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欣河戰役(諾門罕事變)爲什麼沒有擴大爲蘇聯和日本的全面戰爭?

rammstein69


首先要注意,諾門坎事件最初的交戰雙方,本來就不是蘇聯和日本軍隊,而是蒙古共和國的邊防部隊騎兵第六師,與“偽滿洲國”的興安北警備軍因為越境糾紛先打起來的。這個“興安軍”也是偽軍的一支,主要由內蒙地區的蒙古族組成,負責“偽滿洲國”與蒙古國之間的邊境線巡邏。



(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

雙方發生衝突後,背後的主子才分別出手,最先幫忙的是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的第23 師團,然後是蘇聯第57 特別軍出馬助戰。也就是說,這場戰役的爆發點不是蘇聯和日本直接對峙的地區,屬於蘇日僕從國之間的意外武裝衝突。

再注意時間,“諾門坎戰役”的戰爭時間是1939年5月11日起到9月中旬,對日本來說,正是在關內戰場與中國軍隊打得正激烈的時間段,當年冬天國民黨軍隊甚至有能力發起“冬季攻勢”,侵華日軍主力正在全力應付。



對蘇聯而言,希特勒德國正在歐洲大搞擴張,先後已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諾門坎戰役期間的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日益緊張的歐洲形勢不允許斯大林在遠東牽扯過多精力和實力。

同時還要注意雙方高層的態度,向來我行我素的日本關東軍從上到下“迫切與蘇軍一戰”,因為幾十萬關東軍除了少量“東北抗聯”外已無重要對手,非常渴望進行新的軍事冒險,以便試探蘇軍實力和態度,如有可能便徹底擊敗蘇聯這個大敵,在他們心目中,蘇聯遠東駐軍始終威脅著“偽滿洲國”的存在和安全。



(朱可夫在諾門坎前線)

而日本政府和軍部卻對與蘇聯開戰持謹慎態度,一方面深知蘇聯軍事實力的龐大,一方面中國關內戰場勝負未分。因此當關東軍上報衝突要求出兵後,日本高層吵成一團,主張擴大和不擴大的兩派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陸相坂垣拿出個主意:“一個師團的小事情,就讓關東軍自己處理好了。”

言外之意,日本政府決定裝死,先潛水看看關東軍作戰結果,再決定是否全面開戰。



斯大林的態度正相反,為了早日斷絕日本人的北進野心,從而騰出手來專心歐洲局勢,就必須一戰打疼日本。因此蘇聯方面調集了陸空精銳部隊增援諾門坎戰場,同時選派了名將朱可夫指揮所有參戰部隊。

最後要注意的則是三國關係,1939年8月23日諾門坎戰役正酣時,德國與蘇聯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為先對付英法,暫時拋棄了軍事盟友日本的利益,與蘇聯眉來眼去,致使日本朝野深感被出賣,決計不再單獨挑戰蘇聯。

(日蘇中立條約簽署)

戰役過程和結果不再贅述了,日軍慘敗,關東軍向國內求援,日本政府和軍部立即明確了態度:“知難而退”,專心解決他們嘴裡的“中國事變”,同時藉機對一直不聽招呼的關東軍進行整肅,司令官植田和參謀長磯谷全部撤職,一邊派出政府代表與蘇聯談判。

而斯大林則是:“見好就收”,不但讓朱可夫在戰役最後階段手下留情,還迅速答應了日本的求和談判要求,兩國政府如此的態度,使諾門坎事件極速降溫,不久雙方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

諾門坎戰役剛剛結束,1939年9月17日蘇聯紅軍就侵入波蘭,斯大林為什麼見好就收,則一目瞭然。蘇聯對重慶政府的軍援也告停止,日本人亦有收穫,只苦了無助的中國。


度度狼gg


諾門罕戰役,是前蘇聯與日本的軍隊在中國北部進行的一場戰爭。起因於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最後引起戰役。日軍的騎兵遭遇蘇聯的坦克機動部隊,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

今天,我們之所以關注這場戰爭,不僅是因為它改變了日本戰略的進攻方向,更重要的是戰後蘇日之間達成的互不侵犯條約,確實對中國戰場產生了重大影響:蘇聯停止了對華一切援助,斷然切斷了從蘇聯進入中國的國際物資援助線,直接加劇了中日在緬滇地區圍繞國際運輸線而展開的一系列戰事。

1939年5月18日清晨,蒙古人民共和國邊境第24騎兵警備隊的幾位牧馬人像往常一樣趕著馬群,渡過哈拉哈河來到水豐草美的東岸放牧,但他們卻遭到駐哈拉哈河岸邊錫林陶拉蓋哨所之興安北警備軍騎兵守備隊的開槍阻截與兇狠驅趕,被迫撤回河西蘇聯佔領區。

隨後,50餘名一時頭腦發熱的蒙古人民共和國騎兵以武力攻佔了這座錫林陶拉蓋哨所,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聽聞後,極為興奮,認為這是一個向外蒙與蘇聯宣戰,進而擊潰蘇軍以期達到佔領外蒙之戰略目標的絕好機會。

因此,關東軍第23師團,第1坦克師團(這可是日軍唯一的坦克師團!)迅速被通過鐵路運往哈拉哈河前線。蘇蒙兩國同樣毫不示弱,立刻依據《蘇蒙友好互助條約》組建第57聯合作戰突擊軍,還在距前線125千米,位於外蒙境內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設立前線指揮部,蘇軍的伊-15殲擊機也開始在哈拉哈河上空盤旋。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那麼,諾門坎戰役後日軍為什麼放棄北進了呢?因為石油問題,1941年8月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日本只有2年石油儲備,而那個時候西伯利亞大油田和中國大慶油田都還沒有被發現,只有遠東有百來萬噸的油田。日本1年至少需要400萬噸以上石油,那就只有南下奪取印度尼西亞的大油田了。

而此前蘇軍與德國有互不侵犯條約,德國與日本又是軸心國同盟,因此與蘇聯衝突演變成大戰本就是日本外交部不願意看到的。諾門罕之戰,歷時135天。雙方投入戰場兵員20餘萬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傷6萬餘人。

單從戰場情況來看,日本慘敗,參戰部隊遭受毀滅性打擊,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蘇)的心理優勢蕩然無存。蘇聯也只能算作慘勝,兵力三倍優勢,武器裝備絕對優勢,兵員損失甚至超過日本,絕對算不上完勝。公平地說,雙方都沒能從戰場上佔到什麼便宜。

軍事上的損失對參戰各方來說都不是大事,重要的是戰爭的結果。1939年8月31日,雙方結束交戰狀態,9月9日,日方提出停戰,9月15日,雙方簽定停戰協議,9月16日,雙方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940年7月,雙方開始會談,並於1941年4月12日達成協議,次日正式簽署協議,那就是《蘇日中立條約》。

《蘇日中立條約》,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保證維持他們之間和平和友好關係,並相互尊重締約另一方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的戰爭對象時,締約另一方在整個衝突過程中將保持中立。

雙方還同時聲明:蘇聯政府和日本政府莊嚴地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之後,蘇聯停止了對中國抗日戰場的援助。


刀墓手札


這是兩個原因引起的!一個是英法兩國的態度,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當仇視蘇聯,一直都在挑撥與蘇聯的戰爭,這使得蘇聯有加入軸心國與英法大戰的想法。

其次則是德國的關係!當時的蘇聯是德國的盟友,日本是德國的小弟,兩個國家都聽德國的。德國的出面調停使得兩個國都不得不停止相互敵對的軍事行動。

在諾門罕戰役中,日本是戰爭的挑起者也是戰爭的失敗者。雖然蘇日兩軍的傷亡人數大致相當,可是蘇軍傷亡大都發生在戰役前期,這是因為蘇聯軍隊是完全機械化的,前期缺油缺彈藥導致戰爭機器卡殼不能動,不得不跟日軍近戰導致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在戰役後期,蘇軍的物質就位以後,蘇軍則是以一種碾壓的姿勢毀滅日軍的。所以,在諾門罕戰役結束後,主動權是在蘇軍手裡的!

德國這時候已經向波蘭發動進攻了,德國佔領波蘭的速度讓蘇聯震驚。蘇聯對德國的懼怕是與生俱來的!俄國人與日耳曼人的戰爭持續了一千多年,俄國人從來就沒贏過。俄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平等條約就是跟德國籤的,列寧建立蘇聯後為了跟德國簽訂停戰協議,被迫割讓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相當蘇聯三年財政的60億美元。蘇聯雖然在這時候與德國結盟但不代表他對德國完全沒有防備,他十分害怕德國攻下波蘭以後直接進攻蘇聯本土。所以,與日停戰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裡頭的。


優己


在諾門坎戰役之前,還有一次張鼓峰事件,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日本是南下還是北進起到了重要影響。



在1938年7月,蘇聯和日本在張鼓峰(中蘇朝三國交界處)因為領土爭端爆發的一場戰鬥,蘇聯動用了2萬多人,日本動用了1萬多人,蘇聯軍隊傷亡700人左右,日本軍隊傷亡1000多人,日本退出張鼓峰地區。



日本原本認為,憑藉戰無不勝的武士道精神,就可以沖垮蘇聯,然而這次日本失算了,拼刺刀在坦克面前絲毫不起作用。但是,在日本高層認為蘇聯不可能全部是坦克作戰,應該再做一下嘗試,結果在諾門坎面對強大的蘇聯坦克面前,日本傷亡5萬多人,從此徹底打消了北進的想法。由於蘇聯重點防禦德國的進攻,所以得勝後也沒有繼續攻打日本軍隊。



日本軍部認為,美國離日本相距遙遠,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也沒有能力攻打日本,日本認為當時日本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所以,就有了偷襲珍珠港事件,進而實施南下計劃。


適情雅趣


戰後,蘇俄承認了“滿洲國”,日本也承認了“蒙古國”,可謂不打不相識、皆大歡喜,又為什麼要繼續打下去呢?




指望和俄國人做朋友的,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Blue_Team


因為蘇聯和日本都不想擴大戰爭,怎麼會擴大為全面戰爭呢?

諾門坎戰役本就是日軍前線軍官又一次“下克上”的冒險試探。成功的話,就像918事變,七七事變以及淞滬會戰越過制令線一樣迫使高層追認自己的行動所造成的既成事實。


要是失敗了(就像諾門坎一樣),那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本來高層就不願意打,前線又打成這個鳥樣,在中國事變不能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與蘇聯全面開戰除非日本人瘋了。因此,息事寧人是日本的唯一選擇。


至於蘇聯,其戰略重心一直都在歐洲。整個1939年,入侵波蘭、進軍波羅的海三國、入侵芬蘭,蘇聯的東方戰線正在緊鑼密鼓的建立中。畢竟,當時來自歐洲的軍事力量才有可能迅速給蘇聯造成生存上的威脅。因此,在歐洲大陸風雲變幻,局勢詭譎難測的情況下與日本全面開戰絕不符合蘇聯的利益。


既然當事雙方都不想打,這個全面戰爭怎麼會打的起來呢?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1840年後的戰爭往往不是單純的兩個國家的戰爭,諾門坎戰役沒多久德國入侵波蘭蘇聯緊隨其後,英法對德宣戰蘇德成為鄰國,之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

日本的物資供應能力超過國民黨但是與蘇聯相比差遠了,日本專門找了一個蘇聯補給線非常漫長物資供應不足蘇聯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動攻擊,最後慘遭失敗更不要提蘇聯物資供應充裕的地方。即便是41年蘇德戰爭爆發日本在東北舉行大規模演習之所以沒有大規模進攻原因在於雖軍隊不是問題但是對蘇大規模作戰物資不足以支撐三個月連續作戰,要知道日俄戰爭雙方的兵力一共才50萬。

即便是如今印度 德國軍事物資儲備也僅夠維持三個月,日本九一八事變不過幾萬人,淞滬會戰三十多萬已經是規模空前了,北上蘇聯演習是五十萬軍隊縱觀日本二戰五十萬規模的大戰豫桂湘沒多久就開始撤退收縮戰線,更何況對面蘇聯最少時都有七十萬人。


用戶5870630010


首先,日本對於北進戰略並不堅決,正如918一樣,這是一次試探性進攻既然碰了壁,那就立即回頭了。第二,北進派將領因諾門罕一戰大多受到了處分。第三,諾門罕一戰,從雙方戰略目的來看,認為是蘇軍取得勝利。但單純從戰損還是蘇聯較大,日本較小,但從兩國整體來看,日本受到打擊遠遠大於蘇聯,同時此戰也暴露出日軍在武器裝備,偵查方面的巨大問題,日本對於與蘇聯全面戰爭認為還是沒有準備好。第四,日軍的總體戰體系尚未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