人提及。

司馬遷作《史記》時,把發生在龍兌這一地域的兩次重大歷史事件記載下來,才使得易水龍山“燕之龍兌”這一名勝歷經千載流傳至今。《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載: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趙與燕易土,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燕以葛、武陽、平舒與趙。”正義括地誌雲:“北新城故城在易州遂城縣西南二十里。按:遂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龍山,邢子勵趙記雲‘龍山有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車輪,春風出東,秋風出西,夏風出南,冬風出北,不相奪倫’。按蓋謂龍兌也。”這就是燕之龍兌之來歷。《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項羽即以死,漢王為帝,其秋(指高帝五年,即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反,(酈)高以將軍從擊荼,戰龍兌(脫),先登陷陣,破荼軍易下。以後歷朝有關史料如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明陳仁錫《潛確類書》、《明一統志》、《方輿紀要》,以及民國縣誌稿等對此事都曾有記載。

在山四周半山腰處果然各有一洞(穴),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看到了北面和西面的兩個洞。村民老張說,以後有條件開發的話,修一條圍繞山四周的盤山小道,就能看到遍佈在四個方向的洞。

南石樓西北一華里處,北石樓西南,有一小山包,山上怪石嶙峋,比比皆是,佈滿整個山包(只是現在由於挖怪石能創收,此景破壞嚴重),其形狀如人的骷髏,又似龍的體型,這是人們傳說中遠古時期有人和龍經過留下的痕跡,這裡是否就是龍跡山?

易縣龍山的洞穴有多神奇?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龍山文化遠不止於此,那裡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和“易水”“易經”有關美麗、神奇的民間故事及傳說。據傳,龍山一帶常有異人活動,似龍飛躍,火龍奔馳,雨後還有足跡。異人曰:日為陽月為陰,吾乃日月合一,名易也。伏羲氏首領太昊聞知龍山有異人,便來龍山與異人學藝,始創先天八卦圖。故這裡的河被先民改成易水,伏羲八卦演變為“易經”。

我們一邊走一邊和老張攀談,熱情好客的老張向我們介紹了南石樓的情況。南石樓村依山傍水,風水宜人,是個古老的村落。他帶領我們觀看了村中的古井,井旁的古槐和數千年的古石臼,還有村邊山腳下的古桑,這些物證無一不向世人講述著這古老村莊的前世今生。

最後我們登上了村邊制高點---飛龍崗,南北走向的一條長長山崗,其下方恰好有一深水池塘,這情景酷似飛龍下山喝水,謂只龍吸水;向西北方向的臥虎崗望去,拋尾西南,頭向東北的一隻老虎斜臥於龍山腳下。站在高高的山崗上,村中全貌一覽無餘,村民老張有感而發,對今後美好生活充滿憧憬和希望。他告訴我們,村裡的人們正準備配合美麗鄉村建設,把南石樓村打造開發成有山有水有古蹟的旅遊風景區,大夥信心可足啦。

2018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