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火鍋反映出了典型的重慶民風,與重慶熱烈、豪放的城市性格相通”。

火鍋作為重慶城市名片之一,是重慶名揚全國與世界的“重慶號”地方名牌飲食。代表重慶飲食文化特色的重慶火鍋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濃、燙菜的鮮香嫩脆、味美可口而聞名遐邇,香飄四方。來重慶旅遊觀光的遊客,只要走上街頭,就可以看到各類鋪面、各色招牌的火鍋館遍及大街小巷。僅方圓不足9公里的渝中區,就有火鍋館近3000家之多,重慶被譽為“火鍋之城”,實在是名不虛傳。

在2016年《重慶十大文化符號》新書推介會上,來自我市的專家學者們揭開了我市十大文化符號的面紗,重慶火鍋居於首位。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傳統火鍋用具)

有意思君這回給大家細細道來重慶火鍋的起源。從草根飲食到如今的標誌性品牌,山城重慶的火鍋進化歷程,活色生香地演繹著社會生活文化的時代變遷。

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歷史源流

麻辣火鍋發源於重慶。

大約是在清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毛肚火鍋。毛肚火鍋的起源和由來,說法不一,它的由來和淵源,值得探討。

據老街坊說:毛肚火鍋起源於清末民初,重慶碼頭和街邊下力人吃的廉價實惠的街頭大眾飲食攤上的“水八塊”。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水八塊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擺在幾個菜品不同的碟子裡,食攤泥爐上砂鍋裡煮起麻辣牛油的滷汁,食者自備酒,自選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裡的生片,且燙且吃。吃後按空碟子計價。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吃得方便熱烙,所以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

至於純粹地道的毛肚火鍋,據老重慶們回憶,出現於民國十五年前後,發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紀門的宰房街(現長江大橋橋坎下)。當年牛販子多從川黔大路趕運菜牛來渝,在南岸過夜,翌日早過江,將牛趕到宰房街宰殺。有馬氏兄弟廉價收購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開了一家以毛肚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塊”的製作和吃法的紅湯毛肚火鍋館。將毛肚漂白洗淨,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醬和蒜泥的調和。據說,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和得名。

直到抗戰時期,較場口街邊仍有一馬姓老嫗開一家專供應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鍋,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論價(每匹二分錢)。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鍋,毛肚的鮮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豬的下雜遠勝一籌,贏得食客讚揚。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歷史考證

四川著名作家李(吉加力)人1947年在成都出版的《風土雜誌》上發表文章,對重慶火鍋做了可信的考證。

文中說:“吃水牛的毛肚火鍋,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淨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滷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勞力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把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至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各人的口味。”

由此可見,重慶火鍋發源於長江之濱,最初為船工所用,繼而發展開來是毫無疑問的了。

歷史實錄

【清末明初麻辣毛肚】清末民初,牛販子多從川黔水路運牛羊來渝,並趕至江邊宰房街宰殺,取其肉、骨、皮,內臟棄之不用,也稱“水八塊”。南紀門江邊一帶的水手、縴夫撿回“水八塊”,在江邊鵝卵石上架起鐵鍋,放入洗淨的“水八塊”,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幾顆鹽,且燙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慶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鍋。

【抗戰時期高凳矮桌】抗戰初期,重慶新開的火鍋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鍋店,不僅專業火鍋店愈開愈多,就連一些冷飲店、咖啡館、大餐廳也兼營起火鍋業務來。店內設施普通的因陋就簡,高檔的陳設雅緻。店內設瓷面圓桌或方桌,每桌只坐四人,桌面中央挖一個圓洞,放入泥水爐,滷汁用的是銅鍋或鋁鍋盛裝,裝菜用的是金邊瓷盤。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抗戰時期的重慶火鍋老照片)

【80年代“打組合”】上世紀80年代,那時店堂裡的桌數都不多,很少有人單獨燙一口鍋,吃火鍋興打組合,“鑲起吃”成為一種流行。幾家人圍燙一口鍋,鍋裡放上九宮格,既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客人各認各的格子。小桌子鑲四人,大桌子鑲八人,不鑲滿不點火。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重慶老火鍋館子)

【 90年代“三拖一”】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重慶城內的火鍋館,店堂門前多大書一個“拖”字。看似古怪的“三拖一”,指菜的價錢,葷菜三元、素菜一元叫“三拖一”。四元拖兩元成“四拖二”。

重慶火鍋歷史:吃火鍋吃出文化味兒

(三拖一)

【現代創新精神】

近年來,重慶的火鍋在競爭中不斷髮展,在制滷、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

從1983年重慶火鍋誕生了第一個鴛鴦鍋到現在,火鍋已經發展出7個類型14種鍋底。2001年重慶火鍋協會成立後,誕生了一批著名的老火鍋品牌,重慶火鍋運用加盟店的形式,形成了向全國的低成本快速擴張。有眾人圍食的酣暢淋漓,也有一人一鍋的小資情調,重慶火鍋多樣化的發展,滿足了更多市民的需求。

火鍋文化

【開放、兼容幷包】

從重慶火鍋的原料到重慶火鍋口味再到重慶火鍋的味碟,可以看出重慶火鍋的味道是多種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意思君認為這就是一種兼容幷包的飲食文化。

歷史上,重慶是巴人的聚集地,資深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曾經說過:“巴蜀文化是一種開放、兼容的移民文化。“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儘管如此,巴蜀人的祖先還是克服困難,讓“蜀道難”變成 了“蜀道通”,這樣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傳播,移民文化得 以更好地兼容和發展。

【“看熱盆景”】

眾所周知,重慶是聞名全國的火爐城市,夏季最熱的溫度可以達到四十攝氏度以上,然而重慶人最喜歡吃火鍋的三伏天就是重慶最熱的時間段,每天的溫度可以達到四十攝氏度以上,重慶有著名的“山城”之稱,再加上“火爐城”的稱號,重慶被稱為“熱盆景”也當之無愧了。以前人們總是說重慶火鍋的麻辣燙,是“看熱盆景”,而這熱盆景正是對夏天炎熱重慶的美好比喻。

【耿直、豪爽性格】

初到重慶的外地人,看見重慶人揮汗如雨、划拳如令、一派豪氣,立即就有了對巴人的感性認識,覺得重慶人太“兇猛”了,不敢接觸,然而在以後慢慢的接觸中,發現重慶人的耿直與豪爽是他們事業上成功的籌碼,而重慶文化也正是在這種行為中逐漸積澱下來的。

重慶火鍋蘊涵著健康、平等、和諧、包容的理性,而這一切又為美味所吸引、為熱鬧所包容,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小火鍋、火鍋城人聲鼎沸,杯盤相碰,歡聲笑語。從這狂吃海喝的人們身上,能夠感受到整個城市的奔放和熱烈。

吃每一種火鍋,都不是簡單的火鍋,而是歷史,是文化,是傳承。雖然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味道各異,但是吃火鍋的母的,都是為了讓各奔東西的人能有理由聚到一起,在寒冷孤獨的冬日,在久別重逢的夜裡,無論回家,還是下館子,只要一口鍋,一盆火,一群好友,一家人聚在一起,蒸騰的熱氣,翻滾的湯底,千言萬語,都在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